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终极理想不是平等,而是联结。平等的人也可能是孤立的,彼此之间没有任何情感纽带。孤立的平等毫无意义,而彼此联结的人,会感觉彼此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将消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让爱涌向彼此。
- 这就是贫困真正的含义,也是我在工作中逐渐积累的认识和汉斯的故事揭示的道理:贫困,意味着无力保护自己的家人,贫困,意味着你不能像那些衣食无忧的女人一样挽救孩子的生命。母亲最强烈的本能莫过于保护自己的孩子,因此,贫困也是世界上最具剥夺性的力量。
- 我们开始花更多时间去理解人们的生活境况,很快,我们发现,无数阻碍穷人进步的障碍——和无数造成他们孤立无援的原因——都源自对女性的压制与剥夺。
- 这便是教育赋予人力量的秘诀:让女孩知道她不必听信别人对她下的定论。她与所有人享有同等的权利,她必须去主张并捍卫它们。影响深远的伟大社会运动往往就这样开始:被排斥在外的人拒绝接受社会的压制,开始重塑心中的自我。
- 极低的自我评价与社会习俗的压迫相辅相成,是同一种力量内外作用的结果。不过这种关联,也是被排斥者改变现状的关键。如果一个女孩能提高自我评价,她就能改变那种打压她的文化环境,但多数女孩都无法独自做到这一点。她们还需要支持。要抵御一种憎恨你的文化,最有力的武器莫过于一个爱你的人。
- 爱是世界上最有力,也最被低估的变革力量。我们在政策讨论和政治辩论中找不到它。那些伟大人物,如特蕾莎修女、阿尔伯特·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莫罕达斯·甘地、多萝西·戴伊(Dorothy Day)、戴斯蒙德·图图和马丁·路德·金,都曾为实现社会正义做出过坚强果敢的工作,而他们最强调的,也都是爱。
- 我们的政治候选人从不把爱作为必备的职业素质,这反映出在我们的文化中,“爱”是一个令人羞于启齿的字眼。在我心目中,爱是人最美好的品质。就像我最欣赏的精神导师之一——方济各会教士理查德·罗尔(Richard Rohr)所说的那样:“只有爱能平稳地驾驭权力。”对我而言,爱意味着努力改善他人的生活,而这往往就从提升对方的自尊开始。
- 《心路历程》(Journey of the Heart)是一本剖析两性关系的精彩著作。约翰·韦尔伍德(John Welwood)在书中指出,伴侣关系中存在一种他称为“自然平衡”的机制。他写道:“被一方忽视的事物,总会得到另一方的加倍重视。如果我不愿承认自身具备某些特质,如强硬、软弱、嬉皮笑脸等,我的伴侣就会迫切地想加强自身的这些特质。” 在这种动态平衡下,伴侣中的一方会忽略双方都很在意的事,因为对方自会替两个人搞定一切。举个简单的例子,某人喜欢参加社交活动,却从不参与筹办,他知道伴侣会比他更上心,即使自己放手不管,对方也会做好安排。把两个人同样在乎的事完全托付给其中一方,往往会让伴侣疏远。把养育子女或养家糊口的责任完全交给对方,就等于削弱自己的力量——这会导致一方与孩子感情疏远,不过这种做法最大的代价,或许是伴侣双方渐行渐远。
- 面对一项任务,与其一人栽树、一人乘凉,不如共同分担。我们并不追求时间上的绝对均等,而是希望两个人都看到家庭的需要,为满足它而共同努力。我们不再“各司其职”,而是共同承担。如果严格划分每项任务,你就是在减少自己的付出,你们的感情也会受到伤害。相反,你可以试着不同程度地参与每一件事。这会让你拥有一段圆满而互补的关系,两个人的地位完全在才能与经验的基础上自然形成,双方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引领,相互追随,最终合二为一。当然,放弃“各司其职”,也就意味着你们或许会花更多时间沟通,但那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诚如韦尔伍德所言:“是两个不同的人相互碰撞产生的热度与火花促使他们去探索全新的自我。”
- 比尔工作勤奋至极,为成功甘冒风险、勇于牺牲。他一向知道成功还有另一个必备要素,那就是运气——横扫一切的运气。你在哪里出生?父母是谁?在何处成长?得到过哪些机会?这些都与我们的努力无关,而是命中注定。
- 基利安说:“被不爱我们的人了解令人不寒而栗。被不了解我们的人爱无法带来改变。但被人深刻地了解与热爱,能让我们脱胎换骨。”
- 我从不认为女性比男性优越,也不认为女性只有比男性掌握更多权力才能改善现状。我认为男性的支配贻害社会是因为任何压倒性的优势都是有害的:它意味着社会在虚妄的等级之上运转,权力与机会按性别、年龄、财富和特权,而不是技能、努力、天赋和成就来分配。打破那种允许一方占据绝对优势的文化,能增强每个人的力量。所以,我们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女性崛起、男性没落,而是男女共同进步,成为平等的伙伴,不再为控制权你争我夺。
- 2010年一份关于集体智慧的研究表明,群体的智慧与三个因素相关:成员平均的社会敏感度、轮番贡献的能力和群体中的女性比例。至少有一名女性成员的团队在集体智慧测试中表现优于完全由男性组成的团队,而且性别多样性对集体智慧的影响,超过团队成员智商水平带来的影响。性别多样性不仅对女性有益,也对所有务实的人有益。
- 这些预设的性别标准对我和我认识的许多女性都影响深远,因为它们培养的某些特质最终会导致完美主义倾向,即处处要求尽善尽美,以此弥补那种低人一等的感觉。
- 我认为归根结底,完美主义意味着隐藏真实的自我。那是一种自我伪装,因为我想给一些人留下印象,又怕他们觉得我不如他们想象中聪明有趣。这种心理,源自一种不想辜负他人的迫切愿望,所以我才会过度准备。我还意识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每当我过度准备,我就不再听取别人的意见,我会不管不顾地照搬自己准备的内容,根本不看它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我错失了临场发挥的机会,也不善于应对意料之外的问题。我的心不在那里。那不是真正的我。
- 为什么女性的活动带来了和平,而男性的纷争带来了战争?莱伊曼的故事做出了解释。女性受到伤害时懂得消解痛苦,不去迁怒他人。但男人受伤时,必须让某人付出代价。冤冤相报就是战争无法终结的原因。
- 很多成功的社会运动背后都有类似的结合——那就是强有力的行动加上不转嫁痛苦的能力。只要能将这两者合二为一,任何人都能发出充满精神感召力的声音。
- 戴斯蒙德·图图是真相与和解委员会(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主席,曾在后种族隔离时代让南非免于被仇恨撕裂。他提出一个避免复仇的方法:“当我深受伤害,当我身处痛苦,当我对加害者充满愤怒,但我始终知道,要化解这种感觉,唯一的办法就是接纳它。”
- 每个社会都认为,造成问题的是那些被排斥在外的人。但这些人并不是问题之所在,真正的问题,来自那种排斥他人的冲动。
- 这并不意味着在接纳女人和女孩的同时,我们应该排斥男性,恰恰相反,我们应该与他们共同接纳女性,代表他们去接纳女性。我们要做的,不是接纳女性却排斥别人,而是通过接纳女性去接纳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