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人间耳语和骚动
这里只有你我和星空

0%

【渺渺集】040 考验

周日,居家第64天,早晨睁眼醒来终于看到了上海开始推进复商复市的安排,虽然离正式解封还有距离,但多少是看到了一点曙光。在过去的64天里,每一个在上海的人都经历了一场考验,我们重新思考与自己、与他人、与城市的关系。

社会学家说,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开启与自我的连接,通过与自己的对话,对自己心灵的体察,了解自己并获得成长。这段时间多少克服了缺乏耐心和容易焦虑的缺点。在一天盼过一天,在看着确诊病例数略降一点又反弹,在小区从封控区变成管控区转眼又出了羊,在听说了各种版本的解封时间表但都无一可信后,焦躁的心也一点点被磨平,明白很多事情并不是靠着主观能动就能解决的,除了等待与忍耐别无他法。

焦虑情绪也有很大的改善,一开始每晚刷着知乎上关于疫情的信息而失眠,中间也曾有几天面临新工作的选择而略有担忧,也有零星几天因为疫情的反弹而焦急,直到后来面对室友的焦虑情绪,不但不被影响,甚至还能提供一点恒定量的支持。学会了尽量减少为还没发生的事情担忧,但是要积极做好应对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当一个人能很好地与自己相处的时候,与他人的关系也会有很好的改善,就像前面提到的,因为抚平了自己焦虑的情绪,甚至能为室友提供稳定的支持,进而两个人的关系才会平稳而融洽。试想一下,如果两个人都非常焦虑,甚至还需要向对方索取情绪支持时,生活里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就会成为导火索,情绪随时被引爆。

前几天看到知乎上关于“为什么疫情期间很多情侣会分手”的讨论,其中有一个观点非常赞同:不合适的情侣,往往需要很多陪伴,所谓见面三分情,来掩盖彼此的不合适,但疫情期间,情侣没有陪伴;不合适的夫妻,往往需要很多单独的空间,比如所谓的应酬、聚会,来减少相处的时间,来掩盖彼此的不合适,但疫情期间,夫妻没有单独的空间。疫情就像一个放大镜,将原本可以掩盖过去的不合适,血淋淋地放在各自面前。

在这次疫情中,与室友的相处一直非常和谐,这是非常庆幸的事情。也证明当初坚持高标准挑选室友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所谓“同富贵易,共患难难”,一个好的伙伴不在于能给你带来多少高光时刻,而在于是否能在低谷时互相支持,共克时艰。不仅挑选室友如此,挑选朋友、合作伙伴、人生合伙人也应当如此。

这次上海应对疫情中的种种迷醉操作,也让人们对这座梦幻般的城市产生了很多质疑,相信有不少人会选择在疫情结束后离开上海,其中有些是受到疫情下裁员潮的影响,有些大抵是考虑了定居成本与居住安全感之间极大的不平衡,也有一些可能是“沪漂”了多年,在这次疫情下漂泊感更加强烈,渴望回老家待在家人和朋友身边。有很多人说,上海已经不是往日繁华的上海,不是往日城市管理秩序井然的上海,不是众多青年心中的白月光。

其实,上海从来都是那个上海。阶级矛盾严峻、崇洋媚外风气盛行、通过给人贴标签来划分三六九等、市民素质参差不齐、服务业水平高低不均,这些问题一直存在,只不过在十里洋场的繁华和媒体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下被掩盖了。退潮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疫情席卷之下,这些劣根性暴露无遗,曾经迷失在上海繁华中的年轻人们也可以清醒清醒了。

太多人爱的只是繁华的上海而已,其实爱的只是繁华,与上海无关。作为上海的外来人口之一,我自认为对城市的认可与热爱,应当在看到它好的一面与不好的一面,依然选择接纳,与它共同经历了高光与低谷后,依然选择同行,才能称得上真正的认可与喜爱。它的好与不好,高峰与低谷的经历,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底色,也成就了其独特性。在此前提下所谈及的认可与喜爱,才是与这座城市产生情感连结的基础,才能进一步谈及体会和融入城市文化,让几百年沉淀下来的城市文化成为你的一部分。

对于城市而言,疫情考验的是上层的思想、态度、路线,是城市管理能力和基层秩序。对于个人而言,疫情考验的是我们与自我的连结、与他人的连结、与我们所居住的城市的连结。当我们有能力建立起这种稳定的连结时,我们也将更清楚自己在社会和时代中的坐标,我们也更清楚自己的来路与去处,个体自信和安全感也就离我们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