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人间耳语和骚动
这里只有你我和星空

0%

【摘星集】185《没用的知识又增加了》

日本不思议现象研究所,诚意敬献。

  • 人们通常会本能地认为“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决定”。所以,有人跟你说“不许做××”时,你反而会更加想去做。这种越是禁止就越想尝试的行为称为“卡里古拉效应”。
  • 早起的时候爸爸会奖励零花钱,但只要给过一次,早起就变得无所谓了。原本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内在动机)​,一旦变成了“被什么推动去做”​(外部动机)​,就再也提不起干劲儿了。这种现象被称为“破坏效应”​。如果奖励的不是金钱或物品,而是一句感谢或者称赞的话,就不太会引发这种现象。与“破坏效应”相反,用感谢或者对方期待的话作为奖励,以此激发干劲儿的现象被称为“增强(提高)效应”​。
  • 明明应该记得的事情,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这种情况被称为“TOT现象”​。其原因现在还不明了,但有人认为,掌握的词汇越多,在头脑中要搜索的词汇就越多,最后就越容易搜索失败。因此,比起孩子,大人有时更容易出现这种现象。英语的“话到嘴边想不起来”表达为Tip of the tongue,缩写为TOT。Tip就是指最前端,tongue是舌头的意思。
  • 运动会上消耗了非常多的能量,因此人体的专注力和欲望都降到了低谷,这是“身心耗竭综合征”的特征之一。练习投入,耐性好,完美主义者,责任心强……这样的人往往容易“患上”身心耗竭综合征。身体、心灵都很可能会发出“好累呀,稍微休息一下吧”这样的求救信号。这时,就请泡个澡,美美地睡一觉吧,总之,先消除疲劳再说。要想远离身心耗竭综合征,就要设定新目标,积极鼓励自己,即使只是做成一件小事,也要对自己说“我可真努力呀”​,这些都非常重要。
  • 游戏玩腻了,正准备去好好学习时,如果听到父母说:​“差不多了,快去学习吧!”瞬间就没有学习的劲头了。这样的经历,我估计大家都有过。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飞镖效应”​,即当别人提出跟自己一样的想法时,反而会使人改变主意,朝与之相反的方向行动。要解决这个问题,好像只能在别人说之前开始学习。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绪,是因为说“快去学习”的一方和被要求的一方立场是相对的。所以,只要父母说了“快去学习”​,自己就可能产生一些逆反心理。
  • 在抄写汉字的时候,如果一直写同一个字,写着写着就不知道自己写的字到底对不对了。这种现象叫作“完形崩坏”​。原因是,如果一直盯着一个字看,大脑就会无法识别这个字形。而且,不只是汉字,一直盯着某个花纹或者记号也会有这种情况。不过这都是暂时的,不用太担心。
  • 有些人在受到关注的时候,干劲儿和能力都会提升,这种现象被称为“观察者效应”​。在体育比赛中,要是有人为运动员加油,运动员不仅会因为这些鼓励而开心,还会变得更有冲劲儿。在学校运动会上,要是有班集体的加油,同学们一般都会超常发挥,所以不要偷懒,使劲儿为大家加油吧!当然,你也会因为别人的加油声而努力,所以就更要为别人加油了。
  •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学校进行过一项实验,发现老师打心底里寄予厚望的学生,学习成绩更容易提高。这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与皮格马利翁效应相反,如果一个人感受不到别人的期待,且长期听到负面的话语,就会导致他的成绩越来越差,这被称为戈莱姆效应(心理学中的一种消极期望效应)​。
  • 班会上没人发言,气氛变得非常安静的时候,老师要是说一句无关紧要的玩笑话,瞬间,大家都开始说话了。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心理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会让大家觉得即使说了无关的话也不会被骂,所以就能营造出一种轻松的发言氛围。所谓“心理安全感”​,是指能大方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能采取行动的状态,这对学习也有积极的影响。“心理安全感”是组织行为学家埃德蒙森提出的概念,指的是“没有被团队成员指责的不安感,能够放心表达自己意见的状态”​。
  • 在为考试做准备的那几天,父母明明没有让你打扫房间,但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很想打扫房间。这种行为模式被称为“自我妨碍”​。因为这样做的话,就算考试成绩不理想,到时候也可以把打扫卫生当作借口,为自己开脱。确实,要是肯定能拿100分,你也不会想着在考试前一天打扫卫生的。所谓“妨碍”​,就是指相比较来说,对自己不利的条件。​“自我”指的就是“自己、自身”​,所以“自我妨碍”就是自己给自己制造不利条件。
  • 人类在思考问题时,通常会有“确认偏误”这样的习惯。所谓“偏误”​,就是“不公平、不客观的认知或信息”​,我们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关注到符合自己心意的事情,而忽视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但是,就算是令人讨厌的人,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可取之处。有意识地用公正的眼光去看待的话,也许你们还能成为朋友呢。
  • 遇到不开心的事,你会认为“告诉别人也没什么用”​,然后自己默默承受吗?其实可以把烦恼说给朋友听,很多时候只要说出来,就能轻松不少。这种现象叫作“精神宣泄效果”​,说法来源于拉丁语katharsis一词,意思是“情感的净化、宣泄”​。精神科医生也会通过倾听咨询者的焦虑和不安,让咨询者达到“精神宣泄的效果”​。很多研究者都认为“发泄愤怒并不能得到精神宣泄的效果”​。重要的是“说”出自己心里的话,而不是吵架。
  • 许多人一起吃东西,盘子里的食物总会剩下一个,日本关西地区将这种现象称为“过度客气”​。但具体是什么时候开始这么说的,暂时还不清楚。关西人认为这剩下的最后一个,就是“大家都很客气的结果”​。因为大家都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都会想“要是把这个吃了,大家会怎么想呢”​。这时候你要是果断地把它吃掉的话,说不定大家还会感谢你呢。
  • 以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大家都喜欢,这种现象称为“错误共识(虚假普遍性)效应”​。通常,关系好的朋友之间更容易产生这种效应。但就算是关系很好的朋友,也不一定和自己的想法完全相同。在擅自断定“朋友一定也是这么想的”之前,认真确认一下朋友的想法,说不定能加深友情哟。与“错误共识效应”相反,认为自己是“少数派”​“和别人不一样”的现象被称为“错误独特(虚假独特性)效应”​。
  • 得到不太熟悉的人的称赞,我们似乎会更开心。发现这种心理活动的是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因此这种现象被称为“阿伦森效应”​。如果你想和刚认识的人成为好朋友,捷径就是先夸赞对方。而且,对于一直都相处不好的朋友,也可以试试这个办法,说不定关系就能变好呢。
  • 人们通常会喜欢和自己有相似之处的人,比如兴趣爱好相同的人会更容易成为好朋友。这在心理学上称为“相似性效应”​。相同点越多,这种效果就越明显。这是因为,人们在和与自己有很多相似之处的人交往时,能够增加“自我正确”的信念感。因此,要是想结交更多好朋友,在聊天时先找找你们之间的共同点吧。对自己非常有信心的人,有时会要求对方和自己不一样(不相似性)​。这是因为,这些差别能满足他们的自尊心。
  • 如果一个意料之外的人对你表达好感,你可能会渐渐喜欢上那个人……这是一种名为“好意回报”的心理现象,即想要回报对方给予的好意。除了恋爱,对朋友表达喜爱,也更容易增进友谊。如果别人为你做了什么,你就会想要“回报”​,会想为对方也做点什么,这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规律。
  • 一个性情温柔的人用温和的态度对待别人,我们通常不会多想什么,但要是平时冷冰冰的人突然变温柔了,就会让人很喜欢。这种现象被称为“增益损失效应”​,原本是指“增益效应”和“损失效应”两者的总和。​“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反差越大,对心情的影响就越大。就像印象中严肃的老师突然变得温柔了,就会感觉他“特别的好”​。如果为了制造“增益损失效应”​,而做出会让第一印象变差的行为是不行的。这是因为,对于第一印象很差的人,我们通常不想和他有下次的交流。
  • 在给两三岁的孩子断奶时,会在他们身边放一个洋娃娃或者毛毯来代替妈妈,这样他们就会感到安心。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安全毯现象”​,是指通过某些物品来缓解环境变化带来的焦虑不安。​“安全毯”是孩子“独立的开始”​。就算小学毕业还离不开它也没关系,不用担心,这不是病。
  • 在占卜的时候,人们会觉得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性格描述只适用于自己,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巴纳姆效应”​。这个名字源自19世纪的马戏演员巴纳姆,他被称为“马戏之王”​,他曾说过“我的表演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东西”​。所以在占卜的时候,或许应该这么想:​“虽然感觉他说得很对,但也许是巴纳姆效应在作祟。​”
  • 这种让人有点尴尬的现象有个很酷的名字,叫“幻觉震动综合征”​。平时越是在意手机来电的人,对震动就越敏感,手机稍微有点震动,就误以为有电话来了。这时候,用一句“我这是幻觉震动综合征……”就能很时髦地掩饰过去,推荐!首次提及“幻觉震动综合征”相关概念的,是加拿大的网络研发者斯蒂芬·加里蒂。
  • 真是太巧了。​“想见朋友了”​“有事要去车站”​“朋友也在车站”​,本来没有关系的几件事同时发生,心理学家荣格将之称为“共时性(有某种意义的偶然)​”​。也就是说,如果能从偶然中找到某种意义,那就是“共时性”​,如果找不到,那就是“单纯的偶然”​。偶然遇见了刚好想见的朋友,那就是“共时性”​。正想着“今晚好想吃咖喱啊”​,回到家就发现晚饭有咖喱;给朋友买的生日礼物刚好看到有人戴着同款……这些都是“共时性”​。
  • 熬夜的时候不仅不困,反而感觉非常精神。这种状态被称为“自然的快感”​。为了消除身体的疲劳,大脑会释放大量的兴奋物质——多巴胺和肾上腺素,让人不容易产生睡意。等“自然的快感”过去之后,疲惫和睡意瞬间袭来,身体可能一动也不想动了,所以熬夜也要适可而止啊。
  • 在看体育比赛的时候,有时会不自觉地支持失败的一方,而不是胜利的一方。这是一种被称为“劣势者效应”的心理状态,日本人在这一方面表现得特别强烈。但是,​“单纯地弱”是不会产生这种效果的。只有看到输的一方的选手“很努力”​“很拼命”的样子,才会想要为其加油。
  • 有些人总是认为名人说的话都是对的,这种性格被称为“权威主义人格”​。一般来说,立场不坚定的人容易受到这种性格的影响,他们最大的问题是从不“独立思考”​,一味地顺从于大人物。但是,​“大人物说的话真的是正确的吗?​”​“大人物怎么说就怎么做,真的没问题吗?​”​,试着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吧。“权威主义人格”是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提出的概念。
  • 经营顾问艾米特提出:​“拖延工作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比迅速完成工作多一倍。​”这就是“艾米特法则”​。比如,一直拖着不去收拾房间,房间就会越来越乱。这样,不仅要花更多时间整理房间,可能要找的东西也找不到了。结果,问题越来越多,该做的事情也增加了。
  • 不光是天花板,无论在哪儿看到“∵”这样的三个点,只要一直盯着看,就能看到类似人脸的图像。这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反应,被称为“类像现象”​。三个点聚集在一起,摆出倒三角的形状,大脑就会倾向于将其认定为一张脸。这是因为人在看到他人或动物的脸时,如果能马上判断出对方是敌是友的话,生存的可能性会更高……这种说法似乎很有说服力。
  • 也许我们感觉暑假快得一转眼就结束了,但其实大人感觉到的比我们更快。​“人们感觉到的时间长短和年龄成反比”​,这一理论被称为“珍妮特法则”​,由哲学家珍妮特提出,经他的侄子——心理学家詹妮特发表。10岁时的一年是整个人生的十分之一,50岁的一年只占人生的五十分之一。也就是说,50岁的人感受到的一年要比10岁时感受到的一年快五倍。如果用珍妮特法则来计算体感时间,100岁的人感受到的人生中间点大约是20岁,80岁的人则感觉是10岁。计算的人也被这个结果吓到了。
  • 人类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会爆发出平时无法想象的力量。这种现象已得到科学验证,被称为“火场怪力”​。人类平时只能使出自身力量的2~3成,这是因为如果总是拿出100%的力量,容易造成肌肉损伤。姐姐也是为了快速逃离蟑螂这个“恐怖分子”​,发挥出了平时不用的力量。
  • 实际上,​“限时供应”是一种促销的技巧,利用的就是消费者那种“害怕之后买不到”的心理。这种“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要”的心理活动,被心理学家西奥迪尼称为“稀缺性原理”​。​“稀缺性”就是指商品数量少。小时候吃点不常见的点心就很满足了,但长大后可能会注重更珍贵的东西,所以,购物时请保持理性思考。
  • 像走楼梯一样在静止的自动扶梯上行走时,你可能会觉得怪怪的。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动扶梯效应”​。这是因为电梯虽然看上去停止了,但是大脑的潜意识还是会认为“自动扶梯是在移动的”​。这种情况也会发生在静止的自动人行步道上。当你迈出第一步时,应该会感到有点眩晕。
  • 有些东西会因为很多人都拥有而更受欢迎,经济学家莱本斯坦将这一现象命名为“乐队花车效应”​。一款游戏虽然不是自己特别想玩的,但如果班上的同学都有的话,就会突然想要,这是因为拥有这个游戏可以获得安心感和共享意识。不过,还是要分清自己到底需不需要那个游戏。和“乐队花车效应”相反的是“劣势者效应”​(见56页)​。利用这两种效应给人们的心理带来影响,使其行为发生变化,就是所谓的“告示效应”​。
  • 大家遇到过脑海中突然响起某段音乐久久不能停歇的情况吗?这种现象被称为“耳朵蠕虫”​,目前还不清楚其出现的原因。但是,想要阻止“耳朵蠕虫”也有几种有效的方法,在此介绍一下。①嚼口香糖。②听其他音乐。③集中精力做其他事情。④反过来,让它在脑海中重复播放直到停止……怎么样?现在停了吗?
  • 休息时间大家闹哄哄的,但你却能清楚地听到别人叫自己的名字。心理学家谢里把这种现象称为“鸡尾酒会效应”​。即使是有意不去听的对话,也会不自觉地听到,如果知道这是和自己有关的话题,就会将注意力集中在那里。这种无意识的力量虽然很强大,但是也要注意不要迷路哟。
  • 坐了很长时间的船后,即使回到陆地上,也感觉身体还在摇摇晃晃。这种现象被称为“陆地晕船症”​。一般来说,人在习惯了摇晃的环境后,回到不摇晃的地方时,身体不能马上适应,因而出现了这种情况。但也不用担心,这不是生病,过一会儿就好了。不过这种状态下很容易摔倒,所以下船后要慢慢走呀。明明没有地震却感觉到周围在摇晃,这种现象叫作“地震性头晕”​。这可能是因为大脑的整理功能有所下降,无法将地震时的强烈震感整理合成为大脑可以记忆的感觉信息,也可能是因为压力。
  • 这种现象被称为“连续回避本能”​。在学校走廊里想避开迎面走来的人,巧的是对方也朝同一个方向躲避。然后,两个人又本能地躲向另一边,经过几番避让,双方差点儿撞上,反而弄得很尴尬。这时,不要生气地说“你搞什么鬼呀?​”​,彼此笑一笑的话,也许能成为朋友呢。
  • 在寒冷的地方,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微微颤抖,牙齿也会咔哒咔哒作响。这种与主观意志无关的现象被称为“打战”​。即使是夏天,也会在进泳池的瞬间出现这种现象。人类有一个“正常体温”​,那是抑制病毒在体内生长的最佳温度。因此,体温一下降,肌肉就会小幅度地抖动起来,以产生热量来御寒。
  • 在一项实验中,分别设置试吃24种果酱和6种果酱的促销活动,比较最终的销售成绩,结果显示试吃24种果酱的活动销售成绩并不好。我们总觉得选择越多越好,但其实选择过多的话,人们反而会难以抉择。这种现象在行为经济学中有个术语,叫作“选择恐惧症”​。闪卡的种类越多,你就越有可能疲于选择,最终反而选不出来。还有心理学家专门研究最合适的选项数量,有人认为5~7个比较合适,也有人认为3~5个比较好,但至今还没有定论。
  • 帮忙做家务赚到的1000日元和压岁钱中的1000日元相比,虽然金额一样,但会认为努力赚来的钱更重要。这在行为经济学中被称为“心理账户”​。虽然金额是一样的,但我们会在心里区分金钱的价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呢?这是因为把“可以花的钱”和“可以存的钱”分开考虑的话,大脑会更容易处理信息。有句俗语叫作“不义之财,理无久享”​。​“不义之财”就是指“不需要自己付出努力就能得到的钱”​,这样的钱通常会用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
  • 即使某种药里没有加入任何能治病的有效成分,只要告诉病人“这能治病”​,喝了也常常会有不错的效果。这种现象被称为“安慰剂效应”​,只要心里相信,就可能得到原本没有的效果。相反,有的药物明明对疾病有效,却因为认定其“无效”​,喝了也没治好病,这被称为“逆向安慰剂效应”​。所以,喝药的时候还是相信药能治好病比较好啊!
  • 人体的骨骼肌大致可以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快肌纤维在类似短跑这种需要短时间发挥巨大力量的运动中使用,慢肌纤维则用于长跑之类需要长时间发力的运动。这两种肌纤维在肌肉中所占的比例从出生起就已经决定了,几乎不可能通过训练等方式发生大幅改变(但据说还是可以锻炼的)​。快肌纤维看起来是白色的,所以被称为“白肌”​,慢肌纤维看起来是红色的,所以被称为“红肌”​。另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粉红肌”​。
  • 睡不着的夜晚,能在房间里听到“嘘——”的声音。其实就是耳朵里接收声音的听力毛细胞在活动时发出的声音。这种细胞动起来就好像在跳舞,因此又被称为“舞蹈细胞”​。有声音的时候,耳朵里的感觉器官会随着听到的声音晃动,如果声音很小的话晃动的幅度也会很小,就不能很好地捕捉到声音。舞蹈细胞为了将微小的晃动放大并传递给大脑,时刻都在活动着做好准备。因此,在安静的房间里,能听到耳朵里的舞蹈细胞活动的声音。舞蹈细胞1秒钟可以运动2万次,这都要归功于一种叫作“加压素”的超高速运动的蛋白质。
  • 用红笔写下文字“蓝色”​,然后问朋友“这是用什么颜色的笔写的”​?他一般会回答“蓝色”​,或者要花点时间才能说出正确答案。这就是“斯特鲁普效应”​,是以发现该现象的心理学家名字命名的。人们几乎都会下意识地去提取字所表达的意思,要无视字义,只把注意力集中在颜色上是非常困难的,这会让人感到压力。
  • 长时间盯着游戏机或者平板电脑的画面后再向远处看,看到的风景是模糊的。这叫作“眼睛失焦现象”​,是由于眼部肌肉僵硬,无法应对突然的远视动作引起的。眼部的肌肉在看近处的东西时最常使用,长时间看近处就会疲劳。所以玩游戏要定好时间,时不时地休息一下。不要等到“眼睛失焦现象”出现了才休息,最好是一小时左右就休息一次。在眼睛疲劳之前休息,这对眼睛的健康非常重要。
  • 强忍着困意,或者熬夜到很晚,在迷迷糊糊要睡着的时候,会因为脚或者胳膊的肌肉痉挛而醒过来。这种现象被称为“睡眠惊跳”​,它与自己的意志无关,是身体下意识活动的结果。一般而言,睡觉姿势奇怪,或者筋疲力尽后入睡容易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大脑分不清梦境与现实,向身体发出了错误的指令。“睡眠惊跳”又名“睡眠痉挛”​。在梦中,误以为自己从高处掉下来,其实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 正常情况下,鼻子每隔2~7小时会左右交替休息。鼻黏膜会通过反复膨胀和收缩,来进行活动或者休息。这被称为“鼻周期(交替性闭鼻)​”​。让其中一个鼻孔休息,可以降低呼吸时的能量消耗,保持嗅觉敏锐,还能防止病毒和细菌的入侵。如果一侧的鼻子堵住了,可以认为是它在休息。夜间侧卧时,位于下方的鼻腔受压力或重力影响更大,容易充血出现轻度鼻塞。鼻周期就会让我们在睡梦中不自觉地翻身,避免单侧鼻腔承受压力或重力时间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