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近来特别神奇,沐浴在秋日暖阳里时总有一个词萦绕心头,有天中午心血来潮摸索了一翻,原来是出自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原文用的是“树深时见鹿”,因为鹿性喜静,以此来形容身在山林深处。
这首诗作于李白早年在戴天山读书之时,访道士而不遇,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上文节选的颔联是李白进山的第二程,来到溪边已是正午,本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却听不到钟声。鹿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见鹿可见环境清幽。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颈联是李白进山的第三程,道院前不见道士,百无聊赖间游目四顾,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道院净土淡泊高洁,造访不遇怅然若失。尾联两句,李白问讯旁人,再写“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其情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李白写这首诗时,一定没想到几百年后的回响。在距离戴天山差不多2000公里的城市里,有一个青年人,在她生命进程来到正午之时,脱离少年聒噪的喧嚣,在远离家乡的浮华城市里不停地探求一片清幽的净土。世俗眼光里这个年龄该有的,安身之处的房子和房贷,小家庭和下一代的甜蜜与烦恼,工作中游刃有余和与生活的平衡,她一个都没有。尽管有很多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向内探索,也因此收获精神上的满足,以及日行千里的思维成长,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偶尔有几分失落和惆怅。好在她还有一些忠实的支持者,开明又充满能量的父亲、超脱同龄人智慧的张大师、二十四年长情靠谱的闺蜜,比起李白倚松而立,可以少几分伶仃感。
生命进程来到32岁,它比30岁更具有象征意义。从29岁开始一路闯关,经历了职场和亲密关系上的劫难历练,终于迎来了顿悟时刻,想通了以前想不通的事情,接纳了以前无法接纳的存在。一路上有磨难也有贵人,他们或者具有更高更广的思维,打怪路上遇到的问题对他们来说都不是问题,而且不吝点拨;或者因为机缘巧合成为身边的伙伴和好友,看到他们身上倒映出自己的特性,更加明白自己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敞开思维和心态,当允许一切顺其自然发生时,天地万物皆是助力。渐渐地也呈现出一种与世界相处的全新姿态,它更有生命力也更有张力,它是迎接新阶段的精神气和全新的能量场,也是经受洗礼后的馈赠。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李白早期的作品,全诗辞句平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意于写景,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谨以此诗送给32岁的自己,祝福新的阶段平和充盈,充满喜悦,充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