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人间耳语和骚动
这里只有你我和星空

0%

【摘星集】136《对白:让我们和更好的你聊聊》

跟白岩松、马未都、陈鲁豫、周国平、武志红、刘震云一起聊一聊。

白岩松:新媒体时代,新在哪儿?

  • 广播电视就要强调“用感性表达理性”,要说大白话。这符合它自身的传播规律,为了让更多的受众跟随。
  • 每一次媒体的革命、技术的更新,都带动了更大量的受众。
  • 传播的目的是“有效到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
  • 作为报纸编辑,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你的内容是有限制、有边界的。用哪些内容,要精中选精,标题也要简练,因为都是在有限的空间里跳舞。
  • 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一定要在求学阶段、青年时期,学会‘喜欢不喜欢’。”所有的“不喜欢”都有可能指向一个你不熟悉的领域。如果因为“不喜欢”而止步不前,就丢掉了一个学习的机会;如果靠近这个“不喜欢”,突破这种“别扭”的感觉,你就长能力长本事了。
  • 媒体的变革依赖两只翅膀,一个是技术,一个是内容,而内容比技术更关键。
  • 同一本书,凡是纸质版卖得好的,电子版卖得也好;纸质版卖得不好的,电子版也卖得不好;几乎见不到电子版卖得好,纸质书却卖不动的现象。这句话又能点醒好多人。技术永远会更新,而你永远要做最佳内容的提供者,这样,不仅在传统媒体时代你能活得很好,到了新媒体时代,你依然能活得很好,甚至更好。

    白岩松:我们为什么爱体育?

  • 为什么国外很多学校会特别重视运动,尤其是集体运动?因为孩子们需要学会合作、分享、同喜、同悲。
  • 中国的音乐往往是“一琴,一人,一天地”。但凡有人懂了我的音乐,就是我的知音。如果知音告别了这个世界,失去知音的人甚至要砸琴以谢—所谓知音难觅。因此,它代表着东方的美学、哲学和极高的境界,请注意,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但是,当我们观察西方文化,会发现西方音乐其实是一步一步走向对话与合作。每一把琴,每一个号,都要融入交响乐团,共同发出一个和谐的声音。而室内乐强调的又是对话。
  • 奥运会即将结束的时候,有记者采访伦敦奥组委,“体育如何激励一代人?请问你是怎样理解的?”伦敦奥组委的人是这样回答的:“体育首先教会孩子们如何按照规则去赢,接下来教会他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 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踢起球来,谁最痛苦?谁拿球,谁痛苦。因为都想迅速把球踢走。但是一项十一个人的运动,需要有人敢去尝试,也需要有人在队友的尝试失利的时候,勇于弥补,最后形成团队的战斗力。
  • 奇迹不是老天白白赐予的,它来自你日常的训练,来自你强大的心理、放松的状态。

    白岩松:哪怕全世界背过身去,书依然平等待你

  • 我不止在一个读书人的文章里读到过一句话:“一个人的书架是他的人生目录。”
  •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读书去哪儿感受汉字之美?汉字是象形文字:眼睛死了就念“盲”;心死了就念“忙”;在这片很重家庭观念的土地上,家里有女儿,有儿子,就凑成一个“好”字。除了中国,全世界都找不到这样优美的表意文字。
  • 阅读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读懂人性的复杂。当你真的读懂了,未来的路就好走了。

    马未都:人生的意义

  • 《道德经》告诉我: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亡之后就僵硬了;草木在生命旺盛的时候是鲜嫩的,一捏都能出水儿,死亡之后就干枯了。因此,强硬是死的信息,柔软是生的信号。
  • 我们拥有很多知识,但它是否构成一种能力?我们拥有很多知识,但它是否转化成了智慧?智慧才是你在遨游人生的大海时能救命的技能,而知识不能。
  • 所有的自由—包括财务自由—都是有限度的。你如果奢望一个自己驾驭不了的财务自由,生活一定是不幸福的。

    陈鲁豫: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 我对于“独立”的定义很简单:我希望能够按自己的心意,以自己的节奏,过完我的一生。
  • 人的梦想确实很高贵,但是我认为人的责任不亚于他的梦想。

    周国平:只有一个人生

  • 我想我们这一生,有的时候前进,有的时候后退,还有的时候迂回,其实都是为了一步一步地向前,一步一步地贴近内心深处那个最好的自己。
  • “自己”这个东西,其实我们平时是感觉不到的。只在一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感知到“自己”,就是当我们与外部世界发生了激烈的碰撞而被反弹回来的时候。
  • 为什么大家还是要戴上面具、装作像别人一样地生活呢?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懒惰,若要保持独特、真正活出自己的价值来,总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很多人不愿意,所以就随大流了;第二,怯懦,因为你的独特难免会引起别人的嫉妒、舆论的谴责。在这其中,懒惰是更重要的原因,因为大多数人都是懒惰的,因此也是平庸的,只有少数真正想活出自我的人不惧怕处于人言可畏的环境里。
  • 毛主席的一句话给我指出了光明的方向—“哲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 我对教育的理解是,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
  • 我建议大家在确立自己人生目标的时候,要把优秀放在第一位,而不要太看重外在的成功。一个人如果过于看重外在的成功,就会去找各种机会或关系,你也许能够得到一时的成功,但是在我看来,那种成功没有多大的价值,因为你的内心并不感到喜悦。
  • 荀子有一句话对我来说有特别大的感悟,他说:“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也就是说,优秀的人往往会看重那些自己能支配的条件,而不去羡慕那些自己不能支配、由命运决定的因素,所以这样的人就会不断地进步。
  • 我觉得最好的定位就是把优秀作为第一目标,把成功作为第二目标或是优秀的副产品。

    武志红:选择你的命运

  • 所谓命运,就是你的内在心灵不断地向外投射,并一一展现在这个世界上,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心”深刻地塑造了你的人生。
  • 当我选择人生的道路时,一直都很相信自己的感觉,也一直都在跟随自己的感觉来做决定。这样的一生,好像有着一种内在的自洽性和内在的满足感,任何时候回过头去,重新审视,也像是没有太多的遗憾。
  • 人生由千千万万个选择组成,做选择的时候,往往要面对一个基本矛盾:这到底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而做的选择?
  •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所说的:“最重要的是,要有跟随你的内心和直觉的勇气,它们知道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其他的一切都是次要的。”
  • 什么是“强烈的自我意识”呢?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在十几岁甚至几岁的时候,内心里升起了一个念头—我要过一个怎样的人生。因为他们发现了这个念头,遵循了这个念头,从此他们的人生就会变得很不平常。
  • 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的说法:“幸福是专注的副产品。”当你投入地去爱一个人,当你投入地去做一件事,这个时候,幸福就会到来。
  • 中国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关于“时间”的表达,大意是:专注“一小时”不等于专注两个“半小时”的累加,前者产生的效果至少是后者的四倍。
  • 很多人会说:“我也很专注地在做一件事情,为什么我从来没有产生过心流?为什么我就不能爱上这件事呢?”这就涉及“头脑思维”与“内心感觉”之间的重大的区别。如果带着头脑去学习,或者带着头脑投入一件事,一定是套路化的,你总会想别人是怎么做的,别人是怎么说的,不知不觉就受到这些思维的影响。如果跟随自己的内心感觉去做事,你会发现,感觉能够指引你,告诉你怎么做。这样一来,你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会有热情。热情是什么?热情意味着你把真实的自我以及自己的生命拿出来,和这件事情产生深刻的碰撞。
  • 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说的一句话:“‘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需要撞上一些别的东西,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你要敢于跟一些很“厉害”的人与事发生深刻的碰撞,在这样的碰撞之中,你才能够知道自己是谁。
  • 无论是谈恋爱还是做其他事情,如果你没有热情,只活在头脑中,其实你是退缩的。因为你把真实的自我隐去了,以一种“虚假自我”在和这个事情打交道。这样一来,会造成一种结果:有一件事情,你学了一辈子、做了一辈子,最后发现自己一直表现平庸。
  • 精神分析理论告诉我们,如果只是活在头脑中,其实是活在一种防御的状态里,你是很不真实的。你必须要把自己的“真实自我”拿出来,而“真实自我”的特征就是感觉和热情。
  •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感觉里,所以,真正值得你不断升级的,是各种各样的重要感觉。我们总说,外在命运是内在心理转化的结果,也可以说,外在命运是内在想象不断向外投射的结果。所以想象极为重要。
  • 弗洛伊德有一个理论,他说,人的思维有两个层次:初级思维过程和次级思维过程。初级思维过程的语言就是图像,次级思维过程的语言就是文字。前者是具体的,后者是抽象的。
  • 唯独心理学,让我不断地认识自己,思考自己,通过审视别人的人生、人性,来认识这个世界,反过来又越来越了解自己。
  • Be a winner, have knowledge in you mind, have courage in your body, have honesty in your heart, have friends in you life.(成为赢家,需要脑中有知识,身上有勇气,内心有诚实、生活中有朋友。)

    刘震云:当一种语言遇到另一种语言

  • 大家都说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其实这句话是错的,如果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那就不需要文学了。恰恰是在生活停止的地方,文学出现了。好的文学,细节和情节也许是跟生活相似的,但是主人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定是跟现实生活中的人不一样的。这代表着作者的哲学高度和思想高度。
  • 文学是有潜台词的,这个潜台词就是哲学。

    樊登:答案都在书里

  • 当每个人都在追求确定性的时候,其实是极大地降低了人生前进的速度。你不妨试一下“爬山算法”:当自己被命运随机地抛到某个地方的时候,立刻就地展开爬山,找到最高峰。即使周围是绝境,也没关系,人生总是需要不断地归零或重启。
  • 我曾经讲到过一本书,许倬云先生所著的《中国文化的精神》。这本书里提到,中国古人有一个“九九消寒帖”。大概在冬至这一天,各家大人都会给孩子准备一幅双钩描红书法字帖:“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小孩子从这一天开始,按照这九个字的顺序,每天早上都在字帖上描一笔,等到九九八十一天以后,这几个字全部描完了,春天也就来临了。所以,我们的古人生活得是非常有韵味、有情趣的,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美好之处。
  • 作为一个普通的个体,我们不要指望自己能够预测“黑天鹅事件”,我们所要指望的,是提高自己的“反脆弱能力”。
  • 要搞垮一家公司,最快的方法就是“无知的勤奋”。
  • 作为管理者,你最重要的责任是让“别人”产生自豪感,让“别人”产生责任心,让“别人”感到这份工作有意义,否则你的活儿干不完。
  • 《正面管教》这本书的作者简·尼尔森(Jane Nelsen)女士来中国,与我一块儿演讲,她也说了一句如出一辙的话:“如果你在管教孩子的时候觉得特别费劲,一定是因为方法错了。”后来我把这句话加以延伸:“如果一件事情你做得‘特别费劲’—包括学习、创业、打工、做科学研究—只要觉得特别费劲,一定是因为方法错了。”
  • 公司是一个生命体,而不是一个简单体系。如果我们像打造简单体系一样,将公司模块化,导致的结果就是人人工作都不愉快,所有人都会在KPI的支配下变得行为扭曲。设计再好的KPI指标,都会造成员工行为的扭曲,因为员工的行为是复杂体系,而KPI是简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