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距离1997年已经过去了1/4个世纪。在变与不变之间,感受到了时间的魅力。
这几天看到媒体上铺天盖地地宣传香港回归纪念周年,才发现竟已经过去了整整25年。依稀还记得1997年香港回归时,零点跟爸爸妈妈守在电视机前的场面,眨眼怎么就过去了1/4个世纪。那时觉得“五十年不变”,是一个非常遥远的事情,不曾想这就过了一半。而当年才刚上小学的我,已经读完了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甚至已经工作5年了。很难不感慨一句,时光飞逝,岁月如梭。
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实际上变化每天都在发生。2007年,为了奖励我考上了金中,姨妈带着我和表哥到香港旅游,彼时迪士尼乐园刚刚落成不久。第二年,为了不浪费那一年两次的自由行签证,大年初二又跟奶奶和表姐一起再游香港,这次看到的是国际大都市的繁华下,普通香港市民的蜗居生活。后来到深圳念大学,香港也开放了面向深圳居民的无限次往返,时不时就会跟同学一起过去走走逛逛,关于“大陆蝗虫”的言论此起彼伏。最后一次去香港应该是2019年,跟爸妈一起坐西九龙高铁线,游了一圈维多利亚港。那时港独的声音层出不穷,维港的余晖带着一点落寞。
别说是一座城市二十五年的变化,对于一个人来说,五年的变化也是令人惊诧的。7月3日恰逢是我毕业工作的五周年,往年我都会期待下这一天,但今年真的是太忙碌了,最后是在老同事的提醒下才猛然想起。大环境不好,大家开始联络了起来,有位快三年没有联系的老同事突然找到我,问起我的新工作。寒暄之下,他说我变了,变得也会商业互吹的这套。没错,在新工作的环境里,我明显看到了自己的变化。比如,学会了不说硬话、不做软事;学会了该装傻时就装傻,该借力时就借力,不要埋头苦干,而要巧干;学会了不置可否,打起太极,在无形中化解危机和矛盾;学会了审时度势,不再坚持所谓的正义,懂得权衡利弊,而不是判断是非,毕竟很多事情不是用对错来划分。但我认为这不是被社会化了,不是随波逐流,因为目标和信念没有变过,只是在抵达的路径上做了优化。
二十五年,从汕头到深圳,再到上海。这几天在杭州出差,点了当地最有名的一家炒饭,比起爸爸的蛋炒饭和咸菜炒饭,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上海疫情解封后,连续有几个星期,每天吃的不是烧鹅饭,就是港式茶餐厅里的各种小吃。以前在深圳时不觉得离家远,到了上海后才感受到一点儿“人在异乡”,从每天不自觉地点广东菜,大概就能窥得一二。好在,二十五年了,还是在上海找到了一点归属感。上周五晚上出差回来,夜里11点车子驶进仙霞路,两边梧桐树下的日料小店,一下就感觉回到了家。
所有的这些变化,背后都蕴藏着不变。国家对香港回归的期待,不仅是领土和主权的回归,还有文化与人心的交融,二十五年来没有变。我那颗蠢蠢欲动的心,不安分的背后是对事业的更高追求,以及追求不断挑战自我的成就感,五年来没有变。对于家乡的思念,实际上是对生活中一点烟火气和家庭温暖的极度渴望,三十年来没有变。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在每个疲惫的时刻,每个想要放弃的时刻,鼓励自己再多走一步,再多坚持一刻,坚毅望前路,跌倒不放弃。
初八的弯月格外金亮,仿佛看到那船儿弯弯入海港,回头望望,沧海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