开启新工作已经一个月,全新的工作内容,全新的角色,全新的挑战。每天前进一小步,自我突破一大步。
新工作的第一个不同,是从一颗螺丝钉变成一个行业阵地的负责人。原来在螺丝钉的角色下,主要职责是办好领导交代给你的事务性工作,比如写一篇文章、做一本手册、办一场活动,工作时间里大部分时间都是伏案写文章写方案,只需要对具体事项的结果负责即可。现在成了一个阵地的负责人,要对整条行业线的商机和业绩负责,从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中抽离出来,每天穿梭在跟销售、售前、产品市场、品牌内容中台、活动中台、数字营销中台的各种各样的会议中,整合各方资源,优化各个流程环节。如何平衡各方的需求和利益,远比写一篇文章、办一场活动要挑战得多。耗费的精力是以前的2倍,但短期的进展和成就感要比以前小得多,当然如果做成了,价值也是远远高于事务性工作的。不过,对于每周没有很多事务性产出这点,多少还是有些不习惯。
老东家的市场部是一个边缘部门,每天思考的是怎么找活干,自证价值;新公司里的市场部扛业绩指标,承担为销售提供商机的职责,成了各个销售线抢占的资源。于是,每天各个业务线的销售老大都在给你提需求,市场投入不足、这个月线索质量不好、商机转化率不高,问题层出不穷,疲于应付。各个中台资源有限,市场预算也有限,市场内部也各种争夺资源。所以这也决定了行业阵地负责人一来需要会争会抢,二来需要亲自下场做一些事务性工作,比如对我来说可能就是写行业文章和产品文章。写东西这个事儿需要状态,需要一个完整的时段心无旁骛,但如果每天被安排超过2个会议,基本上就不可能有大段时间写东西,所以这几周的周末都在加班加点写文章。
新工作也有了更多自主探索和尝试的机会。这里倡导的是快速试错,快速迭代,每周明确具体的策略和动作,下周快速反馈阶段性结果。鼓励做各种策略和渠道的尝试,哪怕最后证明是错的也可以。这也回答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到底是证明了是对的才去做,还是先去做了才能证明它是不是对的?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下,各种变量都在变化着,我认为“证明对了才去做”,本质就是错的。花最小的代价快速试错,才是正确的路径。也因为行业阵地负责人的角色,所以需要花很多时间精力去思考新的策略,想办法调动资源支持落地,并为结果负责。这周当一个级别比我高的人在会议上说这事儿最终我来决定,非常不习惯。虽然我一直赞同,谁对结果负责,谁就有拍板的权力,但是习惯了老东家那种事无巨细都要汇报到CEO的工作模式,一时间还真有点不适应。
除了角色和工作内容的变化以外,最近发觉自己的心态也有很多变化。最明显的一点是,不再急于表现自己的能力,凡事谋定而后动,学会装傻才是生存之道,尤其是初来乍到时。其次,耐心明显提升了不少,这大概要得益于疫情封闭对心性的磨炼。上一段工作经历教会我,跟领导同事搞好关系是非常必要的,不管心里是不是看得上,嘴上要甜,心里明镜似的。多拉拢,少树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要争抢资源就一定要胆大心细脸皮厚,不管什么层级的人都要大胆打交道,有时候他们给你的建议和指导,远比你苦思冥想一整天要有用得多,借力打力也是一种本事。在这些变化以外,希望自己能再多一点定力,不急不躁,笃定前行。
有一天坐在新办公室里,突然意识到自己真的换了工作,在一个完全没有熟人的新环境里重新开始。想起年初的时候,想到要换工作,多少心里有些忐忑,毕竟老东家里有很多熟悉的同事,可以让我在这座城市里有一些些安全感。现在回头看,迈出这一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转变的过程中似乎一切都顺其自然、恰到好处,甚至有一种被命运推着走的感觉,非常神奇。可能是人对过去的眷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深,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
上海正值春夏之交,夜晚9点走在下班路上,舒适的温度和怡人的晚风,繁华的夜色下透着一丝静谧。有一两个瞬间,思绪仿佛回到了2020年5月第一次来上海的时候,一样迷人的夜色,静谧的街道,只是两年过去了,心境大有不同。我想这是因为过去的两年里,每天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换来一点点的突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如果累了,不妨鼓励自己,再多走一步,再多坚持一步,也许突破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