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人间耳语和骚动
这里只有你我和星空

0%

【摘星集】209《轻商业·商业模式·6-10》

《从无名小镇到世界名片,乌镇这样打造用户体验》//《颠覆式创新,从满足市场非主流需求开始》//《出海只是潮流,全球化才会永恒》//《探秘TikTok:出海电商的暴富密码?》

从无名小镇到世界名片,乌镇这样打造用户体验

  • 做乌镇,这将近20年的时间里,我只专心做了两件事:第一,我做了一个壳。第二,往壳里装新东西。这两件事始终围绕着一个基石:体验。乌镇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观光小镇——度假小镇——文化小镇。这三个阶段共同在做一件事情,从壳上、内容上、内涵上,做出一个不一样的乌镇,构建行业中的壁垒,成为行业模仿的目标。2016年,乌镇的游客是930万人,收入14.6亿。中国古镇中,乌镇是名副其实的经营效益第一。
  • 在我还年轻的时候,焦裕禄的一句话让我特别印象深刻:不嚼别人的馍。什么意思呢?别人嚼过的馒头,我不嚼第二次。这就是差异性。
  • 乌镇有四条大街,东南西北四向。为什么乌镇的开发保护工程的一期要选择东栅所在的东大街呢?因为这里有茅盾故居。那个时候,我觉得乌镇原来毫无名气,要借助茅盾故居才能出彩。但是,东栅应该怎么做? 我用了半年的时间,把中国当时有名的几个古镇都看了一遍,发现它们有几个共同点:第一,所有的古镇都不是一次开发的。它们的形成,都是某个领导想起这件事,老百姓后面跟上,逐步开发的。没有完整的产品形态考虑,甚至没有停车场。所以,乌镇的东栅,是第一个建立停车场的景区。第二,点经营为主。我看到,别的所有古镇都只有一条街或一块地方像古镇。而我要做的,是整体风貌——不是做一个点,而是做一片。我记得,2001年,台湾的客人来,他问我:“哇,这个古镇怎么看上去这么完整?”我笑着回答他:“拆出来的。”
  • 东栅做观光小镇,做的是什么?就是放大资源的差别:其他古镇看上去都只有几幢,我们要做的却是整体的遗产风貌。我们要利用资源的差别,给客人一个整体的感受。也因此,我要有所拒绝。 建设东栅景区的时候,就有人跟我建议在东栅开发住宿。我没有同意,东栅至今没有一家民宿。 因为,那个时候我已经想好了第二步:我要开发西栅。如果说东栅是有资源的差异性,那么,西栅就是有产品的差异性。东栅是白天游,西栅是晚上游、是度假游、是住下来的旅游。
  • 在中国景区越来越同质化的前提下,我们怎么样能够做到不一样?我就想到了做文化小镇。文化,是放大景区IP的最好手段。我们打造的最核心的文化产品是乌镇戏剧节。 乌镇戏剧节真正开创了中国小镇的艺术天地。有日场、午夜场、邀请剧目,还有大师演讲、对话论坛以及1900场嘉年华。戏剧节期间,你会碰到演员林青霞、演员胡歌、著名画家陈丹青出没在乌镇的街头巷尾。为什么很多大城市的戏剧节办不出乌镇的影响力?因为这些演员到大城市去,参加完戏剧节就走掉了。但是他来乌镇,可以与游客朝夕相处。这是一种非常深度的独特体验。
  • 我们做产品运营的目标是什么?是放大用户体验。只有精致的、人性的、深度参与性的体验才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在制造独特体验时,一定要以“美好”为一切选择的出发点,不要忘记初心。
  • 乌镇走到今天,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经验是,要有赌一把的心态。不要什么都想要,一个战略阶段只赌一个点。你不要给自己留后路,要逼自己只能做好这一个点,才能成功。

    颠覆式创新,从满足市场非主流需求开始

  • 把知识看做一棵语义树很重要,深入细节或者枝叶前,保证你可以理解基本原理,也就是主干和大分支,否则细节和树叶就没有可依附的东西。
  • 万事万物,如果仅是凭借经验归纳,固然也能指导我们的行为,但回到世界运行的根本逻辑,通过环环相扣的层层演绎,才能够让我们真正立于不败之地。比较思维(你有我也要有)就是归纳模式,第一性原理(为什么我要有)就是演绎模式。
  • 坦白讲,有一些我尚不能完全理解,但第一性原理对一家企业的根本性塑造作用,我已经可以感知到。例如,经历了3Q大战后的腾讯,是如何将整个企业生态理解为生物进化,给到不同“侧枝盲端”的物种以各自的物竞天择机会,自下而上推动创新,形成一个生物群落,进而缔造了今天的生态帝国。
  • 市场的双S曲线模型就是说,今天A企业的速度很快,它就跟着A企业的曲线走,明天B企业速度超过A企业,它就转向跟随B企业,所以市场跨越第二条曲线毫无困难。市场的秘密在于破坏,利用新企业打击旧企业。而企业都是单曲线模型,它的使命在于坚守,对原有产品、业务、员工、市场、以及过去能力的坚守,跨进第二曲线,意味着伤害了第一曲线。所以,如果我们想成为基业长青的公司,秘密只有一条:像市场破坏企业一样去破坏自己,从单S曲线模型转向双S曲线模型。
  • 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说到两个“价值网”的概念,即“技术(供给)和市场(需求)组成的价值网”。任何一家企业,当它进入一个发展轨道后,真正决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就是市场价值网。一方面,你需要发展核心业务,促进现有的S型曲线发展到极致,另一方面,就是未雨绸缪,开发并带领组织开始新的价值网曲线,是谓“颠覆式创新”。所谓“颠覆式创新“,通常是以“低端颠覆边缘创新”的方式展开,也就是从先满足市场非主流需求开始。例如iPhone,在它初创时,显然在防摔、电池续航这些性能方面就是一个低端产品。但乔布斯找到了与互联网结合这个当时还不算主流的点。
  • 颠覆式创新产品的性能通常低于主流市场的成熟产品,但它们拥有一些边缘消费者(通常也是新消费者)所看重的其他特性,通过价格更低,性能更简单,更方便消费者使用。在这个反向非连续性逻辑中,“颠覆式创新”产品从低端边缘需求切入,杀进一个主流巨头很可能看不上的非主流市场,从而也进入自己的“连续性创新”曲线,同样一步步提升自己的性能,直至促使整个市场发生迁移,非主流变成主流。当然,这里就有宿命所在,当你完成颠覆式创新,等待你的就是连续性创新,就是通往极限点、性能过剩的那一天。所以,你需要不停地寻找下一根S型曲线,永远在颠覆。
  • “战略方向要浪费,战术执行要节约”。通过逻辑推演来建立市场预测,然后通过独立小机构寻找破局点(具备三个特点:极简、差异化、自增长),一旦发现这个破局点,ALL IN。

    出海只是潮流,全球化才会永恒

  • 日本过去几十年GDP始终不增长,被称为“消失的三十年”,但还有另一面往往不被人看到:日本在“消失的三十年”迅速展开全球化,现在日本海外企业的总收入加起来与本国GDP基本相当,可以说是在海外又打造了一个日本。
  • 历史的韵脚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线性地从历史中推测未来是不可取的,一旦事件出现拐点这种重复就失效了。在供应链方面就出现了一个拐点,以前欧美并不介意中国加入全球供应链的环节中,因为当时中国市场太小了,中国企业的加入提升了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但中国今天的市场足够大了,供应链完整,欧美就开始慌了。
  • 美国的经济学家Diego Comin说过一句话:“一个经济体的强弱不取决于它引入先进科技的速度,而是取决于使用先进科技的深度。”无线互联网、智能手机、二维码、手机支付都不是我们发明的,但我们的使用程度最深。技术是国外的,但模式是中国的。
  • 日本全球化成功的两个关键,一是产品信誉,二是文化认同。如果你的文化被当成时髦,你肯定受尊重。我们中国文化已经有了先进性了,但是我们的说服能力很弱,很容易被人家反过来揪住,说你的先进性有问题。
  • 开展全球化的第一顺序都一样,一定是本土先做好。本土做不好,全球化也不会做得好。本土以外,第一市场的选择就很重要了,日本选择的是先进入发达经济体,美国和西欧。第三市场是发达经济体周边,北欧、南欧、东欧、加拿大、墨西哥等等。第四才到我们,新兴经济体。如果第一步进入的目标选错了,后面就非常难,因为你扩展不开。那么有没有第三条路?我认为很可能有,是和自由市场融为一体但不那么政治的国家,对中国可以很友好,比如欧洲的荷兰和爱尔兰。标尺就是华为在当地的表现。
  • 中国企业未来全球化的提前量指标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政治风险,这是企业普遍的真风险。
  • 如果是人家已经建好了的产业生态,我们去把一个一个环节吃掉,最后连锅端,那么人家一定会进行反击。但如果是新兴生态,人家就会反过来欢迎你,因为你在帮他建立产业生态。我们可以去构造新兴业态,从中国本土带去二十几个环节,再在目标国家培养那么两三个环节。这些靠的都是产业协作,所以未来产业才是真正的大机会。
  • 我认为人类进化到今天是技术与文化的双向选择,因为这两个阶梯都是无限延伸的,技术可以无限叠加,文化可以无限叠加,当双向选择可以无限叠加的时候,就可以自我进化,超越其他物种。以前地缘是差异来源,现在差异来源基本上都是技术了。但是技术差异不能直接变成优势,制定制胜策略实现技术应用才能造成优势。

    探秘TikTok:出海电商的暴富密码?

  • TikTok绝对是爆品逻辑。跨境电商早期的策略很粗放,就是大量铺货。那时候没有成熟的逻辑来判断哪些商品会卖得好,一天上新100个甚至1000个SKU,这些SKU都不备货,直接从中国发货。卖得多了,就在海外备货。早期的eBay、Amazon到东南亚的Shopee,都是这种打法。但现在电商环境变了,在测试模型的基础上,内容电商更适合集中资源打造一个爆品,然后通过这个爆品带动品牌和其它长尾产品。然而,内容电商的增长曲线是脉冲式的,一个产品刚开始卖得好就断货,给商家带来的损失是非常大的。爆品逻辑不仅关系到集中精力做深度,也对我们的选品能力和供应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在东南亚消费者的角度上来说,其实很多国内的人会有一个误解,觉得在这边东西一定要卖得很便宜。其实东南亚消费力还不错,他们没有特别多的房贷、车贷这种负担,他们赚过来的钱就会花掉,而且东南亚很多人会提前消费,提前支付他的工资、奖金用来消费,他们的消费意愿会更强。
  • 做TikTok,我认为内容电商的基因很重要。所以如果你做TikTok,最好以前在国内做过抖音短视频、直播、打品,或者在抖音上面做过抖品牌,转做TikTok会效果更好。我有一些朋友,他们以前是做亚马逊的,在转型做TikTok的时候遇到了困难,因为从货架电商转向内容电商的这种基因的转变,其实很慢、很难,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