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如何理性地生活》//《交换如何改变生活》
如何理性地生活
- 经济学的核心在于研究“人的行动”,即个人如何在复杂的选择中进行决策。经济学探讨人的行动,而行动和选择是一体两面,它们均以个人的理想和主观确立的目标为前提。为了实现目标,个人得构想一系列可执行的行动,并勇于执行。勇于执行,就是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 如果简单分类,人的行动就有消费、协商、投资、生产、参与、游说等。每一类行动都是一项专业。针对这些行动的研究,就出现了“消费经济学”“投资经济学”“管理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学科,这些学科又被称为经济学的次级学科或专业学科。
- 没有行动的选择都只能算纸上谈兵,而没有选择的行动则完全是盲从。所以,选择的第一项要点是:行动和选择是一体两面。对于各种选择,选项越多,个人越容易选到自己满意的选项。这一点看似简单,却是值得记住的选择的第二项要点:尽可能找到更多的选项。搜集选项不只需要花费时间与精力,还需要具备选择的知识。所以,能享有较多选项的优势全是自己过去累积知识的结果。选择的第三项要点是:选择的机会受到个人知识的限制。
- 选择的第四项要点是:根据理想,确立目标。实现目标往往需要一系列的行动。前一项行动可以为下一项行动建立新环境,或者下一项行动在新环境上展开。只要每一项行动都可执行,这一系列的行动就构成可执行的手段(简称“手段”)。所以,选择的第五项要点就是:构想一套可实现目标的手段。
- 我们在说经济学探讨的是人的行动时,表面上呈现的是选择,其背后则是一系列可执行的行动。这些行动都是为了实现个人根据理想所确立的目标,因而行动的背后就存在着对自己负责的压力。只有尽力去行动,个人才算是对自己负责。如果说经济学也有着道德使命,那就是对自己负责的信念。道德在于身体力行,而非空口谈虚。所以,选择的第六项要点是:选择的背后是责任。
- 我们来谈一下个人之外的人的行动,也就是群体的行动。前面的讨论假设了个人只要经营自己的选择,就能实现目标。然而在现实社会,固然有不少能独自完成的目标,但更多的目标不是需要他人的合作,就是会受到他人的干扰。因此,如何让人与人之间的行动获得协调,是经济学在探讨个人的行动之后必须去讨论的问题。
- “经济学研究人的行动”,这句话听起来还算顺耳,但好像和我们常听到的定义不太一样。我们常听到的定义是:“经济学研究如何将有限的资源有效率地配置到不同目标。”那么,这两种定义是否只是侧重角度不同但含义相同呢?还是这两种定义的内容根本就不相同呢?答案是后者:这两种定义是内容不相同的两种定义。为了区别,我们可称前者为“主观论定义”,称后者为“客观论定义”。
- 虽然经济学有两种定义,但它们并不冲突。完整的经济学包括这两种定义的内容,并以主观论定义为主导,以客观论定义为辅佐。个人先根据自己的理想选择目标,然后根据选定的目标有效率地配置资源,好好努力。那么,这两种定义是否能够反过来:以客观论定义为主导,以主观论定义为辅佐呢?逻辑上也无不可,但人生的过程会全然不同。
交换如何改变生活
- 选择与行动是人的理性行动,也就是个人会采取他认为最合适的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两个人则会选择以交换方式取得自己没生产的财货。集市则提供更多的交易机会。买方与卖方的讨价还价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如果商品款式相同,商品的价格就会受到买卖双方人数的影响。总需求量增加会抬高价格,而总供给量增加会压低价格。供需法则有助于我们了解价格变动的方向,是我们了解价格形成的思维工具。供需法则虽不具备精确的数字含义,却是我们在进行生产、消费和投资决策时的重要参考。
- 如果双方都愿意接受交换,那么背后的期待是不愿意失去交换的机会。既然如此,个人就不能过于自我,只有考虑到对方的反应,才能不让交换机会破灭。但在主观和独立的前提下,这个期待是,不能以外力强迫他们接受任何交换条件。唯一的可能就是,双方都接受一些他们自愿遵守的规则,并在这一规则下达成交换条件。经济学简称双方愿意遵守的规则(和规则下的互动方式)为“制度”。两个人的交换和集市的交易都是制度。由于每个人都希望交换机会不要破灭,而制度的存在就是保证交换机会不破灭,所以制度都是好的。社会不存在坏的制度,只存在被破坏和被扭曲的制度。
- 公正不是经济学的本土语言,是来自其他学科的外来语,因此,经济学也必须赋予它符合经济学信念的内容。在其他学科中,公正是制度的首要条件。在经济学中,制度的首要条件是不要让制度破灭。就交换来说,能看到“两个人高兴地提着新财货回去”的制度必然是公正的。因此,经济学赋予公正的定义内容,就只有“双方情愿接受”这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只要是双方情愿接受的制度,就是公正的制度,而在这一制度下达成的交换方式或交换条件都是合理的。
- 经济学的“理性选择”有两种不同的含义。第一种含义中的“理性”涉及的是纯粹的逻辑,“理性选择”则讨论个人选择过程的逻辑问题。这类讨论先假设个人在一段时间内的选择逻辑是稳定的,然后检视他在不同情境下的选项是否存在不一致或不完备的情况。这类问题属于公共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与本书的关系较少。第二种含义是本书关心的理性,它是指个人从理想到行动的一致性,而“理性选择”讨论的是个人如何做出选择的问题。
- 具有三个条件(主观且独立的目标,对实现目标的各种计划和排序的偏好,以及实现特定计划的自主性和意志力),就是具有理性选择能力的个人,而他的选择便是理性选择。在强调个人主观性的情况下,只有个人才能理解自己为何要如此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