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人间耳语和骚动
这里只有你我和星空

0%

【摘星集】107《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

比起完美主义心态,只有你接受不完美,结果才能更接近完美

  • 能在一个让人随波逐流的世界始终坚持自我,是人生最了不起的成就。——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
  • 我们如果想批判完美主义,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过高期待、纠结不放、认同需求、过失担忧、行动顾虑。
  • 完美主义者无法接受微小的价值或进步;他们只看重宏大、顺利、完美的成功。
  • 因为完美主义过于极端,所以任何过于“正常”的事物都不可能成为完美主义。这也就是说,极端与否已经成了衡量完美主义的标准。
  • 有自卑情结的人通常会有两种反应——他们要么会努力表现得超乎常人(有人名副其实,有人做做样子),要么选择自我封闭。这两种反应都是对错误想法做出的可以理解的反应。如果你真心觉得自己不如他人,那么表现得像遇到危险的河豚(攻击他人)或海龟(缩头躲藏)也就没什么难以理解的了。你越看不起自己,就越可能找机会补偿。如果你属于攻击性强的外向型人格,自卑情结会让你做出河豚式的反应;如果你属于消极、害羞的内向型人格,你就会采取海龟式的反应。
  • 自卑情结源于不公正的评价标准和对人性的不正确认识,正是这种心理导致你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
  • 完美主义者喜欢远离恐惧的事物时获得的所谓安全感,这种完全不用付出努力追求卓越的心态也就成了人们成为完美主义者最主要的原因。
  • 作家与研究者布蕾妮·布朗(Brené Brown)说过,完美主义是一副重达20吨的盾,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举着它,希望能保护自己免受伤害。“而事实上,”她说,“它的唯一作用就是让别人看不到我们。”
  • 我们之所以抱着完美主义不放,不是因为失败的成本增加了,而是因为回报的重要性提升了。
  • 遭到拒绝后,你或许会感到些许难过或自信受挫,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你并不会因此有什么实质的损失。令我们害怕的是这些事情的失败对我们自我的影响。
  • 随着时间的推移,完美主义会显著削弱我们的能力,因为它让我们避开了犯错或失败的机会,而这些错误和失败,短期来看确实会带来伤害,但是长期来讲对我们大有裨益。
  • 受到过分驱策的完美主义者永远不知满足。之所以这样说,不仅是因为他们总是不懈地追求更美好的事物,还因为他们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事物和自己或他人的表现从不满足。
  • 受到过分驱策的人面对的最大难题是过高期待和纠结不放,而令受到束缚的人最为困扰的是过失担忧和行动顾虑。
  • 衡量一种心态的好坏,重点要看它对你的行动产生的影响,以及你对自身作为的情绪。
  • 完美主义者和拖延症患者都爱看电视,因为看电视不会出错。看电视是绝对被动的行为,因此也就成了自动、简单、有所回报又不会犯错的“成就”。任何被动行为对完美主义者来说都是安全的,因为他们不用去积极参与什么事,也就不会搞砸任何事。
  • 完美主义往往会把你的意识强度调整到极限,会干扰潜意识活动,这就会给创造性、专注力以及由潜意识主导的活动带去消极影响。
  • 运动也好,人生也罢,最好的结果都来自训练。如果训练让你的某种技能达到了本能(即潜意识)的水平,那你的意识就可以得到放松,而这种放松状态要比紧绷状态更加高效而有用,因为这时你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
  • 通过采取行动来改变思维和情绪要比通过改变思维和情绪来改变行动容易得多。
  • 以下是成功转变为不完美主义者所要经历的全部阶段:不完美的思维、不完美的决定、不完美的行动、不完美的改变、不完美的成功。
  • 不完美主义是指对某些事情不那么在乎,因为只有当你不那么在乎时,你才能在这一领域更放松。而只有更放松,你才不会产生严重的焦虑和分心,你的大脑才能保持清醒和专注,你才能集中更多精力来解决问题。
  • 最好的组合是你的总体期待很高(如自信)但具体期待很低(如适应力和做具体事的信心)。
  • 伴随“永不满足”的是焦虑、挫败和无望,而伴随“还能更好”的是热情、兴奋和希望。
  • 如果生活中有什么事情对你很重要,你就应该致力于将其日常化——不要将其特殊化——因为习惯本身就是日常化的。
  • 换句话说,不切实际的期待也就是“过分关注结果”。
  • 关注结果不仅对促进努力毫无作用,反而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各种形式的完美主义(过失担忧、行动顾虑、纠结不放)。它虽然有一定激励作用,但也无法抵消分心给你的努力带来的消极作用。
  • 关注环境的人关心的是问题而非解决办法,以至于他们总是被动地应付环境,而非积极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 再难的过程,只要分解成一步一步去看,难度就会降低;相反,如果看得太长远,人们则会望而却步。
  • 纠结不放也是完美主义的一种表现。纠结者总是过分关注自身的问题及/或引发问题的原因,并经常对自己过去的表现感到自责。
  • 你要接受人性存在弱点的事实,这一点至关重要,你可以犯错误——哪怕是可怕的错误——因为你就是个普通人。
  • 如果有些事依赖偶然因素,一定要固执地坚持尝试。如果尝试一件由偶然因素决定的事不需要你付出任何代价,不会产生任何成本,你没有理由放弃。投稿一篇文章、邀请异性共进晚餐、申请梦想中的工作、和老板商讨加薪这些事都没有什么成本,但一旦成功,就会带给你很多好处,所以不必感到抱歉,请立即采取行动。一定要有行动力。
  • “本应该”充满了罪恶感和羞耻感。纠结的人每次回顾往事或其后果,总是在想自己当时能如何做得更好,而往往忽视了自己已经做得很好的地方。
  • 我们完全可以用“本可以”的表达替代“本应该”,因为“可以”只是指出一种可能性。“应该”总是有一种确定和必须的感觉,而“可以”则代表着开放与自由。
  • 帕金森定律提到,工作会根据你分配给它的时间自动压缩或膨胀。如果你给自己更多时间放松、更短时间工作,那按照帕金森定律的逻辑,你就会努力提高效率。
  • 那些一心想要获得他人认同的人很难达成心愿,而那些勇于做自己的人却总能获得更多认同。——作家韦恩·戴尔(Wayne Dyer)
  • 完美主义危害最大的领域就是恋爱。
  • 自信的人不需要他人的认同或认证,因为这些存在于他们内心之中。
  • 所有行为都会产生后果,但能真正造成严重影响的并不多。更多时候,人们担心的不过是尴尬或拒绝罢了。
  • 尴尬的作用仅仅是打消我们做事的积极性,以避免造成更多尴尬,这是一种循环论证。
  • 除了尴尬自己产生的不适以外,它并不会造成什么严重的问题。
  • 要想克服认同需求,符合逻辑的方法就是做他人不认同的事,当然是在不触犯法律也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
  • 你不可能取悦所有人,而取悦某些人群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只要你做自己,就一定已经取悦了一部分人而疏远了另一部分。
  • 认同需求会伤害你的身份认同。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另一个事实:那些需要他人认同的人往往无法正确认识自己。
  • 我们总会感到来自外界的压力,正是这些让我们墨守成规。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容易逼迫自己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
  • 有些人仅仅因为被他人爱着便会产生冒牌者综合征。他们觉得自己不配获得别人的爱,总是担心自己如果犯错,就会暴露缺点,并因此失去爱。他们可能觉得,只有自己成为完美的伴侣、伙伴或父母,才能拥有别人的爱,而他们是不可能一直保持完美的
  • 导致拖延症的深层原因不是懒惰,而是过于复杂的目标以及随之而来的恐惧心理,而二者正是源自完美主义心态。
  • 二进制思维只在乎事实——发没发生?而模拟思维却更为主观,关注太多方面——质量、影响、感受、过失,以及最主要的,是否接近完美。多多尝试二进制的方法,经历不断的学习和锻炼,你就一定能够心想事成,完全无须担心过多的细节因素。
  • 预设的问题是它过于理论化。你可以做一辈子的预设,但要想知道事情究竟会怎么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亲身实践。一旦开始实践的过程,你就会发现,最初的预设存在很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后,未来的你就可以尽量避免被错误的预设蒙蔽。
  • 理性分析需要一定程度的自由意志(或对行为的有意控制),因为如果我们不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行动,那理性分析就失去了实际的作用。希尔勒进一步强调说,人们可以为某种行为找出无数个该做的理由,但可能还会选择毫无作为,这一点就说明,思考和选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步骤。
  • 完美主义和恐惧谁引起了谁,取决于不同的人。如果你感到害怕,那么你脆弱的心态就会迫使你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或者干脆放弃)。如果你一直追求完美,凡事皆期待最好的结果,这种压力就会导致你产生恐惧心理。
  • 如果你愿意在不完美的条件下做出不完美的决定、采取不完美的行动,你就能够克服拖延症的毛病。
  • 完美决策者的最大问题就是:就算是一台完美决策机器,也不可能用不完美的数据做出完美的决定。要想做出完美决策,所用的数据必须绝对精确。但最重要的数据只有通过不完美的实验才能获得,这是每个一心只想做正确决策的人必然会遇到的难题。
  • 大脑中负责决策的部分是前额皮质,而决策本身又是一个耗费精力的任务,所以如果我们能加速这一过程,就能节省大量精力。
  • 每当你感觉应该开始做这项任务时,你就要真正行动起来(彻底结束思考阶段)。千万不要翻来覆去地想,要付诸行动。这样反复训练足够多次,你就能养成一种全新的做事习惯。这样做还会带给你一个额外的好处——快速决策的习惯会让你给他人留下一种自信、无畏的印象。
  • 自信是指一种能勇敢进入未知境地并相信自己能全身而退的状态。自信是对自己的肯定,自信的人相信自己虽然不能永远做出最佳决定,但始终能做到随机应变。
  • 过高期待的4种对策:调整自身预期(你可以提高自己的总体预期,降低自己的具体预期)、正确判断是否足够、降低标准、关注过程。
  • 纠结不放的5种对策:接受现实、采取行动、分清意外与失败、改进自我对话方式、计时器介入法。
  • 认同需求的4种对策:化学法、假装自信、调整参照标准、叛逆练习。
  • 过失担忧的4种对策:成绩日志、二进制思维、从小的成功做起、分阶段成功。
  • 行动顾虑的3种对策:拒绝预设、快速决策、分析风险、回报与可能性。
  • 不完美主义者并不会嘲讽完美人生,他们只是更快乐、更健康、更高效。完美主义代表着限制,而不完美主义则预示着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