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就是这么一件奇妙的事情,看似和金钱有关,实际却指向金钱背后的价值观、投资观。
- 我们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到期之后的收益,就是债权类收益。这在本质上是一种借贷关系,我们是债权的持有人,按照约定收取利息。常见的债权类产品有银行存款、国债、债券基金等。这类产品的最大风险是违约风险,而不是产品价格波动风险。
- 股权类收益,主要指所投企业资产增值以及公司每年的分红收益。
- 我们投资是为了用现在的购买力去换取未来更高的购买力。正如沃伦·巴菲特所说:“投资是为了在未来更有能力消费而放弃今天的消费。”
- 通常我们会用10年期国债收益率衡量投资的风险。高于这个收益率的就是风险收益率,低于这个收益率的可以看作无风险收益率。
- 在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有足够的资本可以自由地投入自己想做的事情,这就是基本的财富自由标准。你可以记录一下个人/家庭每年的生活开支,并在此基础上多预留30%的备用金,如果你的被动收入超过了每年开支的1.3倍,那么你基本可以实现金钱上的初级财富自由了。
- 大部分人进入资本市场,容易被高收益率吸引,认为收益率越高,越能赚到钱,但事实未必如此。想要长期获得稳健收益,离不开资产的复利增值,爱因斯坦曾经称复利为世界的“第八大奇迹”,其本质就在于,以本金加上先前周期所积累利息的总额来计算利息,即通常所说的“利滚利”。
- 总的来说,收益率翻一倍,难度远远大于本金翻一倍;本金翻一倍,难度也远远大于持有时间的增长。所以,财富增长的秘诀在于合理的收益率、可观的本金和长期持有。只要能做到三者有机结合,财富增长大概率不在话下。
- 投资收益从来源来看,除了来源于投资目标的价值(比如企业盈利)不断增长,还有一个重要来源是以低于其价值的价格买入,高于其价值的价格卖出,在其均值回归的过程中盈利。
- 一个投资品的价格是由其内在价值决定的。这话看似有理,其实只说对了一部分,因为它忽略了“时间”的维度。从长期看,价值确实决定价格,但从短期看,两者关系并不是线性的,就像投资中常用到的一个经典比喻——老人与狗。投资品的价格像一只小狗,而其内在价值像老人手里牵着的狗绳。从短期看,价格会像小狗一样跑前跑后,经常高于或低于其内在价值;但从长期看,小狗终究还是会和老人一起不断向前走。也就是如果一个投资品的内在价值不断提升,价格终究也会跟着上涨。所以,均值回归早晚会有,但不一定是现在。
- 投机赚的是市场先生情绪变化的钱,而投资赚的是经济发展和企业增长的钱。投资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对投资者和投机者做了如下区分:投资者和投机者之间最现实的区别,在于他们对待股市变化的态度。投机者的主要兴趣在于预测市场波动,并从中获利;投资者的主要兴趣在于按合适的价格购买并持有合适的证券。
- 从各主要国家资本市场的历史来看,股市整体长期合理回报率为8%~12%,优秀投资人长期回报率为15%~20%,债券为4%~5%,现金为1%~3%。当然,这是动态的,随着经济的变化、利率的变化,这些资产的收益率区间也会随之发生变动。
- 简单来说,“不可能三角”的含义是一个金融产品的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三者无法同时满足。也就是说一个金融产品不可能同时具备高收益、低风险和高灵活性。比如,股票的收益高,买卖灵活,但伴随的风险就很大;货币基金非常安全,存取灵活,但对应的长期收益就非常低。
- 正如“达克效应”所描述的,在我们初入市场时,常常因赚点小钱而自信满满,以为大师不过如此,却不知自己已身处愚昧之巅;直到亏钱效应出现,自己的投资自信开始崩塌,坠入绝望之谷,才知道自己根本不懂投资。带着这样的觉悟,我们开始用心学习,通过一点点投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慢慢重拾自信,爬上开悟之坡。随着投资经验和能力的累加,经过时间的洗礼,我们才能越爬越高,最终站上持续平稳的高原,成为清崎书中“最赚钱的投资人”。
- 体系思维是指用投资体系去解决投资问题。一般来说,投资体系至少要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交易系统,另一个是观察系统。交易系统是指进行具体投资的一套交易策略。比如,定期定额定投就是一种简单的交易策略,可以归进我们的交易系统;再比如,网格化交易就是一种“在一定区间内,涨了就卖,跌了就买”的交易策略,也可以归进我们的交易系统。构建交易系统的目的,是解决具体的投资问题,包括一笔投资的买卖点、交易时间、交易空间等。投资市场并非一成不变,当发生一些未知事件,导致整体的投资大环境出现变化时,我们的交易系统就可能崩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得为自己的交易系统,搭配一套与之对应的观察系统,来预防和应对这种变化。对投资来说,我们的观察系统至少应该包括宏观经济、货币政策、行业周期、估值水平、市场情绪等。
- 世界上没有一套投资体系是完美的,任何投资体系都有其问题。所以,在建立自己的投资体系后,我们要抱着学习的心态,在实操中不断小步试错、发现问题,然后改进迭代。
- 巴菲特之所以不投,原因只有一个,即不投资不熟悉的公司、不熟悉的领域。换句话说,当年他认为自己看不懂亚马逊,所以宁愿错过,也要放弃。这完全符合他自己一贯坚持的能力圈原则。他认为自己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直坚守在自己的能力圈里进行投资。
- 在实际投资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两类人:一类是“专情的笨蛋”,他们常常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某种投资方法或某类投资标的上;另一类是“花心的聪明人”,他们不断寻找新的投资方法和机会,并进行浅尝辄止的投资。最后结果往往是“专情的笨蛋”赢得收益,并认为自己要学的还很多;而“花心的聪明人”出现亏损,并宣称这个投资方法不值得尝试。这是为什么呢?说白了,因为“笨蛋”喜欢偷懒,避开了那些不懂的领域,只做自己擅长的事,在一件事情上下的功夫多了,成功的概率自然大;而“聪明人”因为太过勤奋,太过急于求成,满脑子想的都是“哪里有机会”“哪里能薅羊毛”,所以很依赖市场走势,一旦市场不好,错过机会,收益自然也高不了。
- 过高的预期是亏损和不幸福的来源,要想维持这样的高收益率,需要长期参与市场博弈,在涨跌中进进出出,带来焦虑不说,还对投资者自身的能力有很高要求,同时需要像巴菲特常说的中了“卵巢彩票”那样的运气。
- 风险承受能力是根据你“手中”有多少持续且稳定的现金流来决定的,并不是收入决定的。
- 投资时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很多人可能都会忽略这一点。我们在投资时,一定要对钱的使用周期有个大致的预期,判断用于投资的这笔钱可以闲置多久。比如短期要用的钱,可以配置一些灵活的资产。投资股市的资金一般要3年以上不用,因为A股一轮牛熊转换周期为5~7年。
- 活钱管理的钱、稳健理财的钱、长期投资的钱属于投资部分,保险保障的钱则属于保障部分。两者一为生钱,一为护钱,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四笔钱体系。
- 塔勒布在《黑天鹅》一书中提出,谨记的几个原则,其中有一个就是:学会喜欢冗余。冗余(特指床垫下藏着的储蓄和现金)与债务是相对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致富并不能带来幸福——如果你花掉自己的积蓄的话。然而,如果你将金钱藏在床垫下面,你便拥有了针对“黑天鹅”更有利的抵御能力。
- 什么样的指标是观察一个月收益率最好的指标呢?这就是我们前文提到的静态收益率(静态收益率=周六日万份收益÷2×365)。之所以叫“静态”,是因为它不关心交易日的数据,而只看节假日的。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交易日可能会有因为买卖导致的业绩被短暂拉升的情况,而节假日不能交易,也就能更准确地反映货币基金的真实资产配置收益。
- 怎样才算稳健?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衡量:一个是客观层面,即从理财产品、理财方式的风险大小来看,风险小的相对稳健。另一个是主观层面,即你所能承受的风险,如果你能承受较高风险,那么别人认为不稳健的方式也许在你这就成了稳健方式。对于投资期限在1~3年的资金,建议买入稳健理财产品,且最好持有1年以上。
- 可转换债券的精髓在于它可以转为股票。在起息日后满6个月时,可转换债券的投资者可以随时按照一个既定的价格去转股,这个价格我们称之为转股价,转股价是可转换债券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发行之日起就已经确定好了,若公司进行了分红、增发、送股等,转股价会相应调整。由于可转换债券基金对可转换债券有最低仓位限制,在牛市时可转换债券往往会被高估,因此在牛市时要卖出可转换债券基金进行止盈。
- 长期投资并不是一直不卖,这点一定要注意。市场先生总是在“高估”和“低估”中不断切换,比如2008年的6000点和2015年5000点,那时明显估值偏高,可以趁机止盈,在落袋为安的同时,提高投资获得感。
- 投资并不是实现一夜暴富的途径,“一年三倍易,三年一倍难”,在长期视角下,获得高收益是非常难的一件事,千万不要产生每年都能大赚一笔的错觉。
-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CPI是衡量全年居民常用消费品价格涨跌情况的指数,比如2021年CPI同比增长0.9%,代表2021年居民日常必需品的价格比2020年涨了0.9%,如果你的投资收益能跑赢CPI,相当于投资让你的资产实现了保值。
- 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状况与发展水平的指标,2022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根据初步测算,2021年中国GDP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如果你的投资收益率能比GDP增长率高,相当于你的资产增长跑赢了国内平均的经济增长,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水平了。
- 广义货币供应量(M2):M2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加上企业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以及其他存款,它包括了一切可能成为现实购买力的货币形式,通常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态。2019年和2020年,我国M2增速分别为8.7%和10.1%,投资如果能长期跑赢M2增速,是非常厉害的一件事了。
- 格雷厄姆确立了价值投资理念的4个基本原则: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安全边际、市场先生、能力圈。股票的背后都是一家家上市公司,这些公司发行股票的本质是出让一部分公司股权,通过募集资金实现生产经营的扩大化,或者补充流动资金应对未来风险。所以股票的本质是投资者和上市公司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 中国股市的涨幅也不低。我们以沪深300指数为例,2004年12月31日沪深300指数正式发布,起始点为1000点,截至2021年12月31日收盘为4940.37点,17年间涨幅接近500%。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从1211.92点涨至4766.18点,跑输沪深300指数。这也印证了这近20年间中国经济增速超过美国的事实。
- 很多人会觉得分红没有用,因为分红后是要除息的。比如你以每股10元的股价买入10万股A股票,市值是100万元,这时候A股票分红10%,也就是每股分红1元。在分红当天,股价就会除息1元,你的持仓就从100万元市值变成90万元市值与10万元现金。如果你把这分红的10万元再次买成A股票,就是用红利再投资。
- 各国央行都希望本国经济能平稳发展,所以在经济出现下行的时候降息,经济过热的时候加息,通过人为手段降低市场波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宏观调控”。
- 权益类基金是对投资权益品种占比高的基金的一种统称。比如,指数基金99%以上的仓位都是股票,股票基金80%以上的仓位是股票,偏股混合基金一般50%~70%的仓位是股票。从实践来看,中国股票市场成立以来,主动管理型基金的平均收益更高,能获得一定的超额收益,国外市场则相反。
- 夏普比率是基金绩效评价的标准化指标,简单理解就是这只基金过往的收益与风险的性价比。根据过往的基金业绩表现,计算出每获取一份收益所要承担的风险,或者说每承担一份风险所能获得的收益。同类基金比较下,夏普比率的数值越高意味收益与风险的性价比也越高。
- 波动率是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程度,是对资产收益率不确定性的衡量,用于反映金融资产的风险水平。波动率越高的基金,在过往表现里的涨跌幅度就越大,波动可以产生亏损也可以产生收益,高波动率是一把双刃剑,跌幅较大,涨幅也较大,这十分考验投资者对投资时机的把握。
- 面对市场顺风和逆风都敢于坚持自己的投资理念,保持风格不偏移的基金经理才是我们心中合适的人选。
- 估值是最简单的衡量方法。估值最早应用于股票投资,通常以市盈率(P/E)和市净率(P/B)为主要参考指标。P/E是每股价格除以每股收益,主要衡量企业的盈利水平。可以简单理解为n倍的P/E代表以目前企业的赚钱能力(每年净利润)要n年才可以赚回购买企业所用的钱。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P/E数值越低表示能够越快赚回资金,越值得投资。
- 要注意的是,P/E和P/B的数值和指数未来涨跌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因此我们在实际应用中,这两个数值仅能为我们提供参考,并不能直接作为投资决策。P/E低可能是因为企业成长性差,盲目买入会落入低估值陷阱;P/B低可能是公司资产虚高而造成的数据假象。我们在使用这两个估值指标的时候,只需要看估值的相对位置,不用追求绝对估值。
- 投资大师格雷厄姆认为一只股票的P/E在10倍以下才有投资价值,P/E超过20倍则有被高估的嫌疑。但是在投资的实操中,如果过度关注P/E的绝对值也会错过很多科技股和成长股。
- 需要注意的是,波动不是风险。巴菲特说:“波动对于真正的投资者而言是巨大的优势,而不是风险。”因为在市场剧烈波动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资产定价错误的情况,这时候买入将会获得非常大的投资回报。普通投资者投资时,最大的障碍就是高波动,因为波动太大拿不住。这是过去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主要原因之一。
- 很多人投资达不到预期的收益,除了因为买贵了,还因为不会卖出。一个投资体系包括“买什么”、“怎么买”、“怎么卖”这3个问题,其中,“怎么卖”的核心答案就是,你的买入逻辑消失的时候。
- 在资产配置中,一定要均衡,股票类资产、债券类资产、现金类资产,甚至保险,都需要配置,这才是真正进行了风险分散。
- 非线性关系是两个要素之间不存在固定的比例关系,只能用曲线或不规则的线来表示。所以非线性思维可以帮我们在看问题时不被框住,从更深层的角度去看待、分析、理解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
- 债券的本金和利息,就是典型的线性关系,我们可以套用公式算出到期时的本息和,投入的本金越多,收益越多。而股票市场的资金和收益则是非线性关系。因为股票市场未来的走势是非线性的,没有办法预测我们的投入与结果。
- 谁的收入高先给谁买,谁的工作性质危险先给谁买,谁的身体健康先给谁买。所以,整体的购买顺序是:家庭经济顶梁柱>次家庭经济顶梁柱>无收入者。
- 很多人会使用“4321定律”来做资产配置。“4321”是指将资金的40%拿去投资成长性较好且有不错收益的资产,30%作为衣食住行等生活开销,20%储蓄起来作为备用金来应急,剩下10%配置保险。
- 市场上的投资理念有很多种,比较主流的有3种:趋势投资、量化投资和价值投资。
- 所谓趋势投资,是指投资者根据市场价格的运行趋势,来进行交易的一种投资理念。这里的趋势,代表市场价格的波动规律,最早起源于道氏理论(奠基人为查尔斯·亨利·道,1851—1902年,美国道琼斯指数发明者)。
- 道氏理论认为,市场价格走势可以分为3种运行方式:日常波动、次级运动和基本运动。其中,日常波动的规模最小,一般只能持续几天到几周,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基本不能被把握;次级运动的规模居中,可以持续几周到几个月,它可以被认知,但很难被把握;基本运动的规模最大,可以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它是可以被预测的。所以,做趋势投资,关键就是要把握“基本运动”的运行规律,因为它往往代表了一轮“能被提前预知的大行情”,这样一来,就能给我们带来丰厚的投资收益。
- 有人看到这,可能会疑惑:追涨杀跌不是投资大忌吗,怎么还有教人追涨杀跌的?没错,在价值投资者眼中,追涨杀跌确实是大忌;但在趋势投资者眼中,一旦他们认为某种趋势已经开启,那就应该顺势而为,不要与趋势为敌。值得一说的是,虽然近几年价值投资理念在国内遍地开花,但作为资本市场的常青树,趋势投资理念从100多年前便开始盛行,至今仍然拥有众多支持者。
- 前面说的量价分析、图形分析和指标分析,本质都是为了分析行情,对当前市场趋势做出判断。对趋势投资者来说,这时往往需要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操作准则,来指导投资。操作准则往往会包括3个部分,即关键点选择、仓位管理和止损线。
- 趋势投资的代表人物之一,股市大作手杰西·利弗莫尔曾说:“如果我不是在接近某个趋势的开始点进场交易,我就绝不会从这个趋势中获取多少利润。”这里的“开始点”,指的就是确定趋势是否开启的“关键点”。当关键点信号出现时,趋势投资者往往不会急着去买,而是根据经验判断“真突破”的概率,通过多种方法交叉验证,最终只选择把握较大的出手机会。
- 一般来说,“金字塔模型”是趋势投资者用得比较多的仓位管理理念。所谓金字塔模型,是指在建仓初期,资金投入较多,而后随着市场上涨,不断缩小加仓比例,最终仓位结构呈现一个“金字塔形态”。
- 止损线,指的就是在行情判断错误的情况下,自己能接受的最大亏损比例。比如,我们给自己设置的止损线是8%,那买入后如果亏损达到8%,无论后面行情如何,都需要强制卖出,控制损失。
- 止损线就是趋势投资者的后手。大作手杰西·利弗莫尔坚持把自己的首次亏损控制在10%以内,用他自己的话说,确保投机事业持续下去的唯一抉择是,小心守护自己的资本账户,绝不允许亏损大到足以威胁未来操作的程度。由此可见,止损线对趋势投资者来说到底有多重要。
- 止损线往往不是拍脑袋定出来的,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实战中总结出来的。对每一位趋势投资者来说,如何设置止损线以及如何实施,都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给出答案。
- 要判断一段趋势是否真的开启,其实非常困难。就连大作手杰西·利弗莫尔都说:在心理上预测行情就行了,但一定不要轻举妄动,要等待,直到你从市场上得到证实你的判断是正确的信号,到了那个时候,而且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你才能用你的钱去进行交易。
- 量化投资其实是一种新的投资理念,它强调的并不是股票有没有价值,也不是趋势会不会形成,而是我们的投资是否足够客观。也正因如此,它可以汲取价值投资和趋势投资的各种优点,进而形成一套左手价值、右手趋势的投资方法。
- 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但多数人认为,价值投资就是以足够低的价格买入自己看得懂的好公司的股票并长期持有,通过公司本身内在价值的增长,或股价对内在价值的均值回归,取得长期、良好、可靠的收益。这里涉及两个关键词:内在价值和均值回归。所谓内在价值,就是一家公司到底值多少钱。价值投资者往往会通过公司的盈利能力、持续性、成长性、护城河等多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对一家公司的内在价值做出评估。所谓均值回归,就是当一家公司的股价偏离其内在价值后,大概率会向内在价值重新靠拢的现象。价值投资者往往会通过公司的市盈率、市净率,以及行业分析等方法,来判断公司当前的股价处于高估、低估,还是合理状态,以决定是否进行投资。可以说,如果一笔投资脱离了内在价值和均值回归,那它就不是一笔合格的价值投资。
- 巴菲特曾在他的老师格雷厄姆那里,学到两条重要投资规则:第一,永远不要亏钱;第二,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亏钱?格雷厄姆给出的答案是,“我大胆地将成功投资的秘诀精练成4个字的座右铭——安全边际”。什么是安全边际呢?根据格雷厄姆的说法,当股票价格明显低于其内在价值时,其差值的部分就称为“安全边际”。
- 在菲利普·费雪的带领下,价值投资理念步入“成长股”时代,也就是更关注企业本身的“成长性”。在费雪的投资原则中,有一条是要寻找具有“竞争壁垒”的企业。所谓“竞争壁垒”,是指企业的护城河,也就是一家企业靠什么能维持自己的赚钱能力。正是由于护城河思维的加入,价值投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它不再一味强调要买便宜货,因为便宜有可能蕴含着更多风险。相反,更多的价值投资者开始寻找好公司,大家相信,长期来看,只有好公司才能创造出更多利润。
- 投资市场非常残酷,如果我们非要做自己能力范围以外的事,就是在把自己的弱点暴露给市场。不管此前我们赚了多少,市场都可能会在某一个时刻让我们还回去。如一代投资大师、麦哲伦基金前掌门人彼得·林奇所说:“只要有60%的股票表现与预期的一样,(你)就足以在华尔街创造一个骄人的投资业绩纪录了。”所以,通过坚守自己的能力圈,只投资能力范围内的股票或基金,就可以避免因不懂而盲目投资所犯下的错,经受住市场的诱惑。
- 了解过趋势投资的人都知道,趋势投资者只有不断游走于趋势变化之间,并准确把握它,才能真正赚到钱。然而,哪怕是精通趋势投资的大作手杰西·利弗莫尔,一生靠投资致富4次,巅峰时富可敌国,最终也逃不过因投资失败而破产的命运。所以,长期来看,趋势投资者几乎没法做到复利增值,因为只要在关键时刻做错几次选择,你赚到的财富就可能瞬间归零。
- 在价值投资者眼中,企业的外部价格始终会围绕其内在价值波动,这个现象也被称作“老人遛狗”。企业的内在价值就像一位正在散步的老人,虽然走得慢,但始终往前走;而企业的外部价格就像老人牵着的狗,虽然一会往前,一会往后,但始终会围绕在老人身边。要知道,长期来看,狗会和老人一同向前,这是价值投资者的信仰基石。但短期来看,狗更像在“随机漫步”,喜欢自顾自地玩耍,并不一定追随老人,甚至还会掉头往回跑。对价值投资者来说,是金子,早晚会发光,但不一定是今天。毕竟狗玩得太尽兴,谁都没有办法。
- 经过前面讲述,我们知道,在趋势投资者眼中,市场行情是“上不言顶,下不言底”的。所以,他们很少对一家公司进行估值。但在价值投资者眼中,一旦自己看中某家公司,就一定会想尽办法对其进行估值,他们会围绕自己的能力圈,设置自己的安全边际,直到公司股价跌到自己的安全边际内才会出手。然而,正是因为这样的坚持,导致价值投资者经常错过行情。
- 做价值投资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有好公司,二是有出现好价格的机会。
- 用不同价格买入这一好资产的投资者的投资结果却是天壤之别。可见,除了资产本身的质量,买入的价格也十分重要。好资产+好价格=好投资。
- “王子落难”需要你对企业有深刻的理解,买入时才能有逆市场的勇气;“泥沙俱下”需要市场先生配合,给你一个匪夷所思的低价;“拥有超越市场的认知水平”则需要你的能力恰好可以理解和识别这个企业。所以说,买得便宜看似简单,实则很难。更重要的是要有耐心,不去追高,坚持住自己的原则。一旦出现优质企业暴跌的机会,则一定要敢于重仓参与。
- 1896年道琼斯工业指数诞生,里面涵盖了当时最优秀的12家公司,截至今日这12家公司有11家退出了历史舞台,仅剩的1家也是亏损严重,早早被踢出了指数。并非这12家公司不优秀,而是因为全球经济更新换代太快,决策者一个小小的失误,就会使企业迅速消失在历史长河中。长期看,能保持竞争力的企业是很少的,所以我们要定期检视我们手中持有的企业,看看它有没有变成盐碱地。当发现有其他标的潜在收益比手里的更好,或者收益差不多的情况下风险更小、确定性更高,这时候也可以考虑卖出。
- 市场先生是个疯子,我们预测不了他的行为,但可以利用他做到低买高卖。
- 为什么价值投资需要看长期?第一,即便是好公司也会有经营周期,也会经历宏观经济周期,只有足够长的时间,好公司才能跨越周期,将它的盈利展现出来;第二,从公司被市场冷落处于低估到被市场发现而均值回归,再到被大众追捧产生泡沫,估值的变化也需要时间;第三,让复利成为第八大奇迹的正是时间。
- 相对于股票投资者常常面临长达7~10年的等待,基金投资者在时间上的感觉无疑要好一些。巴菲特曾在致股东的信中说:“虽然我认为5年是一个更加合适的时间段,但是退一步说,我觉得3年绝对是评判投资绩效的最短周期。”
- 叱咤风云的三位人物,即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人问:“杜鹃不啼,欲闻其啼,如之奈何?”信长曰:“杜鹃不啼,则杀之。”秀吉曰:“杜鹃不啼,则逗之啼。”家康曰:“杜鹃不啼,则待之啼。”这个典故刻画出了这三位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织田信长崇尚武力,以暴风骤雨般的气势几乎统一了日本,而一场本能寺之变使其功败垂成;丰臣秀吉善于耍权弄术,在信长之后完成统一大业,而一场庸人自扰的对外挑衅,招致国力大损,最终郁郁而终;德川家康从小历经磨难,隐忍执着,熬死了前面两位而夺得了天下,开创了长达260年的德川幕府时代。放在投资上,织田信长像是一名赌徒,时而空仓,时而加杠杆满仓,追求的是市场即时反馈带来的快感;丰臣秀吉像是一名善于技术分析的老股民,通过钻研各种战法以求快速致富;德川家康则更像一名资深价值投资者,大道无形,耐心等待机会。
- 我们再从理性的角度来看这件事,基金排行榜其实也是线性思维误区的外在表现,尝试用过往归纳的结果来线性推演未来的结论,简单得出“好的基金未来会更好”的结论。
- 卖出也是基金投资的重要环节,但俗话说“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才是师父”,卖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卖出基金就像是情侣分手,有以下这些原因:当初爱的理由不在了(你当初看上这只基金的原因是什么?是跟风随大流买的还是真正看到它的好);相处过后发现你们不合适(接受不了大波动的人不适合重仓成长型基金);你有了更好的选择(这里需要慎重,不然就是丢了芝麻也丢了西瓜)。特别提醒,最终的卖出决策,不应该与你的买入成本挂钩。事实上,除了自己,没有人知道你的成本,市场走势不会因为你的买入成本而不同,也不会因为你是赚钱还是亏钱而产生任何变化。但心理上的锚定效应,会让我们紧紧盯住当初买入的价格思考。卖出时,我们应该关心的是这两个问题:我手中的资产还是不是好资产?现在的价格贵不贵?
- 投资做到最后,就是做减法,抓住投资中最核心的问题:找到好资产或优秀的基金经理,在市场不贵的时候尽可能多地买入,然后在时间的复利效应下迎来收获。
- 我一买基金,基金就开始下跌。那我怎么才能挣到钱?心理学称这种现象为“近因效应”,即在一连串发生的事件中,我们会优先关注最近发生的事情。心学大家王阳明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描述的恰恰就是这种现象: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无论你看不看花,都会有花开花谢。花始终是花,只是看到的时间不一样。市场涨跌波动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但对不同时间关注到股市的人来说,股市的面貌也是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