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人间耳语和骚动
这里只有你我和星空

0%

【摘星集】172《稳健投资:年化10%收益率的基金组合》

投资比拼的是谁胆子小,谁更稳健,老老实实站在自己的能力圈里面,别胡乱往外迈。学明白一个品类,再把它加到你的能力圈里面,后面再考虑投资它。彻底学明白之前,不要碰它。

  • 长期资金是指3~5年不会用的钱,最好是5年以上不会用的钱。这部分钱,是钱生钱的主力部队,是用来做复利增值的钱。只有长期投资才可能获得年化10%左右,甚至年化10%以上的收益率。想要获得这么高的收益,就得配置股票类资产了。
  • 对于长债基金,优秀产品的波动范围在5%以内;短债基金,优秀产品的波动范围在0.5%以内;货币基金、银行现金理财、结构性存款,正常情况下都不会亏损本金;国债逆回购、大额存单,则完全不会亏损本金。
  • 对波动的接受程度,有时候靠想是想不出来的,有时候想出来了也不准。可能需要在实践中慢慢体验,也就是真金白银下场试了才知道。对投资基础知识的掌握越好,对所买的基金的脾气秉性越了解,对波动的承受能力也会越强。
  • 巴菲特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要想在一生中获得投资的成功,并不需要顶级的智商、超凡的商业头脑或者秘密信息,而是需要一个稳妥的知识体系作为决策基础,并且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情绪不会对自己的投资体系造成侵蚀。​”
  • 股市是有很大波动的,任何标的(包括茅台、腾讯这种基本面很好的公司)​,都有可能在未来3个月内跌30%以上,甚至腰斩(跌50%)​。这种波动性是股市与生俱来的,从股市出现那一天开始就有。也就是说,只要进入股市,就一定会遇到波动。
  • 亏损带来恐惧的有效范围是15%,也就是说,在亏15%以内的时候,那种恐惧感最为强烈。所以如果股价跌破你成本价的15%,我们就很有可能在这时候把股票或者基金卖掉;但是如果突破了这个临界点,股票或者基金跌破成本价30%,甚至50%,反倒是没什么感觉了。
  • 机构投资者有个巨大的劣势,那就是——钱不是他们自己的。钱不是自己的,就会出现以下两个问题。(1)它们必须注重短期业绩,以求更多的人看了排行榜之后,买它们的基金。
    (2)它们在市场底部很难持续买,因为市场跌到底部的时候,多数基金持有人会赎回。
  • 我想到的散户打败机构投资者的方法——放弃短期,注重长期。其他人有更强的投研能力、有更灵通的消息、有更佳的天赋,都不要紧。我只要一直关注长期价值,就这一招就够用了。
  • 股市对于贪小便宜的人,一般都还比较宽容。但对贪得无厌的人,股市从来都是无比凶狠。“卖后悔了”,就是“贪”的具体表现。
  • 资产配置的核心,是对各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做评估。每一年现金的实际购买力都会降低3%~5%。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价涨了。因此,现金是一种预期收益率为负3%至负5%的资产。从你拿到现金的那一刻,它就开始贬值。其他资产的收益率:债券,长期看是一种收益率为5%左右的资产;房产,长期看是一种收益率为6%~8%左右的资产;股票,长期看是一种收益率为10%左右的资产。
  • 由于货币基金的底层资产主要是配置现金、短期的银行存款和债券,它的预期收益率自然高不到哪去。货币基金几乎是可以随时买卖的,用来配置短期资金非常合适。通常来讲,买货币基金是不会亏损的,也没什么波动。在极特殊的情况下,货币基金也有可能出现亏损。比如,货币基金不是可以配置短期债券吗?如果某只货币基金比较激进,配置短期债券比例很高,并且它运气极差,债券踩雷了,那就有可能导致货币基金亏钱。
  • 如果一个“固收+”理财产品配置存款、债券的比例比较高(如75%),且配置股票的比例较低(如25%)。那它的波动情况就会比纯固收理财高,但也不会高太多。
  • 银行理财一般都有个业绩比较标准。比如,某银行的纯固收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是一年4.3%。如果一年后业绩超过了4.3%,对于超出部分该银行要收走20%。我还见过一款银行理财产品,超出业绩比较基准的收益,100%由银行收走。对于这样的产品设计,我个人表示很难接受。银行理财放宽了底层资产的限制范围,增加了产品的整体风险,貌似提升了一点收益率,却要把超额收益中的一部分甚至全部分给银行。
  • 短债基金是短期投资品种,主要作用是短期资金的打理,持有时间要三个月以上才行。三个月内就要用的钱是不能配置短债基金的。短债基金的具体买法也比较简单,在前面列举的三只基金里,选两只出来,各买一半就行了。由于短债基金波动极小,无论是定投买入还是分批买入,都是可以的。年化收益率目标放到3%左右比较合理,预计最大波动在0.5%左右即可。
  • 配置股票类资产,是把股票和股票类基金,当成像房子一样的资产来长期持有。买入之前要进行详细的研究,彻底搞懂了才买。一旦买入,要持有很多年,不理会中间的涨跌。
  •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投资的失败往往都出在存量资金上。对于存量资金最靠谱的投资方法就是把存量资金“增量化”。换句话说,我们拿存款买基金的时候,别一次性全都买了,最好分批投。分10期、20期都行,每个月投一期,把这笔钱投出去的周期延续到未来一两年,就不至于全都套在山顶或者在底部没钱干瞪眼了。
  • 主动基金没办法像指数基金一样做估值判断,因此只能通过业绩参考指数的估值来间接判断。比如,如果你想买一只全行业主动基金,就可以参考沪深300指数的估值。如果想买一只消费行业主动基金,就可以参考中证消费指数的估值。
  • 上证指数的起始时间是1990年12月19日,起始点位是100点。到2022年4月1日是3282.72点,历经31.25年,年化收益率为11.8%。实事求是地讲,11.8%是个挺好的成绩,但是我们细看一下就会发现,这个成绩主要是在2005年之前获得的。2005年之前,上证指数的年化收益率将近20%。而2005年之后,它的年化收益率降到只有5.7%,同期沪深300指数有8.8%的收益率。
  • 想知道整个A股的涨幅,要去看沪深300和中证500指数,不要再盯着上证指数看了。上证指数是个单市场综合指数,不适合做这项工作的。
  • 创业板指是从创业板里面挑市值最大的前100只股票出来当成分股,而创业板综是把创业板里面所有股票都拿出来当成分股。前者容量有限,后者全部纳入。长期看,创业板指未来会更加优质一些。因此,平时新闻里提到的“创业板涨到××点”,指的也是创业板指。
  • 中证指数公司把A股分为10个一级行业。分别是:能源、原材料、工业、可选消费、主要消费、医药卫生、金融地产、信息技术、电信业务、公共事业。中证一级行业指数,都是从2004年底开始记录点位的,从1000点开始。17年过去了,涨得最猛的是中证主要消费指数,涨到了21302点,年化收益率为19.4%。其次是医药卫生指数,突破了11000点,年化收益率为15.13%。第三名是金融地产指数,涨到5607点,年化收益率为10.51%
  • 目前市场认为,医药行业更适合用主动基金来跟踪。医药行业里面的大公司有哪些是明确的,大公司的核心产品是哪些也是明确的。理论上,主动基金经理可以预判大公司的核心产品什么时候被纳入医保、统一砍价。选择在砍价之后再买入,可在一定程度上躲开业绩下降。
  • “中概股”这个词就慢慢演化了几十年,现在主要的用法是指:中国境内企业跑到A股之外的股市上市的股票。
  • 银行指数是不是真的这么不争气呢?我们一起看看数据。中证银行指数从2004年12月31日的1000点,到2022年4月1日的6521.02点,历经17.25年,年化收益率为11.48%。这是价格指数,没考虑分红。要是算上分红,年化收益率会在14.5%左右。如此之高的收益率,放到哪看都是个优等生。银行业是百业之母,只要中国经济能维持增长,银行业就能维持增长,所以它的增长确定性是很强的。同时,由于银行业还承担着为实体经济兜底的职责,一旦经济出现较大波动,银行势必会出现坏账,影响利润增速。我们在预估银行业的利润增速时,既不能过于悲观,又不宜过于乐观。
  • 指数(宽基指数和行业指数),都是“市值策略指数”。市值策略指数是按市值大小来选成分股的,也是按照市值大小来进行加权的。市值越大的公司在指数里面占比越高,公司市值太小了就会被清理出指数。历史经验表明,这种策略很是有效。它背后的大逻辑是:市场经济里,大公司比小公司生存能力更强。
  • 如果我们想实现稳定的复利增长,首先要考虑的不是买什么能在牛市里多赚点。而是我们买的标的,在熊市是不是能少亏一些。这是一种很有用的逆向思维方式。
  • 如果一项投资占你的总资产比例极低,那这项投资的收益率高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很小的。
  • 填权的意思是:当股票分红的时候,虽然股价会下跌,但是由于市场看好这只股票,还会把因为分红导致的那部分下跌的股价给涨回去。这个过程就叫填权。大家可能会问:“填权一定会发生吗?” 答案估计你也能猜到了,填权不一定会发生。如果分红很少,可能第二天这只股票的股价稍微往上波动一下,就实现了所谓的填权现象。
  • 好的商业模式就是:客户的需求年年有,需求变化比较慢,客户还不太好找。我们费点劲找到这些客户,提供物美价廉质量好的产品就行了,他每年都会找我们买的。用不着天天去研发新产品、投新生产线,也用不着天天去找新客户。
  • 我给大家三点投资建议。(1)投资是为生活服务的,不会影响你心情的投资才是好投资。(2)目标不要设太高,10%左右的收益率是A股能给的,知足常乐。(3)投资要先学会不亏,再学赚钱。不亏的要义就四个字:不懂不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