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去年底来,工作上的种种事端给了我一个重要的启发——对错的判断没有意义,关键节点勇于尝试才有意义。
我至今还非常清晰地记得两年多前决定加入这家公司的初衷,做的事情既能发挥所长,也能填补职业能力上很重要的一个板块。从公司业态来讲,也能给自己提供更多尝试的空间。在当时当刻,无论是我自己还是身边筹谋划策的朋友,几乎都笃定认为这是个很好的选择。
可是即便当时看来没有明显瑕疵的工作,历经将近三年的时间,也难言如愿。原认为是职业能力上很重要的一个板块,确实学到了很多并游刃有余,可行业里对这块能力的认可度却没有我想象中那么高。或者说,看重这块能力的企业通常是早期求生存的阶段,未必与我对职业下一站的规划有那么契合。而那些能发挥所长,提供更多尝试空间的可能性,也受到组织文化的负向挤压,有点屈高就下。
反而是有些意外的收获。例如,如何在充满敌意的元老们中站稳脚跟,开拓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如何与背景完全不同的同事们和谐相处,稳稳拿捏;如何应对人格和情绪上的攻击,在极大的压力下保持专业水准。总归来说就是在相对艰难的环境中,微妙地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平衡,并对人性有更真切的认识和理解。别小看这些事,它是思维升级的秘钥。
静思这段职业旅程跟自己原本预判的差异鸿沟,其实来源于自己的认知和需求变化。当年跳槽前自己只有过两份相加不过五年的工作经历,对于一家企业的真实面貌还难以从短短几次线上面试中勾勒还原。加入后才逐步感知体会它的文化个性,并切实体会环境对人身心健康的影响。疫情以来大环境困顿,经济增速停滞,也加速了组织问题的暴露。而三年来我也有机会从多种视角观察工作的意义,它就仅仅只是一份工作,不能代表才智的高低,所谓与社会地位的关联,也不过是空中楼阁。事物的发展并不是线性的,在大环境、企业、自身认知和需求三重变化的叠加下,阴差阳错来到如今的境遇。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感慨,对错的判断没有意义。因为事实证明,再怎么预判对错,都无法真正事先获得对错的答案。答案只有事后,才揭晓。人对事物的一切预判,其实都是一种概率,而非确定性。对错不重要,在合适的节点往高概率的方向去试,然后去应对,才最重要。是不是合适的节点、概率高的方向是哪个,这是可以通过实践积累去提高胜率的。
这个道理不仅在工作里,在很多选择里也都适用。前几天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耳机里传来林子祥的《敢爱敢做》,曾经有段时间我很爱听,是渴望激励自己放手拼搏,遇事不要束手束脚。如今听来已如抵达豁然之境,原来这就是敢爱敢做,原来自己已经走在路上。
这种豁然之感正如宋代陈与义《襄邑道中》中写道:“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