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PPT=Power Point!
第2章 留白:“少就是多”的智慧
- 为什么我们会喜欢留白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往往越简单,焦点才会越突出,太多的元素反而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第3章 排版:隐藏线条的秘密
- 通过对齐分布使排版合理,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到内容本身,目的是让内容变得容易阅读,同时能区分出内容的层次关系
第4章 颜色:PPT也是“好色之徒”
- 美观的PPT=颜色数量×颜色饱和度,请注意:数值越大,PPT越丑!我建议:在一张幻灯片中,颜色的使用最好不超过两种。
- 在优秀的PPT中,颜色饱和度普遍不高,这样看上去显得更沉稳、专业。
- 浅色系背景,从整体来看非常干净简洁,容易突出重点;深色系背景更具个性,同时受制于投影仪的性能,通常深色系背景在投影时会比浅色系背景具有更好的表现。
第5章 细节:也许你和设计师只差7个细节
- 只要能处理好这些细节,就能制作出符合人性、有设计感的PPT。这7个细节分别是:统一、对齐、层次、亲密、均衡、尺寸、焦点。
- 有层次的PPT页面一般通过突出主要信息、减弱次要信息的对比及组合来制造出一种美感。既可以利用各个元素之间的疏密程度(如不同层级内容间应保持适当的间距)来突出重点,也可以利用元素大小、颜色、形状等对比来突出重点。
- “留白”可以让画面保持空间感,不显得压迫、紧凑;“砝码”则可以调节画面的权重,保持画面的平衡。
- 在PPT的每个页面中都应该有一个视觉焦点,若辅以动画,移动焦点的位置,则可以更好地牵动观众的神经。
- 在PPT中就是把页面横、纵都均分成3份,就如同书写中文的“井”字。这样就可以得到4个交叉点,然后将需要表现的重点放置在4个交叉点中的一个上面即可,这样重点就会显得格外突出。
第6章 结构:清爽人生必备的结构化思维
- 当我们遇到一个具体问题时,如果想到的只是答案或者结果,那就陷入了思维误区——说明我们仍囿于自身的经验来分析问题,不一定保证解决方案能想全、想透。
- 结构化信息三要素:结论、理由、事实。
- SCQA架构是指情境(Situation)、冲突(Complication)、问题(Question)、答案(Answer),基于SCQA架构,可以衍生出标准式(SCA)、开门见山式(ASC)、突出忧虑式(CSA)和突出信心式(QSCA)4种表达框架,可以提高表述的结构性,突出重点。
- 逻辑化表达的本质就是逻辑,它将零散的思维、灵感、知识、数据等信息用一种框架收拢起来,让繁复的问题简化,使我们可以透过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
第7章 MECE:高效、完整的信息法则
- “MECE”是英文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的缩写,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 流程管理分析模型——PDCA分析。适用:在制定各类流程管理时。结构:制定目标(Plan),任务展开(Do),过程检查(Check),纠正偏差(Action)。
- 市场环境分析模型——3C分析。适用:在考虑制定市场营销的战略策略时。结构:公司(Company),顾客(Customer),竞争对手(Competition)。
- 竞争策略分析模型——五力分析。适用:在制定优势竞争策略时。结构: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同业竞争者的竞争强度。
- 宏观环境分析模型——PEST分析。适用:在剖析当前外部宏观环境时。结构:政治(Politics),经济(Economics),社会(Society),技术(Technology)。
第8章 观点:没错!金字塔塔尖的名字就叫“PowerPoint”
- PowerPoint=有力的观点,要用观众最容易理解的方式传递最有力的观点。
- 除封面标题这个结论观点外,每页PPT内容都需要一个高度凝练概括的页面标题,这些页面标题可以作为子论点,它们都是理由和事实的高度概括,会支撑起每页PPT的逻辑。
- 一个最常见的表达误区:堆积理由和事实,缺乏观点和结论。
- 想要做到让人听懂,其实同样是有“套路”的,这个套路简称为“论、证、类、比”四原则。第一个原则——论,结论先行。第二个原则——证,以上统下。第三个原则——类,归类分组。第四个原则——比,逻辑递进。
- 提炼精华信息结论第一步:描述性提炼。所谓描述性提炼,就是找出事物属性上的共同点。
- 提炼精华信息结论第二步:行动性提炼。所谓行动性提炼,就是找出事件结果的共性。
- 提炼精华信息结论第三步:多问一个“所以呢”。
第10章 简约:文字设计的新思路
- 人们在浏览网页时,大多不由自主地以“F”字母形状的模式来阅读。
第11章 美容:文字型PPT同样很美
- 聚焦视线的要素除了放大的字符,图片、图标就是更具视觉化的要素了。
第22章 修炼:小白玩转图表就这3招
- 数据墨水比”——图表中的核心数据信息制作所耗费的墨水量与制作整张图表所耗费的总墨水量相比较。一张理想化的完美图表的数据墨水比应该接近100%,即每滴墨水都要用来展示有效数据,不要把墨水浪费在无效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