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小时候大家开始学念古诗词的时候,应该都会有一首《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家喻户晓的诗歌,我小时候也是早早就学会了这一首。据老妈回忆,念到“禾下土”时我会指着老爸种兰花的泥土,念到“盘中餐”时就会指向冰箱,不自夸一句小小年纪天资聪颖,都有点说不过去哈哈。
可是我对烹饪却没有那么早开窍,准确地说是今年才入门的。从青少年时期起,我最爱的食物都是垃圾食品,炸鸡和炸排骨都是我的餐桌常客。大概是从这两年开始中药调养后,也许是身体内湿气排出,脾胃运化能力有所提高,才渐渐对食物本身的味道有了觉知,开始在意食材的新鲜度和烹饪的方式。可是外面堂食也好,点外卖也好,总是很难达到“食材新鲜、配料干净、烹饪健康”这三个标准。机缘巧合下,这回正儿八经走上了自己做饭的道路。
正如我一位朋友所说,自己做饭除了费点儿时间,其他全是好处。短短一个月,身体的感受是最明显的,自己做饭吃相当舒服,工作日中午不得已在外面吃,身体就开始闷闷不乐。对于刚刚从蒸和煮进阶到煎和炒的我来说,虽然只是日拱一卒地学一些自己爱吃的家常菜,但是已经能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这个不易,当然不是说我自己,也没能与农民伯伯的辛劳感同身受,而是体念家人这些年关怀备至的付出。家里吃饭的人多,做的菜式也复杂多样,工序要比我自己捣鼓的一人食繁琐得多,尤其我们还讲究食材的鲜美。可是奶奶、外公、老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都数十年如一日地变着花样给我做好吃的,很多时候他们一天的生活就是围绕着买菜、准备食材、下锅做饭、洗碗收拾来的。再简单的事也难抵岁月漫长,何况是做一桌子美食这样不简单的事。
因为自己买菜,对金钱也更有概念了,可以理解为对购买力有更准确的认识。举个栗子,每天中午公司对面的日料定食40元,有肉、青菜、鸡蛋羹、米饭、饭后甜品,以前不觉得贵。可是自己做饭才发现,一天开销最大的也就是肉类,不过20块钱。再举个栗子,上回尝鲜吃的大米肉肉,两小块牛肉饼、一碗米饭,没记错的话是70元。好家伙,我这才发现两倍大小的牛肉饼算下来才6块钱,也就是自己做的成本价不超过13块钱。倒也不是为了省钱,40元也好70元也罢,总归都是吃得起的,但真不如自己做的合口味、干净、实在。
我记得上初中那会儿,经常听老爸、老妈、奶奶在饭桌上念叨,今天这个菜买得新鲜,那个肉又涨价了。有一次我向老爸发出了疑问,为什么你们总碎碎念这些有的没的,有点俗气。毕竟那时候的我,天天都在关心比尔盖茨又干了什么了不起的事儿,谁将当选美国总统。我记得当时老爸的回答大概说的是:这就是生活的样子。
啊,现在我可算理解了!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又打不到我身上,拜登就算真老年痴呆了我也没想去看望他。电饭煲升起的袅袅炊烟和米饭的香气,外焦里嫩的牛肉饼,打折的老盛昌大馄饨,还少了一勺子鱼露的竹笙干贝汤,这才是我生活中真实又鲜活的片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