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人间耳语和骚动
这里只有你我和星空

0%

【摘星集】168《一如既往:不变的人性与致富心理》

伏尔泰说得好:“历史永远不会重演,但人总是相似。”在那些不变的东西中,最重要的是人的行为。

前言 生活小法则

  • 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曾说,人们经常问他未来10年会发生哪些变化。“但是几乎没有人问过我:‘未来10年里有什么事情不会改变?’我认为,这才是更重要的问题。”

    牵一发而动全身

  • 回顾历史,我们会意识到,世间很多事情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历史上一些影响广泛、意义深远的变化,可能都源于某次偶然的际遇或某个不经意间的决定,最终却造就了奇迹,或者酿成了大祸。
  • 研究历史的一个讽刺之处在于,我们通常非常清楚一件事的结局,而对其起因却全然不知。人们常说,只有了解历史,才能预知未来。但实际上我们得承认,了解历史,并不意味着我们能预知未来。事物的发展总是错综复杂,深不可测。
  • 无论今天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无论当下什么大行其道,到了明天,一切都可能发生改变,变化的起因同样可能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事件的发展就像金钱一样,遵循复利法则。复利的核心特征是,一开始一个微小的事物不知会演变得如何庞大。

    不可预见的才是风险

  • 我们善于预测未来,但不善于预测意外,而预测意外才是关键。
  •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说:“我们从未想过,由于自己的无知,曾经相信的一切可能会被全部推翻。”
  • “黑天鹅之父”纳西姆·塔勒布说:“投资的重点是准备工作,而不是预测工作。

    预期与现实

  • 幸福的第一法则是降低预期。
  • 早在275年前,孟德斯鸠就写道:“如果你希望自己幸福,这很容易;但如果你希望自己比别人更幸福,这就很难了,因为我们总是高估别人的幸福。”
  • 如果回看20世纪50年代并追问:“到底是什么让人们觉得那个年代如此美好?”其中一个原因是,你与周围的人差距不大。在那个时代,人们很容易控制自己的预期,因为在你的社交圈中,没有谁的生活水平会超出你太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说,在社交媒体上,与其说人们在交流,不如说是在为彼此表演。
  • 现实对人们的情绪并没有很大影响,造成影响的是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

    疯狂的天才

  • 一直以来都坚信一个定律:一个人如果在某方面天赋异禀,那么必然会在另一方面异常糟糕。
  • 什么样的人会成为企业领袖?什么样的人会成为国家领导人?答案是那些信念坚定、乐观豁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且对自己的能力深信不疑的人。什么样的人容易走极端、不自量力、盲目自信、无视风险?答案同样是那些信念坚定、乐观豁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且对自己的能力深信不疑的人。均值回归法则在历史上不断得到验证,无论是经济、市场、国家、企业的运行,还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都普遍受这个法则支配。其背后的机制是,同样的个人特质既能让人大获成功,也能让人陷入绝境。

    神奇的概率

  • 大家都明白,聪明人也可能会犯错,傻瓜也有判断正确的时候——这就是运气与风险。但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评判他人成就的时候,很少有人真的会运用概率思维。多数人最关心的是:“对还是错?”“是还是否?”概率会随着微妙的变化而改变,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只在意非黑即白的结果。
  • 问题的关键是,对于未来的预期,人们追求的不是准确性,而是确定性。人们想要摆脱未知带来的痛苦,这很正常。如果有人告诉你,未来有60%的概率会发生经济衰退,这不仅对减轻你的痛苦毫无帮助,还可能雪上加霜。但如果有人说“今年将会发生经济衰退”,这时你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感觉你可以掌控自己的未来。
  • 莫斯特勒说:“只要样本量够大,任何离谱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 我们追求的不是准确性,而是确定性。人们预测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大程度上是想摆脱无法预知未来的痛苦。当意识到提供有用的数据不如安抚情绪更有吸引力时,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人们很少思考概率。当风险带来痛苦的后果时,我们很难分清是运气不好还是鲁莽所致。即使概率显而易见,也会被我们抛至脑后。

    好故事永远能胜出

  • 在理想世界中,信息的重要性不取决于作者的叙述能力。但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容易感到倦怠,缺乏耐心,情绪不稳。他们希望复杂的事物能以简单易懂的故事来表达。如果仔细观察,你不难发现,产品、企业、职场、政坛、知识、教育、文化,无论哪个领域的信息传播,好故事永远能胜出。
  • 马克·吐温曾说,有一天,德皇威廉二世称他读过自己的每一本书,同一天马克·吐温所住酒店的服务生也对他说了同样的话。那一刻,马克·吐温意识到自己是一位成功的作家。他说:“伟大的著作像酒,但我的书却像水。然而,每个人都离不开水。”他的作品深深触动了大众的情感,无论他们身份如何,来自何方,读者都能在他的书中找到共鸣。这很神奇!让不同的人注意力集中在同一个点上,是最强大的生活技能之一。
  • 维萨(VISA)创始人迪伊·霍克说过:“看问题的新方式比做事的新方法能带来更大创新。”如果你认为每本新书都应表达原创观点,每家公司都必须售卖原创产品,你必定会大失所望。《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认为,关键不在于你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而在于你是如何说的和如何呈现的。如果你也能这样看问题,相信你会获得更多机会。

    不可量化

  • 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说过:“逻辑是人类的发明,却被宇宙忽视。”事实确实如此,如果期待世界的运转一直保持理性,你一定会大失所望。试图把受情绪和激素支配的人的行为提炼为数学公式,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太多沮丧和惊诧。
  • 芝加哥大学的一面墙上刻着英国科学家开尔文勋爵的名言:“如果你不会量化分析,那就说明你学识浅薄。”他说得不无道理,但如果有人认为一些因素因无法被量化而无关紧要,这样的观点就非常有害了。事实恰好相反,世界上有一些重要因素,尤其是与人的个性和观念相关的因素,几乎都无法被量化,也无法被预测。
  • 凯恩斯在研究中发现,经济不是机器。它有灵魂,有情绪,有感受。凯恩斯将其称为“动物精神”。关于人的身体,希尔也有同样的发现,他称之为“道德因素”。我们的身体不是机器,不应当期望身体像机器一样运转。身体有感知,有情感,会恐惧,这些都会影响人的能力。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很难被测算。
  • 投资家吉姆·格兰特曾说:如果认为普通股的价值完全由公司的收益、相关利率以及边际税率决定,那就等同于忘记了人类在历史上曾经烧死女巫,曾经因心血来潮而发动战争,也曾轻信电影大师奥逊·威尔斯在广播中宣告火星人已经登陆地球。历史经常重复上演,以后还会继续上演。
  • 2008年9月10日,雷曼兄弟的经营状况良好,公司的一级资本比率(衡量银行承受亏损能力的指标)为11.7%,较上一季度有所增长,而且高于高盛和美国银行。雷曼兄弟比上一年拥有更多的资本,银行业也一如既往地稳健。不料,72小时后,雷曼兄弟破产了。这三天里唯一变化的是投资者对雷曼兄弟的信心。前一天,投资者出于信任准备购买雷曼兄弟的债券。第二天,他们不再信任雷曼兄弟了,雷曼兄弟的资金顷刻化为乌有。信任是其中唯一重要的因素,但也是事先难以被量化、模拟和预测的因素,传统的估值模型无法对它进行估算。
  • 瑞典经济学家裴德荣指出:“经济价值的概念很简单:任何东西只要有需求,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的需求,它都有价值。”价值取决于人是否想要某个东西,而不是取决于其效用或利润。很多经济活动受人们情感的驱动,而情感往往很难被量化。
  • 投资中最常见的风险就是,人们像罗伯特·麦克纳马拉一样,长期痴迷于数据,相信模型,认定不会出现任何错误或意外,认定事情不会深陷疯狂、愚蠢、莫名其妙的境地。结果,他们总是不断地问“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并期待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或者更糟的是,他们永远不愿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一味沉溺于过去不切实际的幻想。世界充满了荒诞离奇、困惑迷茫、人际冲突、自身缺陷,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成为人生赢家。理解这个真实的世界,需要我们接受种种现实。
  • 美国作家罗伯特·格林曾经写道:“追求确定性是人最大的心理疾病。”它让我们错误地认为世界是个电子表格,我们可以通过量化建模预测事情的结果。如果每个人都把世界理解成一套需要遵循的理性规则,我们注定一事无成。

    稳定中蕴藏危机

  • 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曾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执教多年,他对经济发展中繁荣与萧条交替的现象抱有浓厚的兴趣。他认为,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彻底消除经济衰退现象都是无稽之谈。明斯基这一开创性理论被称作“金融不稳定假说”。这个假说没有很多数学计算和公式,而是描述了人类的一个心理过程,大致如下:当经济稳定时,人们会非常乐观;当人们非常乐观时,他们就会负债;当人们处于负债状态时,经济就会变得不稳定。明斯基理论的精髓在于:稳定本身是不稳定的。事实上,繁荣为下一次衰退埋下了种子,正因如此,我们永远无法摆脱经济衰退。
  • 意外有6个共同特征:信息不完整、不确定性、随机性、偶然性、时机不当、动机不足。
  • 轮胎公司开发了新产品,想要检验其性能的极限,过程很简单,只要把轮胎安装到汽车上,不断行驶直到轮胎爆胎。市场迫切地想知道投资者所能承受的极限,所以也会做同样的事情。过去一直如此,将来也永远如此。对此,你能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接受这样的观点:疯狂并不意味着崩溃。疯狂是正常的,超越疯狂也是正常的。每隔几年就会有人说市场已经失灵,因为市场中充斥着投机行为,或者价格已经脱离基本面。但实际上,市场一直如此。人们并没有丧失理智,只是在试探其他投资者能承受的极限。二是像宋飞一样,懂得见好就收。美国投资人查马斯·帕里哈皮蒂亚曾被问及如何获得最高回报,他说:我愿意每年只赚15%的收益,因为如果能保持这样的收益率50年,收益是巨大的。最好的策略是稳中求进。

    最佳规模与速度

  • 霍尔丹写道:“每种动物都有其适合生存的最佳体型,体型的变化必然有相应的形态与之匹配。”我们可以把这一概念称作“最佳规模”,即事物赖以维持正常运作的一种适宜状态。如果扩大规模或加快速度,原有的匹配度就会被打破。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是如此。
  • 纵观投资史,我们不难看出投资之道:长期持有股票一般会收益更高,但急于获利往往会招致损失。存在一个“最佳”投资期限——可能10年左右或更长时间。在此期间,投资股票保持耐心便可获利。投资周期压缩得越短越依赖运气,越容易亏损。回顾历史上的投资失误案例不难发现,其中90%以上是由于投资者试图压缩这个自然的“最佳”投资期限。投资如此,公司运营亦如此。
  • 生活中大多数重要的事情,无论是爱情、事业还是投资,其价值都来自两点:耐心和稀缺性。耐心指做事循序渐进,顺其自然;稀缺性指珍视事物最终实现的独特价值。然而,人在追求远大志向时,最常见的两种策略是什么?更多,更快。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也将永远存在。一如既往。

    当奇迹发生时

  • 逆境更能激发人的潜能。纵观历史长河,你会发现一条永恒不变的真理:最重大的变革、最重要的创新不会发生在和平盛世,而往往发生在大变局之中或大变局之后。这时,人会感到惊慌失措、焦虑不安,如果不尽快采取行动,后果将不堪设想。
  • 军队是创新的引擎,因为军队不时需要解决一些非常重大、非常紧急、非常关键的问题。鉴于任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科研资金和人力都不成问题,各方会精诚合作,以超出常规的效率推动创新,这种方式在和平时期很难被复制。

    突发的灾难与长期的奇迹

  • 世界运行的规律就是这样:诸多因素长时间叠加才能成就好事,信心缺失或致命错误却瞬间导致厄运降临。
  • 增长总是需要与减缓其上升的力量对抗。新理念需要争夺人的注意力,新商业模式需要突破既有模式,摩天大楼需要对抗地心引力。在我们的生活中,阻力无处不在。但是每个人都在努力清除障碍,一些人竭力减缓衰退,但是他们往往无法凝聚足够的力量来遏止衰退。
  • 很多好事都是因为有的事情没有发生,而几乎所有坏事都是因为有的事情发生了。好事包括:没有死亡、没有染上疾病、没有爆发战争,悲剧得以避免,邪恶得到遏制。这样的幸事常常很难想象或具体化,更无从量化。而坏事总是显而易见——不仅看得见,而且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例如,恐怖袭击、战争、车祸、大流行病、股市崩盘、政治斗争等,一旦发生你只能面对。

    小与大

  • 大多数灾难来自一系列微小的风险,它们小到容易被人们忽略,最终却酿成大祸。同理,大多数伟大的成就也来自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它们不断叠加,创造了意想不到的成果。
  • 著名投资人霍华德·马克斯曾谈到一位同行,他的年度业绩从未名列前茅,但在长达14年的数据统计中,他在所有投资者中排名前4%。如果他能将自己平平无奇的业绩继续保持10年,他可能会成为同行中排名前1%的人。虽然任何一年单独来看他都毫不起眼,但他在这一代投资人中将成为佼佼者。如果了解复利背后的数学逻辑,你就会意识到,最重要的问题不是:“我怎样才能获得最高回报率?”你应该问:“在最长的一段时间内,我能维持的最高回报率是多少?”微小的变化日积月累会引发巨大的变化。一如既往。

    乐观与悲观

  • 取得进步需要同时具备乐观主义心态和悲观主义心态。人难以平衡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从理性层面看,悲观主义更具诱惑性,更引人关注。悲观主义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让人对潜在的风险未雨绸缪。但乐观主义同样重要。无论是维持良好的关系,还是进行长期投资,即使情势不一定明朗,但相信事情可以变得更好,而且一定会变得更好,这种乐观的信念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 最佳的理财计划是悲观地储蓄,乐观地投资。既相信明天会更好,又能认识到现实世界充满挫折、失落、意外与动荡。
  • 美国梦之所以广受欢迎,或许就是因为当时的情况实在太糟糕了。你不必亲眼看见实现了美国梦才相信它。而且在1931年,你也无法目睹美国梦的实现。你只需要相信美国梦有可能实现,心中就可以豁然开朗,感觉有了希望。
  • 二者保持平衡才是最佳心态,我称其为理性乐观主义者:他们承认历史发展的进程会不断出现问题、失望与挫折,但他们知道挫折不会阻断历史前进的洪流,因此仍然保持乐观。听起来他们像善变的伪君子,其实他们比其他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 无论在什么领域,从金融投资到职业生涯再到人际关系,关键都是在短期内要经受住困难的考验,只要坚持下去,你就一定能长期获益。悲观地储蓄,乐观地投资。

    完美陷阱

  • 许多人追求高效生活,争分夺秒。然而,有一种观点往往被低估,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那就是浪费时间也有益处。
  • 心理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曾说:“做好研究工作的秘诀是为自己创造一些闲暇时光。如果吝啬那几个小时,你可能反而会荒废好几年。”
  • 金融分析领域也是如此。投资领域有一句话说得好:近似的正确胜过精确的错误。然而,在投资领域,人们的才智都用到哪里了呢?答案是追求精确——追求小数点后的位数,让人们误以为他们没有放过任何机会,而更多时候,他们没有给自己的分析留下任何容错空间。

    天下无易事

  • 值得追求的事总是伴随着痛苦。诀窍在于不要在意痛苦。
  • 查理·芒格说过:“要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最可靠的方法就是让自己的努力配得上它。大道至简,这是一个黄金法则。你交付给别人的产品,应该是你站在对方角度也想购买的东西。”
  • 《哈佛商业评论》杂志曾指出,杰瑞·宋飞后来终止《宋飞正传》的制作是因为编剧的创作枯竭了。采访还问及,如果宋飞和节目联合制作人拉里·戴维使用麦肯锡这样的咨询公司来提升创作效率,他们是否可以避免创作枯竭,让节目继续做下去。宋飞问,麦肯锡擅长创作喜剧吗?杂志社回答,不擅长。“那我就不需要他们啊。”宋飞说,“如果你的效率很高,你的方式肯定有问题。正确的方式永远充满困难。这个节目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从每一个小细节进行了严格把控——每个词,每行对白,每次拍摄,每次剪辑,每次选角。”
  • 如果你的效率很高,你的方式肯定有问题。这话听起来似乎有违直觉,但我认为,它完美地诠释了走捷径的危险。
  • 生活中容易忽略的一件事是,一定程度的低效不仅是无法避免的,而且是合理的。如果你认识到低效(也就是普莱斯菲尔德所说的“世间的荒谬”)无处不在,那么真正的问题并不是“如何避免低效”,而是“在混乱而不完美的世界里,我能承受多少低效并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如果你的容忍度是零,换言之,你对不同观点、个人动机和情绪、效率低下以及沟通不畅等问题异常敏感,那么在任何需要他人参与的事情上,你都很难取得成功。就像普莱斯菲尔德所说,你将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但是,如果你的容忍度是另一个极端,也就是完全接受各种烦扰,这也行不通。那样,你会被世界吞噬。
  •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现象,当你想杜绝一件坏事时,情况反而变得更糟糕。我想大部分成功人士都认同,对一些不好的事情给予一定的包容比零容忍要好一些,比如商店里的盗窃问题。如果你为了杜绝偷窃对每位顾客进行搜身检查,那就不会有人愿意再去购物了。所以,商店一味坚持零失窃未必是最佳状态。要想改善,你就必须付出一定代价。
  • 各行各业千差万别,但是一条普遍适用的规律就是,你得根据现实的要求,接受一些烦扰。职场经常有各种烦扰,比如,形势不稳定、事情不顺心、办公室政治、同事难以相处、官僚作风等。这些都不好,但如果想做成一件事,你就要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它们。有些管理人员对烦扰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认为这样才显得他们长于管理。他们说,我追求卓越。但这不现实。这样的人通常事业不会蓬勃发展。忍耐是在积蓄力量。从容面对各种荒诞不经,不是一种人格缺陷,而是一种包容烦扰的最佳境界。

    永不停息

  • 问题在于,为什么进化没有让所有物种都变得庞大?美国圣菲研究所的阿龙·克劳塞特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道格拉斯·欧文两位科学家在一篇论文中对此做出了解释,并精辟地总结道:“进化创造更大物种的趋势,与更大物种更易灭绝的趋势相互抵消。”生物学中的体型就像投资中的杠杆:杠杆放大收益,但也会放大损失。杠杆在一段时间内会正常运转,到了某个利益可观但损失能致命的节点,会发生重大反转。
  • 一只蚂蚁从自身高度1.5万倍的地方坠落完好无损,一只老鼠从自身高度50倍的地方坠落会骨折,一个人从自身高度10倍的地方坠落必然丧命,一头大象从自身高度两倍的地方坠落会像水球落地一样爆裂。大型动物平均占地面积更大,因而在土地稀缺时就容易发生残酷的竞争。相较于小型动物,大型动物每单位体重所需食物更多,一旦发生饥荒就很容易灭绝。而且,大型动物不易藏匿,行动笨拙,繁殖缓慢。处在食物链顶端意味着通常无须适应环境,但是当适应在所难免时,就会受到不利影响。称霸自然界的生物往往体型巨大,但长久繁衍生息的生物往往体型较小。
  • 诡异之处就是,进化鼓励物种变得庞大,但大到一定程度又会对其施以惩罚。各个领域的种种迹象都表明:竞争优势无法长期持续。
  • 没有人永远安全。没有人可以停歇。利·范·瓦伦称其为进化论中的“红皇后假说”。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爱丽丝不停地奔跑才能停留在原地并遇到红皇后:不管跑得多快,周围的景物好像都始终保持原位。“难道所有东西都跟着我们在移动吗?”可怜的爱丽丝百思不得其解。红皇后似乎猜到了她的心思,对她放声喊道:“加快速度!别说话!别停下!”只有不停止奔跑才能保住原来的位置,这就是进化的真相。当今生活中的大多数事情不都是如此吗?商业、产品、事业、国家、人际关系、统统如此。
  • 进化是无情的。它不是通过向你展示什么是有效的,而是通过摧毁什么是无效的来教导你。

    未来的奇迹

  • 人们很容易低估两件小事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巨大能量。以自然界规律为例:从北方吹来一股冷空气不是什么大事,从南方吹来一股暖空气也许很舒适,但如果两者在密苏里州上空相遇,就会产生龙卷风。这就是“涌现效应”,它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新技术也是一样,一件平淡无奇的事加上另一件平淡无奇的事,可能会引发一件改变世界的事情。

    表面光鲜,背后辛酸

  • 当你拿自己的职业、生意或生活与他人做比较时,请牢记这一点。有了一定阅历后我才领悟到:一切皆营销。是的,一切皆营销。有个常见的职场金句说:无论什么岗位,最终都指向营销。这个道理其实适用于很多事情。
  • 如果一个人的能力被高估,那么他在并不擅长的领域发表的观点也可能被高估,比如对冲基金经理的政治观点,或者政治人物的投资建议。只有充分了解一个人,你才会明白,如果你很优秀,最好的情况就是在某些事情上成为专家而不是样样精通。一个人的特殊才能应该受到赞扬,但不等于我们对他所有的想法都不能质疑。橘子好吃,但是不必连皮一起吃。

    动机的力量

  • 动机疯狂,行为也会疯狂。在动机的驱动下,几乎任何事情都可以变得合情合理。
  • 《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贾森·茨威格曾说,成为一名专业作家有三种方法:(1)对那些希望听谎话的人撒谎,你会发财。(2)对那些渴望真相的人说实话,你能谋生。(3)对那些希望听谎话的人说实话,你会破产。
  • 无论你掌握了多少信息和背景知识,最能让你信服的永远是你迫切希望成真或者需要成真的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曾写道:“发现别人的错误比发现自己的错误更容易。”动机的力量之所以强大,不仅在于动机影响了他人的决策,还在于我们对动机如何影响我们自己的决策视而不见。
  • 因为动机很强大,本来善良的老实人最终会支持或者加入恶行。除了经济动机,还有文化和群体动机。人有时支持某些事情,是因为他们不想辜负自己所属群体的期望,或者不想被所属群体抛弃。很多人可以抵制经济动机的影响,但是文化和群体动机具有更强的诱惑力。最强大的动机是,人希望只听到自己想听的,只看到自己想看的。
  • 当有动机驱动时,你很难做到完全客观。1923年,亨利·卢斯想创办一份名为《事实》的杂志,仅报道客观真实的事情。但他很快意识到,这比想象中要难得多。于是,他将其杂志命名为《时代周刊》,旨在通过简洁的报道为读者节省时间,这是作为出版商所能提供的最大价值。卢斯曾说:“你告诉我谁是自以为客观的人,我会揭露他是如何自欺欺人的。”
  • 一位医生曾告诉我,医学院有一项最重要的内容没有教给学生——医学和当医生是两回事。医学是一门生物科学,而成为医生需要一系列社交技能,包括管理预期、了解保险体系、有效沟通等等。

    躬行出真知

  • 美国前总统哈里·杜鲁门曾说:人总是无法从上一代人身上吸取经验,直到碰得头破血流。我一直感到很困惑,为什么人们总是无法从前人的经历中获益,总是要被现实敲打才能有所领悟。

    长期主义

  • 长期由诸多必须经历的短期组成。把做成一件事的时间跨度定为10年,并不意味你能免于10年间发生的各种麻烦事。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经济衰退、股市暴跌、市场崩盘、意外事件等等。因此,不要以为践行长期主义就不需要处理短期麻烦,而要自问:“我怎样才能忍受无休止的麻烦事?”
  • 真正践行长期主义需要辨别,到底是耐心坚守还是固执己见。这并非易事,唯一的办法就是洞察你所在行业中少数几个永恒不变的规律,然后认识到其他事情都需要不断更新和调整。少数(实际上是极少数)不变的事物才适合作为长期主义的思考对象。除此之外,其他都有时效性。
  • 本杰明·格雷厄姆说过:“安全边际的目的在于让预测变得不再必要。”越灵活,就越不需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还有,不要忘记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话:“从长远来看,我们都会死亡。”
  • 信息有两种:一种是永久性的,另一种是有时效性的。永久性信息是:“人们在遭遇没有预料的风险时会如何应对?”有时效性的信息是:“微软公司2005年第二季度的利润是多少?”。有时效性的信息引起了更多关注,原因有两个。其一,有时效性的信息大量存在,吸引了人们短时间内的关注。其二,人类追逐有时效性的信息,企图在其失效前洞察一些真知灼见。永久性信息很难被察觉,因为这种信息往往蕴藏在书本之中,而不是展现在爆炸性头条新闻里。永久性信息能够带来巨大的益处。它不只是永不过期,还可以不断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让你已经学到的知识产生复利。有时效性的信息能够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而永久性信息能够让你知道某事为什么发生、为什么会继续发生。这里的“为什么”又能够转化,与你掌握的其他内容相互作用,由此产生复利效应。

    舍繁求简

  • 挑战难题没有附加分。我们来谈谈人类行为中的一个奇怪现象:钟爱复杂性和挑战性,轻视简单有效,而偏爱复杂低效。
  • 理解复杂问题的方法是认识到,有多少复杂的细节其实是某个简单事物的变形。约翰·里德在其《走向成功》(Succeeding )一书中写道:当你刚开始研究一个领域时,你感觉有无数的东西需要记忆。其实并非如此。你要做的是识别能够统领这个领域的核心法则——通常是3~12条。当初你认为必须记住的数百万件事,只是核心原则的不同组合。
  • 在理财方面量入为出,把结余存起来,并保持耐心,这大概总结了90%你对理财所需的认知。但是大学里教什么呢?教如何为衍生品定价并计算净现值。再比如,保持健康最重要的是保证8小时充足睡眠,多运动,吃天然食品,饮食适量。但是受大众追捧的是什么呢?五花八门的营养品、养生妙招和药物。
  • 追求复杂性让人心里踏实并拥有掌控感,而简单容易被误认为茫然无知。在很多领域,少数几个变量基本上决定了结果。但仅仅关注这几个变量,你会觉得有些听天由命。然而,当你掌控了很多变量,比如拥有数百个电子表格或借助大数据分析时,主观上你会感觉自己增加了很多信息,认为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伤口虽愈,疤痕永在

  • 人类行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每个人经历不同,思想也不同,目标、观点、愿望和价值观各异。所以,大多数辩论并不是人们意见有分歧,而是他们基于不同的经历在发表各自的看法。
  • 美国最高法院前大法官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曾说:“人的心智一旦因为新的体验得到拓展,就永远回不到过去的思维模式了。”正因如此,经历过大萧条的那代人在金钱观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余生里,他们更加重视储蓄,借贷更加谨慎,对风险保持警惕。这一现象甚至在大萧条结束前就非常普遍了。

    值得思考的问题

  • 年前,我决心少看点儿预测书,多读些历史书。这是我人生中最明智的决定。有意思的是,历史读得越多,我对未来就越坦然。当开始聚焦于永恒不变的常识时,你就不会再痴迷于预测未知,而是花更多时间去研究那些恒久不变的人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