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周的生活可以用“攀山越岭”来形容,下半周的小假期用“抒情”来描绘最恰当不过。
这周的上半周特别忙。工作上一直存在的某个跨部门协同矛盾又重新被激发,这回我们团队从上到下一致决定把桌子掀了。不是冲着非要解决问题拿到结果不可,而是不想再隐忍,一团和气没理由总是以我们的牺牲为代价。于是我们惊奇地发现,原来我们领导一直很清醒地认知到所有问题的根源却一直在我们面前装傻,柿子挑软的捏,只会窝里横。更惊奇地是,我发现自己从头到尾都不被情绪裹挟,平和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和诉求,保护住自己的能量。
如果没有上半周的忙碌,就不好衬托出下半周的抒情体验。当然这要归功于我的北京朋友,没错她又来上海了,这回是出差来了。假期前结束了各自的忙碌,我们相约去吃静安寺附近新开的台湾卤肉饭,据说是米其林三星食肆,味道平淡无奇,但店里充满着五月天的元素,看来台湾特产不只有蚵仔煎,还有五月天哈哈。
晚饭后我们散步到巨鹿路,发现一家名为“LADY FAFA”的服装店,这种跟发财谐音的店铺,我怎么能错过。隔着一条马路,我的北京朋友嘟囔着,这一看就不是咱俩的风格,但拗不过我“来都来了”的说辞,只好一起看看。这一看又看出了2个半小时的沉浸式购物体验,她收获了三条裙子。直到快打烊了才匆匆买单转场旁边的日式烧鸟店,吃个夜宵小酌一杯。
清明踏青正当时,我们决定假期的第一天还是要去共青森林公园走一走。这可是我去过的上海最北的地方,据说在中国公园的排行榜上能跻身前三位,在这里我第一次感受到大学里的园林专业真的有能派上用场的地方,花草修饰得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宛如在“莫奈花园”中。我们还饶有兴致地玩起了电动船,春风习习好不惬意。我们戏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应该也不过如此。上回玩电动船要回溯到童年跟老爸在金砂公园时,细想该是三十年前的事了。
午后我们出园,意外吃上了春笋和小笼包。本来是想奔赴一家杨浦区排名第一的意大利菜,没想到下车后发现对面是苏小柳,犹豫了不到10秒钟两人一致用脚投票。对北京的朋友来说,不吃上一口小笼包不算来了上海。对我来说,如果错过了春笋就像错过了上海的春天。这一顿我们吃得相当满足,朋友用“抒情”两个字形容这种满足感。饭桌上,我们两个潮汕人开始讨论起在“人在异乡如何满足家乡胃”的话题,分享各自家里的投喂清单。
分别后的假期第二天,我从陕西南路闲逛回家的路上,路过了一个菜市场。我没有想到逛菜市场竟然是如此抒情的一件事,看着大米小米,看着鱼肉蔬菜,哪怕不买点儿东西也仿佛有种真实地生活着的满足感。接下来的几天,我前后自制了排骨红萝卜玉米汤、瘦肉腐竹米粉汤、白粥加酱油,饭后再来一杯陈皮红茶,再看看剧翻翻书,生活只有一个感受——很抒情。最抒情的莫过于当我第三次做起西芹炒黄牛肉这道菜时,极好地掌握了火候,鲜嫩多汁!
前半周“攀山越岭”的工作状态和后半周“抒情”的假期生活,用一句很俗气的话概括就是——努力工作,认真生活。可是如果把镜头拉远一些,这两个词不一定只能分别形容工作和生活的两种状态,它可以是对一个人身心状态的共同描绘,是一种自由生长的积极能量。
这阵子跟一个在汕头的老朋友闲话家常,她夸我状态不错。仔细一想现在的我依然在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环境里,可是状态比去年有点不一样。如果把现在的职场处境比喻为在谷底,我也不是很纠结怎么还在谷底,只是不断地行动,在行动中调整下一步的行动,我没去想如果做不成会怎么样,只是想方设法跨越一个又一个困难,我充分信任我自己。而生活上已无需多言,今年春天以来有太多太多的变化,太多太多的惊喜,太多太多的惬意。
这种自由探索、不断跨越、向上生长的状态就是相当抒情的。正如北京朋友所说的,很喜欢每次转角发现未知新风景的喜悦,正是这样的一种喜悦,令人相当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