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人间耳语和骚动
这里只有你我和星空

0%

【摘星集】203《轻纪实·女性选择·1-10》

《生还是不生?新时代下的女性生育选择》

生还是不生?新时代下的女性生育选择

  • “婚姻犹如黑社会。”作家亦舒的这个比喻,常常被蒋莱用来描述生育后的感受:“没有加入的人总不知其可怕,一旦加入又不敢道出它可怕之处,故此内幕永不为外人所知。”
  • 这些妈妈们看似更有主导权,实际上只是因为她们掌管的事丈夫并不关心,真正碰到他们在意的事,比如孩子随谁的姓,男性又想再度拿回主导权。
  • 蒋莱和沈洋发现,生于七八十年代,在2010年之前结婚的女性会更能忍受不平等的婚姻和“男主外,女既主内又主外”的模式。原因之一,是在2010年之前,“剩女”一词甚嚣尘上,成为一种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当年的主流舆论视剩女为一种新出现、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一度给中国女性造成严重的婚嫁舆论压力。一位受访者就曾说:“我当时也不是说真的很想结婚,我只是不想做‘剩女’。”
  • 沈洋聊起美国一位社会学家提出的“可转移投资”的观点。男性更倾向于把结婚后的时间用在可转移的投资上,比如投入工作,拿到一些工作的职称,但女性更多投入在家庭的无偿劳动当中,一旦离婚,男性的职业相关投资是可以随身带走的,而女性的家务付出无法转移。
  • 受美国经济学家艾米丽•奥斯特的书《家庭公司》的启发,沈洋还制定了一个家庭目标:每位家庭成员的茁壮成长,不应该以其他成员的枯萎为代价。这就要求大人们共同分担育儿压力,且不以孩子为中心。
  • 大多数时候,“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的画面也只是生活的片刻,鸡飞狗跳才是常态。”生育带来的甜可能只有一两分,其他全是酸、苦的滋味。“但你就是愿意用八九分的酸和苦,去换这一两分的甜。”沈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