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职场,这个“场”字明面指的是“场所”,背后代表的则是“环境”“氛围”。而好的职场环境和氛围的打造离不开组织和管理。
作为打工人,你值得更多关爱
- 要实现工作对我们心身健康的保护,至少包含两个条件:一是能主动关注自己的心身状态,掌握提升心身健康、预防疾病的知识和技能;二是让自己在一个能保障安全和收入、有支持性的人际关系、能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和价值、个人努力和需求能被看见和认可的环境里工作。如果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工作可能不仅起不到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反而会成为心身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而当职场压力与生活中的其他压力叠加在一起,则会增加打工人发生心身健康问题的风险。
一切没那么糟,但我还是厌倦了这份工作
- 这些“症状”可以归类为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情绪耗竭、个人无效感、去人格化,分别代表了倦怠个体的压力、自我评价以及人际交往。
- 除了职场人常见的“工作量超负荷”以外,工作过于单调或过难、过复杂,或者总是临时加急、着急忙慌,以及高压或混乱的工作环境和流程,都会让职场人进入工作过载的状态,这也是工作倦怠的重要来源。
- 工作目标不明确或超出能力范围的工作期望、对工作所需资源的掌控不足,或者没有足够的权力以自认为最有效的方式开展工作,只是循规蹈矩、机械而非发挥自主性地完成指令,往往也会使职场人产生深深的挫败感和无力感。而且,越是那些会被自己的责任心压得喘不过气的员工,越容易体验到控制力的不适配。
- 当人们在职场上没有与他人产生积极连接,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一方面,有些职业分工使得人们彼此隔绝,缺少沟通社交;另一方面,职场人际中长期存在的人际冲突会导致负性连接,减少个体在工作中获得支持的可能性,从而产生沮丧、恐惧、敌意等消极情绪。
- 一个职场人可能会经历多种应激,与工作场合存在多种“不匹配”,最终演变为职业倦怠。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职业倦怠”列入《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中,阐述“职业倦怠”就是一种由于长期工作“压力”所导致的概念化的综合征,是一种情绪、精神和身体的极度疲惫的状态。虽然它不是一种“疾病”,但若不能及时识别与应对,则可能会引起抑郁、焦虑、情绪压力下的睡眠问题、皮肤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长时间的压抑状态会对大脑认知功能产生影响,这种负面影响也会蔓延到家庭生活和社会交往等领域,甚至会引起严重的精神障碍及身体疾病。因此尽早识别压力和症状,是应对“职业倦怠”的上上策。
- 我们会发现,在职场中,那些性格外向的人更少出现热情枯竭和成就感低落的情况,那是因为他们更有可能体验积极情感,实现自我价值。这种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其实与外向和内向关系不大,而是与他们倾向于建立社交关系、促进人际互动,社会支持水平较高相关。良好的社交状态让他们能够更妥善处理应激事件,从而免受高度情感耗竭的影响。
- 改变的第一步,是适当降低工作责任感,顺其自然。那些令人感到“失控”的部分之所以让人焦躁和痛苦,是因为我们试图去掌控它。事实是,有时无论如何努力,它都无法被改变,只会白白挤占我们的时间、情绪和精力。
- 哪些项目可以提高你的情绪,为你补充能量,让你感到内心安宁、精力集中?哪些项目有助于提高你的生命力和充实感,而不是让你觉得自己只是简单地活着?这些都属于滋养型活动。哪些项目使你情绪低落,消耗你的能量,让你感到内心紧张和支离破碎?哪些项目有损于你的生命力和现实感,让你觉得自己只是活着,甚至更糟?这些都属于消耗型活动。
- 我们可以通过食物来实现神经递质的分泌,吃出幸福感。食用富含酪氨酸的食物(奶酪、鸡肉、葵花籽、糙米、花生和豆类等)可以提高大脑多巴胺分泌水平,获取和大脑奖赏中心紧密联系、被称为“快乐因子”的神经递质;食用富含色氨酸和维生素B6的食物(鸡肉、驴肉、鸡蛋、奶酪、三文鱼、金枪鱼、深绿色蔬菜等)能提高血清素水平,这是一种天然的情绪稳定剂,可以帮助我们转换心情,带来舒适和放松感;食用巧克力可以刺激大脑释放天然的止痛剂——内啡肽,从而减轻我们的疼痛和压力,让我们感到愉悦和欣喜。当然,除了食物,运动也是帮我们获取多巴胺、血清素和内啡肽等幸福神经递质的方式。不过,并非所有运动都是放松,不喜欢的运动可能会很难坚持,而过强的运动则会进一步消耗能量,所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适宜的运动量也很重要。
人到中年,要面对的可太多了
- 一直“扛着”的生活状态,可能会让人持续焦虑、有压力。也许时间久了,会表现为身体的不舒服。
-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建忠很少或几乎从未谈过父亲以及父亲早早离世带给他的影响等。也许建忠是通过与母亲绑定,通过自身努力让母亲对他满意,来回避父亲的离世带来的“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这也就意味着他从未对与父亲的分离有过足够的哀悼。
- 建忠在治疗中提及,遇到事情他一直扛着,可见他大多时候通过压抑、回避等方式去处理情绪,而未得到有效表达的情绪就会通过躯体表现出来。建忠身体上呈现出的很多不适,如:腰痛、眼球突然无法转动等身体不适及睡眠质量下降等,与其情感表达困难、过度理智化有关联。
- 中年阶段,职业生涯可能到了瓶颈期,很多人把事业发展视为尊严,反而带来内耗和冲突。尝试与自己和解,让自己成为灵活有智慧的人,用真诚的态度善待自己和生活,更是一种成功。
工作VS生活,我裂开了
- 哪些人容易出现工作生活不平衡呢?自我要求高,完美主义;急躁,易怒,缺乏耐心。
- 我们必须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建立界限。这意味着确定哪些行动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界限是为了保护你的工作不受家人的干扰,也是为了保护你的家人不受工作的影响。有了明确的界限,你就更容易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有利于生活的某一方面。
- 如果你总是在为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担心,那么会大大降低当下的工作效率。相反,无论是处理工作还是家庭,如果你在过程中足够投入,让你的大脑和身体都停留在“此时此地”,就会拥有更高的效率。此外,这样做还会大大节省你在不同事务之间相互转换所要消耗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也就能够获得更多时间。
我走过最险的路,是“职场PUA”的套路
- 出乎意料的是,还有一类性格特征看似非常受欢迎,但也很容易让人因此成为被PUA的对象,那就是拥有较高的共情能力和较强的同理心。这类人常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所以,即便对自己初始的世界观非常认可,也有可能因为同理心而尝试理解PUA者的逻辑。长此以往,就极有可能丧失正确判断的能力。
- 找回自信是走出PUA的关键之一。有时候自己可能才是那个最熟悉的陌生人,树立客观、正确的自我认知对于提高自我价值感非常重要。不少低自尊的人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上,一旦发生问题就会习惯性地“内归因”,认为都是自己不好才导致了问题的出现。殊不知在职场中,一个负面问题的背后会有诸多原因,如果不能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就很容易成为那个被PUA的“背锅侠”。
用共情力打开人际交往格局
- 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会更偏爱那些最能表达共情和关怀的领导者。共情和关怀对个体的神经功能、心身健康和人际关系都有明显的积极影响。有共情力的领导容易和团队建立情感纽带,营造信任和协作的文化,他们欣赏并善于发挥他人的才能,在解决问题时认可他人的观点,与他人共同决策,提升工作效能。情绪是会“传染”的,领导者和下属之间也存在类似的化学反应,大多数员工都深有体会,领导的情绪会影响当天的工作氛围。可以想象,像明凯这样的领导者在场的时候,团队氛围可能较为压抑,甚至会激起团队成员的焦虑、恐惧和敌意。从生物化学的角度讲,这些情绪会导致应激激素水平飙升,从而增加患心身疾病的风险。这样不但降低了生产力,还削弱了组织内的积极性。
- 有一些人格特质也与较低的共情力有关,例如以自我为中心,简单讲就是自恋或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通常会过度关注自己的利益和需要,而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例如,过于自私的人可能会为了自己的晋升或项目成功,而不顾团队其他成员的感受和工作安排。当团队其他成员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冷漠或无视的态度,不愿意提供帮助和支持。而过度自恋的人在职场中可能会对自己的成就和贡献过度自信,而忽视他人的贡献和价值。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是正确的,进而表现出优越感,对他人的建议缺乏尊重和倾听。这些态度可能会导致团队成员之间产生隔阂和摩擦,影响团队的合作和工作效率。
向上管理,让上下级沟通畅通无阻
- 你不必喜欢、崇拜或憎恨你的老板,你必须管理他,让他为你的成效、成果和成功提供资源。这种积极的做法,就叫作“向上管理”(managing up)。
保持边界感,适度冷漠很管用
- 边界,在意识层面讲,要分清楚我是谁,你是谁,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从物理层面讲,边界涉及物品、空间、时间;从心理层面讲,边界涉及一个人的情绪、欲望、期待、想法、观点、价值观、人际关系、生命和人生等。而边界感则要求在了解什么是边界的基础上做到“我对我自己负责,你对你自己负责,同时我拒绝你替我的人生做主,我也不要为你的人生负责”。通俗讲就是要懂得分寸,让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
- 不健康的边界则有很多种表现,包括控制、讨好、“救世主”心态、依赖、主动卷入他人事务和过度暴露个人隐私等,但归根结底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突破/侵犯别人的边界,另一类是不设限制、任意放弃自己的边界。这两种情况下都无法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前者会让人过度卷入/干涉/控制他人的生活,而后者则是让渡自己的权力去满足他人的要求,期待他人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或者从他人身上获得对自己价值和身份的认同。无论哪一种,当期望落空时,都会导向同一个结果,影响健康人际关系的建立并产生身心困扰。
- 之所以会造成边界不清或缺乏边界感,主要有家庭、个体、社会等因素:家庭方面主要包括早期成长过程中遭受过多的控制和干预、溺爱、过度的苛责、忽视,没有稳定的照护、缺少安全感等;个体方面如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会影响一个人对边界的觉察能力,自我认同冲突会影响个体正确理解、扮演和转换身份角色的能力,导致边界感模糊;社会方面如过度宣扬谦恭、中庸、谦虚或者慕强的文化也会影响边界感的建立。
- 低自尊的个体常常自我感觉不好、对自己很苛刻;当被人否定时,第一反应是自我反省;对别人的情绪敏感、害怕与别人发生冲突、习惯妥协;习惯听从别人的吩咐、依赖他人、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也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和需求;很难拒绝别人,而一旦拒绝别人,内心就会充满纠结或愧疚;不敢麻烦别人,害怕亏欠别人;害怕失败,过于在意别人的感受和想法;习惯取悦别人,宁愿委屈自己,也要让别人满意;缺少自我认同,只是按照别人的想法来界定自我。因此,这类个体可能常常会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而放弃自己的边界。
- 自恋的本质是过分关注自我,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同理心。这类人关注的是自己的需求,很难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也不愿意花时间去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自恋型的个体同时内心脆弱,需要别人的持续关注和认可来维持自己的自尊,一旦失去了这种关注,就会感到无助和沮丧,也容易情绪和行为失控。为了获取他人对自己的关注,他们常常也会有高控制的特征表现,因此会更多地尝试冒犯他人的边界。
- 心理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认为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因此提出“课题分离”的主张,即告诫我们要学会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而要辨别课题归属,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某种选择带来的后果是由谁来承担”。如果后果由我承担,就是我的课题,你可以给建议或帮助,但我是否接受是我的权力,你无权干涉;同样,如果后果由你承担,那就是你的课题,我无权干涉,除非你主动寻求帮助,但是否提供帮助是我的权力,你也无权干涉;如果后果由我们共同承担,那就是我俩的课题,其他人无权干涉。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是阿德勒提出的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方式,但其同样适合讨论边界的设定。
- 边界感是每个人主观的感受,只有我们自己才了解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不舒服,如果你不说,不了解你的人不可能知道你的边界在哪里。因此,很多时候那些打破你边界的人可能并不是故意要这么做,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在理解和试探你的边界。所以,如果你不想他人侵犯你的边界,就需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边界在哪里。当然,很多人在表达自己边界的时候会犹豫,担心破坏自己的人际关系。但是,就像前面所说的,没有边界的人际关系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关系,有边界才能让关系走得更远。
- 不过,“关你什么事,关我什么事”这种表述在很多场合都不太适合,实际生活中还是需要一些技巧帮助我们温柔又坚定地表明边界。比如,我们可以从关注自我需求的角度出发,用以“我”开头的句子代替以“你”开头的句子,对方的感受会更好。比如你不想帮同事加班做方案,可以对同事说:“我下班后很累需要休息,恐怕难以胜任。”而不是说:“请你不要打扰我下班休息。”
- 除了告诉对方你的界限在哪里,还要向对方明确说明你这么做的重要性,以及不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这样你的边界才会真正奏效。因为如果别人侵犯你的边界却没有任何后果,那么你的边界就会形同虚设。
当抑郁黑狗找上我
- 从组织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在工作中如果得不到组织的指导和有效支持,在集体中被忽视,被剥夺了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力,会更感到无助和情绪低落。另外,组织结构不合理,工作目标和责任不明确,个体面对集体时沟通效率低下,提出的问题无法得到明确的答复,重复修改了多次的文书最后用回第一稿,努力工作却得不到匹配的晋升和奖励……类似这样的情况都会让人感到愤怒、焦虑、无所适从。
- 保持充分的睡眠。长期不规律的睡眠对心身健康造成的影响是极具破坏性的。工作日拼命加班、周末补觉的方式,以及利用大量咖啡因饮料维持清醒状态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越松弛,越有力量
- 职业不安定者可能在职业生涯中面临频繁的工作变动和不确定性。这些个体可能经历失业、裁员、职业转换等情况,这些职业不安定因素会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他们更多地担心失去工作、找不到新的职位或无法满足家庭的经济需求。职业不安定引发的职业身份危机,使他们感到不安、自卑和焦虑。处理职业不安定焦虑通常需要职业规划、职业咨询以及情感支持。个体可以通过规划职业目标、提升技能、建立职业网络以应对不确定性,同时也需要情感支持来处理焦虑和情感困扰。
不发疯,就发病
- 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的一类躯体疾病。简单来说,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以及各种突发事件,都会给我们的内心带来压力和冲突。当这些压力无法得到缓解时,我们的身体就会以生病的方式发出抗议。
- 容易患心身疾病的人可能具备一些特别的性格特点。他们可能是超级敏感的“小刺猬”,对压力和情绪的变化非常敏感,工作中的小挫折或者生活中的人际小矛盾等就能让他们“炸毛”。他们还可能会是完美主义者,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都有很高的要求。同时这些朋友也常会陷入一些典型的错误认知模式,比如习惯选择性关注负面的信息:面对一个工作任务,总是看到困难和消极的一面,因此对自己缺乏信心或对未来过度担忧。
- 防心身疾病要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始。营养的饮食、充足的睡眠、适度的运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健康三宝”,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良好的身心运行状态。同时,保持心理健康对于预防心身疾病也至关重要。我们需要随时了解自身心理状态,学会情绪调节和管理。日常生活中,还要留意自己的情绪和身体的相互影响模式和反应规律。当长期受负面情绪困扰,影响到生活和工作时,应主动调节情绪。
作为职场人,别忘了还有“场”
- 研究发现,工作场所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途径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免疫系统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腰背痛、关节炎、胃炎、胃溃疡等的发病风险。一方面心理健康问题可以直接引起血压、血脂、血糖、肌肉关节、神经免疫系统等一系列生理指标改变,从而导致相关生理功能受损;另一方面心理健康问题通过作用于生活行为方式来对身体健康施加不良影响。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个体一般更倾向于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比如更多摄入高盐、高脂、高糖等高热量的食品,降低运动频率,远离社会支持,更多熬夜,沉迷于不健康的缓解压力和痛苦的手段(酗酒、吸烟、药物滥用等)。
- 每个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健康且富有生产力的员工,健康的员工更有可能为组织带来经济效益。这一点,几乎在所有的组织都能达成共识,因为员工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没有组织愿意看到自己的员工因为压力等心理健康问题生病、请假或离职。从组织层面来讲,我们可以非常确定地说,心理不友好的职场环境最终损害的是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为什么会有企业机构意识不到职场心理健康对组织发展的重要作用,会忽视员工心理健康,忽视对职场心理健康建设方面的投入呢?一方面,有些组织管理者本身缺少这样的知识。另一方面,任何组织最关注的始终是成本效益,即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收益。从这个角度来讲,组织会做出这样的决策并不意外。
- 组织和管理因素,即组织所持的文化、氛围和组织提供的社会支持程度,以及组织的管理制度、管理者的风格等因素。高付出、高压力、低支持、低回报的工作氛围与职业倦怠、抑郁、焦虑、睡眠问题以及心血管疾病等一系列心身健康疾病相关。健康、积极和包容的组织文化和管理风格,包括安全、开放、透明、有利于员工互相支持和沟通的组织环境和氛围,包括能够促进员工职业发展、实现工作付出与回报平衡、工作与生活平衡的管理制度,包括有助于增加员工动力、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的福利政策等。
自我与工作
- 精神内耗是当前职场人最常面临的心理困境,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损耗”(ego depletion),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1923年提出。罗伊·F.鲍迈斯特(Roy F. Baumeister)在1998年将自我损耗界定为“个体由于执行先前意志活动而造成执行后续意志活动的能力和意愿暂时下降的现象”。通俗地讲,就是在做事情时,瞻前顾后、权衡利弊过程中的心理损耗。
- 心理能量主要用来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比如控制本能(包括惰性、冲动等)、控制认知(包括集中注意力和思考等)、控制情绪和情感、进行行为决策等。作为职场人,消耗心理能量的情况几乎无处不在。心理能量的长期耗竭,则会衍生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 社会、组织文化背景也是产生内耗的原因之一。集体主义文化价值观强调团结。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职场人往往倾向于牺牲个人来满足组织的利益。如果组织的长期利益实现后可以反哺个体,实现职场人与组织共同进步,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在现实工作中,一些组织领导者的价值取向往往是逐利的,他们要求个体牺牲自我去符合集体的利益,但获得的利益却倾向于实现自身更大的利益,而不是反哺员工。这种伪集体主义往往会造成职场人过度牺牲自我,却无法获得价值感,沉浸在自我怀疑的精神内耗中。
身为打工人的我
- 在入睡前避免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发光设备。这些设备发出的蓝光可能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干扰生物钟,影响入睡质量。
坐在自己身边
- 一个良好的人际支持系统能够增强个体的自我价值和认同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审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而这种自我认知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和发展的过程。通过他人的反馈和评价,我们能够逐渐明确自己的定位和价值,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从而提升自尊和自信。
- 人际关系网越广泛,就意味着当我们遇到问题时能得到越多积极的建议和指导。在人际支持系统中,我们可以获得他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甚至是一些成功的经验。对于身处困境的我们来说,一份详细的“攻略”无疑将有助于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 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对身体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社交互动能够释放压力、缓解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状态。这种来自社交的情绪调节不仅有助于改善我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还能够降低各种身体疾病的发病风险。例如,高血压、消化不良等常见疾病就与长期的压力和负面情绪有关。
- 缺乏热情的人往往会对生活和人际交往缺乏兴趣和热情,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显得不可接近。他们不善于主动与人交流,对建立和维持关系都缺乏动力,难以投入足够的热情和关注。由于他们对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往往难以在团队或集体中发挥作用。他们可能不愿意参与团队活动,不愿意为团队做出贡献,也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和支持。这种态度不仅影响了团队的整体氛围和效率,也让他们自己在团队中显得格格不入。
分3步,让精神状态遥遥领先
- 那什么是自我关怀呢?当一个人处在困难、挫折、痛苦、失望等不利的情境时,能够对自己消极的状态保持开放和友善的态度,能够具有安抚和关心自己的能力,这就是自我关怀。然而,自我关怀不是只在遭遇困难时才进行,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去做。当累积了足够多对自己的关怀时,我们应对困难和挑战的能力也会随之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