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人间耳语和骚动
这里只有你我和星空

0%

【摘星集】063《爱情笔记》

理想的爱情是,不因一个人符合标准而产生爱恋,而只是爱上这样一个人,一个无关财产和身份地位的本体的人。

  • 恋爱和阅读之间或许真有某种重要的关联,两者提供的乐趣差堪比拟,我们感到的某种关联感或许就是基于这个根源。有些书跟我们交流的方式与我们的爱人同等热烈,而且更加诚实可靠。
  • 情人之邂逅,完全出于偶然,并没有什么命定的因素在那里;可是人总喜欢自欺欺人,认为是命中注定;而当爱情消失时,又把原先有关姻缘注定的种种胡思乱想忘于脑后。正因为“爱情宿命论”的毫无根据可言,德波顿的主人公得出了这样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论断:我们先有爱的需要,然后再爱一个特定的人”。这对浪漫爱情显然是一大打击。
  • 思索的背信弃义在于它的幽然独处“如果有什么事你不能对我述说,”心上人说,“有什么事情你需要独立思考,那么你还真正把我放在心上吗?”正是对思索带来的距离感和超然的仇恨销蚀了理智的光辉,这理智不只是恋人的对头,也是国家、事业和阶级斗争的敌人。
  • 与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相比,无自我意识的人是多么幸运啊。他们没有主观/客观的分裂,没有被镜子映现的感觉,没有第三只眼睛无休止地发问、评价,或仅只是注视着那个核心的自我(正吻着克洛艾的耳廓)在蠢蠢而动。
  • 爱意就是通过兴趣及迷恋来证实其存在的。
  • 没有回应的爱情也许痛苦难耐,但却是一种安全的痛苦,因为它只会伤及自身而无害于他人,是自我导致的个人痛苦,甘苦交织。但是一旦爱情得到回应,那么人们就必须准备放弃仅仅是被动地受到伤害,而承担起去伤害自己的责任。
  • 马克斯曾演绎过一个经典笑话,他笑话自己不会加入那些愿接纳他这种人为会员的俱乐部。这是一个既适合俱乐部会员,又适合爱情游戏的真理。
  • 也许是因为有一种爱情源于一种念头,即,希望通过爱的结盟,和美丽而强大的上帝、俱乐部、她/他的结盟,使我们能够摆脱自己的弱点。但是一旦我们得到爱的回报(如果上帝回应我们的祷告,如果成为俱乐部的会员),我们则被迫回头审视自己,并进一步审视对方那些曾经让我们生发爱意的美好之处。也许我们寻找的根本不是爱,只是一个值得我们信赖的人,然而如果我们爱的人转而信赖我们,我们又怎可再继续信赖他们?
  • 这是典型的马克斯主义者的思想:渴望爱情,但又不可能接受爱情,因为害怕当心上人真实的自我显露出来时,接踵而来的将是失望一个通常早已产生(也许早在父母怀中之时)但会继续投射到将来的失望。
  • 正统的马克斯主义者的结合,建立在感情不平等交换的基础之上,并且依靠这个基础维持下去。尽管从无回报的爱情的立场看,他们希望看到自己的爱得到回应,但马克斯主义者潜意识中宁愿他们的梦想停留在想象的领域,宁愿自己的爱只为人所知即可,宁愿心上人不要过于频繁地打来电话,或宁愿大多数时候不能得到心上人的感情,这与他们的价值观一致凭什么他人给予的评价要高于自我评价?如果心上人碰巧认为他们相当不错(与他们上床、对他们微笑以及为他们做早饭),那么马克斯主义者第一个冲动可能就是打破这田园诗般的情境,不是因为它让人讨厌,而是因为自己不值得拥有。只有当心上人把他多少看作是微不足道的人时,这个马克斯主义者才能继续把心上人看作几乎是他的一切。
  • 如果在园艺领域对之进行阐述,那么马克斯主义就是一个情结:对面的草坪总是更绿。我们站在自家的园子里,却贪婪地盯着邻居家的绿地(或克洛艾的美目或她梳头的方式)。并非邻居家的草坪确实比我们自己的更翠绿茂盛(也即克洛艾的眼睛并非必定比旁人的更美,或同样的梳子并非不能梳理出同样的效果),草坪之所以显得更绿,让人喜爱,只是因为它不为我们所有,而是属于邻居,没有沾染上我。
  • 我们爱上别人是因为从外部看,他们是那么完整如一,肉体是完整的,情感是“统一”的,而我们主观感觉自己是那样的涣散和迷惘。我们缺乏思路清晰的表述能力、稳定的个性、坚定的方向、明确的主旨,因而幻想他人具备这些品质。
  • 蒙田对于爱的产生发表了同样的观点,他宣称:“爱,只是对那些逃离我们身边的人的疯狂渴求。”这个观点得到阿纳多尔·法朗士的极大响应:“爱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是不合乎习惯的。”
  • 爱情达到目的之后,它也随之销蚀;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它也随之湮灭。克洛艾和我会危险地陷于这马克斯主义的螺旋运动中,一方爱意加浓使另一方爱意消减,直到爱螺旋状地消亡。
  • 在绝大多数的男女关系中,通常都会有马克斯主义的思维(当爱明显得到回应时),这种思维的解决得借助自我喜爱和自我痛恨之间的平衡。如果自我痛恨占了上风,那么接受爱的一方就会断言心上人(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不适合自己(因为和坏东西有了联系);如果自我喜爱占了上风,那么双方都会接受这样一种看法:爱得到回应不是因为心上人低贱,而是自己原本值得爱恋。
  • 就成熟的爱情而言,人们不会在第一眼就跌入爱河,只有当弄清水的深浅,才会跳入其中;只有在互相交流了以往的经历,交流了政治、艺术、科学的观点,以及晚餐的喜好之后,两人才能决定是否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在互相理解和肯定的基础之上的决定,而非想象中的共鸣与吸引。对成熟的爱情来说,只有真正地了解了对方,才会让爱有孳生的机会。真正的爱情(恰恰总是诞生在我们知道之前)与常情背道而驰,不断增加的了解,既可能是一种吸引力,又可能是一种障碍因为它可能使乌托邦与现实发生危险的冲突。
  • 爱情是一个孤独的追求,爱情至多只能为另一个人被爱的人所理解。
  • 爱情与幻想只在一线之隔,爱情与自信也只有一步之遥。这种自信与外界现实几无联系,基本上是一种个人挥之不去的自我陶醉。
  • 在绿洲情结中,干渴的人们想象自己看见了水,看见了棕榈树和绿荫,不是因为他们找到了证据,而是因为他们需要这些证据。极度需要产生了幻觉:干渴产生水的幻觉,对爱的需求产生了完美男人或女人的幻觉。绿洲情结从来不是完全的妄想:人在沙漠中确实看见地平线上有些东西,只是棕榈树叶已经枯萎,井已经干涸,这个地方害了蝗虫。
  • 永远不要去问一位坠入爱河的人:“你倾心的人是真的存在,还只是你自己的想象?”
  • 爱解释了位于可言说与不可言说、可表达与不可表达(爱情就是理解另一个人未成型思想的意愿)之间的试探。
  • 两个人越是熟悉,他们在一起使用的语言就越会脱离常用的、词典里的释义。熟悉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语言,一种亲密的室内语,有关他们共同的故事,不易为他人理解。这语言凝结了他们共同的经历,包含了关系进展的过程,使得与心上人谈话有异于跟他人交谈。
  • 人是“社会的动物”,此言意义何在?它不过表明人们为了界定自己、获得自我意识而彼此需要,这不为软体动物或蚯蚓所有。如果没有周围人的折射告诉我们止于哪里,别人又是始于何处,我们将无法获得对自己的正确意识。斯汤达曾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可以得到一切,但没法获得个性”,也就是说个性诞生在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之中。因为“I”这个字母不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它的流动状须求助于他人给予的轮廓。我需要一个来帮助我承载自己的历史的人,一个对我了如指掌的人,一个了解我有时甚于我对自己的了解的人。
  • 没有爱,我们就没有能力定位一个合适的身份;拥有爱,我们就可以不断确定自我的存在。
  • 如果从语义上说,爱情和兴趣可以互相替换,这并不是巧合。“我爱蝴蝶”即“我对蝴蝶感兴趣”。爱一个人就是对他们怀有极大的兴趣,由于这种关注,他们的所作所为才获得了意义。
  • 和心上人厮守令我们幸福无比,对他们的爱也必然阻止我们(除非生活在多夫妻制的社会)去开始另一段浪漫的恋情。但是如果我们真心爱上其他人,为何这尚未消退的爱让我们感受到失落?答案也许就在于一个令人并不自在的想法,即虽然我们解决了爱的需求,却并不总能满足我们的渴望。
  • 爱情的悲剧在于它无法逃脱时间的维度。当我们和眼前的心上人厮守时,回想到对过去的恋人残存的只有冷漠,这实在过于残酷。今天你愿意为一个人献出你的一切,然而几个月之后,你可能为了避开他们而走到马路对面(或书店里),想到这些不禁让人觉得可怕。我意识到,如果说我此刻对克洛艾的爱是我自身的意义所在,那么有一天我对她的爱的终结,就意味着我自身部分的消亡。
  • “人类的不幸源于他不能独居,”帕斯卡说。他提倡人类有必要去建立自己的对策,去战胜和抵制对社会环境的依赖,一种使人受到削弱的依赖。但是在爱情中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普鲁斯特讲过一个关于穆罕默德二世的故事,那位穆罕默德觉得自己对一位妻妾萌生了爱情,于是就立刻把她杀死了。他不愿因为他人而让自己的精神受到束缚。
  • 无法知晓爱情如何走向终点的想法,困扰着每一个爱情故事,就如它的不可捉摸一样令人害怕。这是因为当健康而又精力充沛的我们努力想象自己的死亡时,爱的终结和生命的终结惟一的区别在于,至少对于后者来说,我们获得了一种轻松的想法,即了断尘缘之后的我们将对万般事物一无所知,但对于恋人们来说,却无轻松可言,他们知道关系的结束不一定是爱的终点,而且几乎可以肯定,也不是生命的尽头。
  • 我们渴望永远被爱,即使我们一无所有:只剩下“我”,这神秘的“我”在最脆弱、最易受伤的时刻还原为最真实的自我。你能爱我之深以至于我可以袒露我的脆弱吗?人人都喜好强壮有力,但你能爱我的虚弱无力吗?那才是真正的考验。你会爱上那个剥离了一切外在条件,只剩下最本质内涵的我吗?
  • 爱情遭到毁灭的恋人不能接受毁灭的事实,仍然一如往日地行为处事。他们徒劳地以为,忽略死刑的裁决,就能阻止死亡的脚步。
  • 智慧教育我们,最初的冲动也许并不总是真切的,如果我们没有陶铸理智将真正的需要与虚浮的偏好分开,欲望将把我们引入歧途;智慧告诉我们,要控驭我们的想象,否则它将歪曲现实,将高山化为小丘,将青蛙变为公主;智慧告诉我们,要抑制我们的恐惧,这样才能防备真正的危害,而不是把精力浪费在妄想逃出我们映在墙上的影子;智慧告诉我们,不必害怕死亡,我们所要害怕的只是害怕本身。
  • 成熟的爱几乎每一方面都值得称许,它的原理就是,敏锐地觉察到每个人的优点和缺陷。成熟的爱充满自我节制,不会将事物理想化,能够摆脱嫉妒、受虐狂或痴迷的困扰。成熟的爱是一种有性关系的友谊,相处和睦,令人愉悦,彼此回应(也许这能够解释为何许多了解情欲的人不给这无痛的情感以爱的称谓)。而不成熟的爱(尽管与年龄大小几无关系)是一个在理想化和失望感之间摇摆不定的故事,一种狂喜、幸福与溺毙般和无比憎恶的感受夹杂的不稳定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最终找到心上人的感觉伴随着从来没有过的迷失感。不成熟的(因为绝对化了的)爱,其逻辑顶点就是死亡,或是象征性的死亡,或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成熟的爱,其高潮就是步入婚姻和努力避免日常生活的龃龉(星期日的报纸、逼对方换条裤子、遥控器)导致的爱情破裂。不成熟的爱不接受妥协,而一旦我们拒绝妥协,就踏上了迈向终点的不归路。对于一个已经体验过不成熟激情的顶峰的人来说,步入婚姻是一个无法承受的代价真还不如驾车冲下悬崖,结束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