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交易中痛苦的根源
- 可以说,大亏是所有交易者的成人礼,没有经历过的,就难以对交易有深入灵魂的领悟,也很难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法。因为,没有足够的阅历和领悟,要想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大亏”这一关,几乎是每个交易者都要走的路。
- 当交易者顺利通过交“学费”的阶段,形成了稳定一致的投资体系后,依然有可能亏损,但这时亏损的原因和意义,和没有通过时截然不同。没有通过时的亏损是随机的,没有原因和规律可以总结(因为交易者不知道该怎么做),但在这个阶段,亏损是明明白白的。有了这个体系,交易者知道问题在哪里并坦然接受产生的成本(如止损)。同时,在这个阶段,交易者还会因为违反“知行合一”的纪律,市场用“亏损”的结果给予反馈和纠错(交易者已知道怎么做,但有时做不到)。
- 你制定规则的目的,是为了预防自己的贪婪和恐惧心理再次出现,而市场的诱惑又促使你修改规则,陷入无休止的恶性循环。要想让交易的痛苦完全消失,从外部几乎无法找到完美的答案。从外部得到的无非是方法的问题,而能不能做到,是内部(内心)的问题。在交易的世界里,充满了矛盾和对立,这些矛盾和对立唯有从交易者的内心才能解决,即改变自己看待市场的方式。
- 买了怕跌,卖了怕涨,这种矛盾在股市中几乎每天都有。是市场产生了矛盾吗?非也!是交易者看待问题的方式,导致了矛盾的产生。如果你缺乏概率思维,而是选择性地思考,或只看到成功与失败,并以此为依据,思维就会陷入死胡同里出不来。
- 一个人要想在交易中取得成功,一个很重要的素质是“诚实”。诚实地面对市场、面对自己,在出错时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勇于承担责任。
- 所谓情绪化交易,就是自己的情绪完全被市场牵着鼻子走,看到利好或利空消息,就产生应激反应。看到哪个板块(或个股)涨起来,就担心错过去追涨;反之亦然,看到持仓中的某板块(或个股)下跌,无法控制内心的恐惧,不分析情况就割肉卖出,追涨杀跌也由此而来。
- 没有交易标准(信号),其实和情绪化交易是一对孪生兄弟。正因为你没有操作标准,所以才情绪化交易;也正因为没有交易计划,所以一切行为都是临时起意的。
- 交易标准包括选股、择时(买卖时机)、仓位管理、风险管理等几部分(见图1-3),目的是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建立一套符合自己认知和性格的、可复制的模式,然后机械化地执行。
- 从本质上来讲,没有足够的耐心等到正确的交易时机,依然是贪婪和恐惧心理在作祟。之所以早行动,是害怕机会溜走(贪婪);而晚行动,则表明内心犹豫,可能就是心存恐惧,不敢出手。
- 利弗莫尔曾说:“耐心比任何其他因素更为重要。不管是在什么时候,我都有耐心等待市场到达我称为‘关键点’的那个位置,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我才开始进场交易,在我的操作中,只要我是这样做的,总能赚到钱。”
- 但在交易中面对亏损时总是放任,把希望寄托在市场的走势,而不是自己对风险的主动管控上,且不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的行为,长时间后必定会遭遇大亏。因为你不可能每次都有好运气,毕竟有很多股票价格陷入了漫长的下跌,好多年都无法回本。
- 市场会用一个价格证明你错了,这个价格就是你的“止损点”,当你错了的时候,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及时认错,退出交易,而不是和市场讲道理。
- 交易者往往沉浸在账面损失等待回本的情绪中不愿意出来,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可能就好多了。因为即使止损错误导致了小亏,后面还有机会重新买回来,如这里的通富微电,也可以选择其他机会。但如果不止损,遇到一次美年健康这样的走势,不但本金被完全套牢,心情也会陷入谷底。
- 欧奈尔曾经讲过,一只股票,如果它价格不涨,就是不好的。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它好,为何会“跌跌不休”呢?它或许有你看不到的问题,或许有不为人知的瑕疵,这都反映在走势上了,只不过当时的你不知道而已。内心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很容易导致交易走入死胡同。
- 在市场里,优秀的赚钱能力只是其一,赚到钱之后,能守住钱,才是核心。其实,你只要能管控住风险,每年只需要把握住少数的几次机会,就可以超越市场上90%的人。然而,大部分交易者是没有风险管理意识的,不管市场状态如何,时刻满仓交易。当风险来临时,不知道应对;当出错时,不知道止损截断交易,这导致了亏损时大亏,而赚钱时反而畏首畏尾。
- 盈利的底层逻辑,就是“止损持盈”,亏损时亏损的额度一定要低,只要赚到的钱能覆盖亏损的钱,长期来看就是成功的。从这个角度理解,交易与其说是抓机会的游戏,不如说是风险管理的游戏。因为,当你没有了大额度的亏损,依靠复利原理,其实赚钱并不难,很小的复利长期积累都能变成一大笔盈利。然而,大部分人只看“机会”,不看“风险”,所以,“七亏二平一赚”的收益统计结果,也就不难理解了。
- 所谓正确的交易,就是完全按照体系做的交易,即知行合一的交易。因为我们的交易体系是建立在概率优势上的,有概率优势并不代表100%会成功。如交易者买的一只个股走势不及预期,按照体系止损,这一笔交易虽然亏钱了,但却是正确的交易,因为止损是按照体系做的,是为了防止出现更大的风险。所谓错误的交易,就是不按照体系做的交易,不能知行合一的交易。
- 市场上每天有无数次的机会,也有无数种赚钱方法,但是你只能赚取符合自己认知的钱。构建体系的目的,是定义和识别特定的机会,这个机会一定要是你能理解的,这是“知”的层面。但是,你的“知”是有限度的,即你个人只知道这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投资体系的本质就是认知体系。详细一点说,这里的“知”,是指通过交易体系定义的各种市场信号,这些信号是我们的操作依据,包括买入、卖出、止盈、止损和仓位管理等。
- 交易者不要陷入某一个“错误”中无法自拔,当你的认知水平达不到时,市场会用“错误”提醒你——你的知行不一了,或需要提高认知了。如果总这样想,你就不会被“错误”压得喘不过气,反而能利用好它。
第2章 交易中的思维偏见和误区
2.1 达克效应
- Kruger和Dunning还通过对人们阅读、驾驶、下棋或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发现:(1)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准;(2)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准;(3)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4)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够经过恰当训练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准,他们最终会认知到且能承认他们之前的无能程度。这就是著名的“达克效应(D-K effect)”,也叫作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这是一种认知偏差。从上面的试验可以看出,能力不足或认知水平很低的人,往往不能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无法对事物做出客观的评价,反而有更强的自信,经常高估自己的能力。
- 在市场中,到了这个阶段,就是赚自己认知的钱,因为你已经有了自己的体系,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学会用概率思考问题,会在适宜的市场环境中发挥体系的优势。同时,也知道了体系的局限性、体系的成本等,会在没有概率优势时控制仓位。进入这个阶段,基本就能稳定盈利了。
- 面对同一只股票,为何有人赚钱有人亏钱?这只股票本身并不产生钱,而是你自己入场和出场的决定,让你盈利或亏损的,这就是认知。
2.2 思维定式
- 思维定式并非一个单纯的褒义或贬义词,在外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思维定式形成的经验,有助于快速解决问题,但在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思维定式会妨碍解决问题。
- 思维定式也是一种思维惰性,这种惰性很容易让我们沿着老路走“捷径”,我们通常喜欢买熟悉板块的个股,排斥新的事物,就是思维惰性的表现。在很多人的思想中,认为过去成功了,未来这样做也会成功,这种思维惰性,不仅阻碍了发现新机会的能力,还阻碍了我们发现最新变化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讲,思维定式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思维停留在过去的某种成功经验中,没有客观反映最新的变化。这里面最致命的是,它们都是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发生的。
- 佛语“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即真正的世外高人们,方法是没有固定的,没有固定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法则。这不就是要避免思维定式吗?在交易里,交易者既要坚持方法的一致性,避免方法的左右摇摆,又要防止掉入思维定式的经验主义陷阱,这才是交易里最难的。既矛盾,又统一,仅仅是这种辩证思维,就把那些想在市场中找一种一劳永逸简单方法的人,挡在了大门之外。
2.3 线性思维
- 在交易和投资中经常使用线性思维,是致命的,如:(1)看到一条利空消息,就立即认为某股价格会大跌;(2)看到一只个股发布预告,其业绩超预期,就立即认为股价会大涨;(3)被低估的股票,其价格一定会上涨;(4)某只股票价格上涨了,一定有风险;(5)加息,股市一定跌;降息,股市一定涨;(6)美股跌,A股也要跌;美股涨,A股也要涨。
2.4 证实性偏见
- 所谓证实性偏见,是指当一个人确立了某一个信念或观念时,先入为主,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寻找支持这个信念证据的倾向。也就是说,他会很容易接受支持这个信念的信息,而忽略否定这个信念的信息,甚至还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认知资源贬低与他们看法相左的观点。
- 范 K.撒普博士曾讲过一个理论:“你交易的仅仅是你对市场的观点,而不是股票。”无论你是进行价值投资、趋势投资,还是其他任何一种交易模式,你参与交易的都不是股票,而是你的观点。比如在股票被低估后买入,你认为被低估的股票一定会价值回归,这就是你的观点,但市场不一定这样认为,因为很多个股被低估,有我们不知道的因素和“黑箱”存在。
2.5 后视偏差
- 那么,怎么才能克服“后视偏差”对交易的影响呢?(1)活在当下,只有当下发生的才是有意义的。不要为过去(历史)发生的事情后悔,更不要为尚未发生的事情担忧,只有当下的事实,才是决策的依据。(2)形成自己的投资体系,完全按体系操作,买点来了就买入,卖点(包括止损和止盈)来了就卖出。这样,所有的盈亏,都是执行体系的结果。并且,只要完全按体系操作,即使账户亏损也是对的(体系内的成本),如果不按体系操作,即使账户盈利也是错误的。不要有踏空和卖飞的想法,踏空和卖飞就是典型的后视偏差,只要按体系操作,就不存在踏空和卖飞。(3)不要为下跌或上涨找逻辑、找借口。市场永远是对的,存在即合理。(4)养成记录的好习惯。记录下自己决策时的想法,比如买入时的逻辑是什么,这样,事后回溯分析交易时,就知道当时是怎么想的,而不是只通过结果拟合相匹配的想法。
2.6 锚定效应和自我实现
- 为便于大家理解锚定效应是如何影响交易行为的,下面简单说明。当股价运行到前低位置(区间底部),本身想卖出的交易者,会锚定前低价格作为参考(因为前低这个价格一眼就能看到),也就是基点。这个时候只要股价稍微一停顿,卖出的交易者认为股价在前低位置获得了支撑,倾向于再观察一下,卖出的意愿会降低。场外准备入场的交易者也是如此,看见股价出现停顿现象,认为前低起到了支撑作用,倾向于在这里买入。于是,原本计划卖出的人卖出意愿降低,买入的人进场,股价就真的获得了支撑,出现了调头向上的结果。当很多人都这样想时,市场就真的出现了这样的结果,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作“自我实现”。
- 这就是支撑位和压力位的形成原理,支撑位和压力位会在前低和前高附近形成。近期的高价或低价之所以形成压力位或支撑位,正是因为锚定效应,因为很多人锚定了这个价格(锚定价)进行操作。参考的人越多,相信的人越多,就真的成为了事实——市场自我实现。
- 所谓量价行为分析,其本质上分析的是市场参与者的群体心理,而不是技术本身。很多价值投资者看不上技术分析,其实是没有理解背后的逻辑形成原理。
- 很多好的交易机会,都产生在这些锚定价附近,如一些关键点、买卖点,都在此处形成。关键点其实是心理点位,我只在关键点附近交易,就是这个原因。
2.7 瓦伦达效应
- 心理学家把这种为了达到一种目的总是患得患失的心态,命名为“瓦伦达心态”。这种受过度关注目标导致行为失常的效应,称作“瓦伦达效应”,在心理学上又称为“目标颤抖”。目标颤抖的大意是说,当你特别想得到某种东西或特别想做好某件事时,即特别在意结果时,往往会因为太专注目标和结果,反而得不到、做不好。也就是说,当你特别专注目标和结果时,往往无法聚焦过程,你越想实现目标,却距离目标越远。
- “瓦伦达效应”和交易有什么关系?这里展开讲一下。很多人在交易中有一个陋习,就是经常打开账户看是否盈利。尤其是刚入市的新手,恨不得每分钟都盯着账户数字的变化,这就是太在意结果(目标)的表现。这种行为就像瓦伦达一样,会导致你无法聚焦在交易上,并转移你的注意力。当账户波动大时,会让你被情绪左右,从而做出错误的决定,比如在低位割肉或拼命死扛等。
- 除了这种情况,由于太在意账户上数字的波动,即便盈利了,也很可能拿不住,担心盈利变少的想法会导致过早的离场。正确的做法是,买入后忘记成本,不看账户,把精力聚焦在交易本身,聚焦在你的止损点和止盈点上,即关注止盈、止损信号,而不是盈亏的数字。只要你设置止损点并坚决执行,那么亏损是恒定的,也是可以提前预知的。更重要的是,不关注账户的波动,对于坚决执行买卖点信号(包括止损),会有很大的帮助,这样执行起来会更加顺畅,心里也不会有抵触情绪。
- 始终切记,交易的目标不是盈利,而是执行计划和规则,当你专注于执行交易计划和规则时,自然就盈利了。
2.8 有限注意力效应
- 在交易中,“有限注意力”效应会促使交易者关注涨幅最大的、成交量最多的股票,或者一些突发的重大概念等,即聚焦在少数表现优秀的领涨个股和板块上。换句话说,因为“有限注意力”,你看到的都是具有清晰识别特征的股票,比如当前表现最好的,然后大脑不知不觉地和自己的交易对比,如果你没有买对,就会产生心理落差。岂不知,这些表现好的,也和你手头的个股一样,是上下起伏的,并非一直表现好,只是在当前表现好时,被你注意到了而已。如果交易者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在“有限注意力”效应影响下,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到处乱飞,闻到一点味道就要冲上去,这会导致交易者不断更换手里的个股(哪怕并没有触发你的设定条件),去追逐注意到的所谓机会,这就是追涨杀跌的根源,也是很多人即便在牛市中也很难赚到钱的原因。不是市场上没机会,而是机会太多,导致交易者像一头掰玉米的狗熊。
- 交易者要有一套自己的体系,它的作用就是从无序的市场中筛选出自己理解的、符合认知的机会,并且只做体系内的机会,放弃不属于自己的机会。那些不属于你体系的机会,因为涨得好,会吸引你的有限注意力,但本质上它们都是噪声,会扰乱你的节奏。有了体系,你看到的市场就是有规律可循的。
- 交易本身是极其简单的,即“等待买入信号→进场→等待卖出信号→出场”,再“等待买入信号→进场→等待卖出信号→出场”,然后重复这个过程。
- 很多进场多年的交易者,仍无法获取稳定的收益,就是因为主观意识太复杂,经常在没有“信号”时自以为是地创造“信号”,或有了“信号”猜忌多疑,让交易变得复杂。很多交易者试图控制市场,让市场走势跟自己的主观意愿相符合,或是与自己的分析相符合,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市场。然而,越想控制市场,越会陷入混乱的泥潭,造成主观交易、情绪化交易、逆势交易甚至重仓交易。最后,不要说稳定地获利,想保住本金都很困难,亏损会不断消耗你的资金,以及让你陷入不理性的状态。
- 交易本身并不需要交易者费尽脑汁地分析或预测,就像一位交易大师所讲:“交易就像是在机场等行李箱,是你的箱子顺手提起来就行了,不需要做大量的分析和讨论,别人的箱子也不是你要关心的,别人箱子里的东西更不要你去做推理和判断。唯一需要的,只是有一点耐心就行了,等待有自己标记的箱子到来,然后提起来,打开。里面可能装着5000美元,也可能装着10000美元,是多少就拿多少。别人的箱子里哪怕装着100万美元、1000万美元,那不是你要关心的。给你一个1000万美元的箱子,没准你提不动,还会把自己小命给卷进去。”
2.9 沉没成本
- 正确的做法是,如果有一只个股在你买入后走势不佳,你更应该立足于交易本身,看它是不是仍旧符合你持有的条件,而不是考虑亏了多少钱(沉没成本),符合条件就继续持有,否则就及时止损,换到新的交易机会里面。
-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认为,普通人常常不计算“机会成本”,而经济学家则往往忽略“沉没成本”,这是一种睿智的行为。他在《经济学》一书中说,“如果一项开支已经付出,并且不管做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一个理性的人就应该忽略它”。
2.10 随机收益效应
- 在《漫步华尔街》一书中,披露了1973年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伯顿·麦基尔所做的一个实验,就是一群猴子随机选择的股票比专家选择的要好,证明市场上股票价格的变化是完全随机的。换句话说,面对市场的数千只股票,让狗熊扔飞镖选择,都有可能扔中上涨的股票。所以,偶尔赚钱并不难,如果你遇到牛市,大部分个股都上涨,甚至有可能大涨,这种不靠体系赚到的钱,称为“随机收益”。
- 对交易者来说,“随机收益”本质上不能算是真正的收益,反而可能是一个陷阱。因为这不是靠规则赚到的钱,有很大的运气成分,这种收益和交易行为是无法复制的。只是这次运气好把飞镖扔对了,而下次呢?就有可能扔到下跌的股票,导致亏损。
- “随机收益”会让你感觉理所应当,然后下次继续这样做,最终导致你违反体系,为长期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比如,你非常看好一只个股,按纪律,你应该等待符合体系的买点出现再买入。但因为当前走势很强,你担心错过就着急出手了。幸运的是,这只个股继续上涨,你赚到了钱。这就给你一种错觉,如果你等到买点再买入,就可能踏空了。这种没有执行自己体系买点的行为,反而让你赚了钱,这会让你的交易变得很随意,体系都成了摆设。终于有一天,你因为追涨导致了大亏(百分之百会遇到)。
- 从本质上看,“随机收益”是一个陷阱,它鼓励你不执行体系。因为有时候不执行体系会赚钱,执行体系反而会亏钱(或错过),所以很多人过不了这个心理关,导致左右摇摆,没有一个可以依据的原则。
- 在所有可能的走势中,你要学会只关注一种走势。也就是说你要放弃其他机会。等你能稳定掌握了一种模式之后,你再开始研究其他的走势。这对你的心理有几个好处:第一,你可以通过精准的分析来增强信心。如果市场无限的可能性没有让你感到头晕,那么你就容易增强信心。第二,通过放弃其他你不了解的机会,你就不会迫使自己去交易。冲动交易通常来自恐惧心理,恐惧心理会让你的行为不当。市场上有无数个可能,交易体系只捕捉有限的行为特征。
- 有时候体系给出的信号和你的逻辑分析完全相反;有时候体系会证明你的逻辑分析是错的;有时候你采用了体系的信号,结果又亏钱了。你要明白,交易体系并不是让你拿来猜的。我的意思是,它的信号不是绝对正确的,交易体系只是通过分析过去的数据,从而给你一个具有概率优势的可能结果。
- 要构建一套适合自己的交易体系,交易体系有两个基本的作用:(1)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能让你在无序的市场中识别出有序的结果。换句话说,交易体系就像是一个模板,我们在万千变化中,只做特定的、符合这个模板的机会,其余的全部作为噪声过滤掉。(2)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交易体系能让你杜绝情绪的干扰,让你的行为具有一致性,从而避免了冲动交易带来的亏损。
- 如果严格遵照体系交易出现了亏损,也不要担心,因为这是体系的成本,而不是错误。任何一种体系,都会有特定的成本,市场中没有包赚不赔的方法。
- 在交易中,根本不存在所谓的错误,要把它当作市场给你的反馈。也就是说,对交易里的亏损(或失败、错误),要换个角度思考。账户的盈亏是市场根据你的认知水平给出的奖惩,认知达到了,市场就会奖励你,反之,则会惩罚你。这样,你的心里就会轻松地接受亏损,平静地看待盈利。
2.11 近因效应
- 在出现交易信号的一瞬间,明显受上一笔交易失败的影响,产生了恐惧和犹豫。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近因效应”。
- 近因效应,就是指最近获得的事物信息对个体的影响作用比以往获得的信息对个体的影响作用要大。近因效应强调的是人们对事物的印象主要由新近接触的事物决定,它取决于时间的先后性,如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最近发生的事情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力。
- 如何克服近因效应对交易的影响?我总结了如下三条。(1)在思维层面及时清零。要笔笔清零,日日清零,周周清零,月月清零,让自己总是从零开始新一笔交易。(2)独立地看待每一笔交易。当前的交易是独立的,只要是符合你的体系和原则的,获胜的概率和之前的输赢没有任何必然关系。所以,要专注于当下这一笔独立的交易。(3)系统地看待交易体系。虽然每一笔交易是独立的,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你的交易体系是系统的,是经过你长期打磨验证的,具备概率优势的。也就是说,即便是在极端情况下,你连续做了几笔交易都亏钱了,但只要你不违背体系的原则,在交易足够多后,具备概率优势的体系终究会让你赚钱。
2.12 好公司和好投资的混淆思维
- 好公司一定是好的投资吗?答案是否定的。
- 我们做投资,本质是投资公司的未来,也就是预期。如果大众都知道一家公司很好,就会用资金对这家公司投票,把股价拉高,这家公司的好,就会全部体现在强劲的股价上,这个时候,“这是一家好公司”的预期就被充分反映了,甚至反映过头了。当这种预期被充分反映后,除非再出现超预期事件刺激,否则股价很难继续大涨,因为没有了预期差。
- 我们买的不是股票,而是“变化”。当这种“变化”未被大众充分认知,存在预期差的时候,将出现非常好的投资机会,而当这种“变化”众所周知,被市场充分定价的时候,预期差消失,就不再是好的投资机会了,很容易出现调整或者快速下跌,我们应该选择观望或回避。
- 我们就可以推导出选股的底层逻辑,或者说选股标准:(1)当前好,未来会更好,对应的是成长股。(2)当前虽然不好,但是差得不能再差了,未来会变好,对应的是困境反转股、周期股。上面两条,是可以“变好”的逻辑,而我们要回避的,是“变差”的逻辑:(1)当前好,但已经好得不能再好了,未来只能变差。(2)当前不好,且依然没有变好的迹象,未来可能继续更差。
- 除了上述的原则之外,实践中还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即通过股票走势验证公司是“好”还是“不好”。欧奈尔有句话,再好的公司,如果它股价不涨,那就是不好。换句话说,逻辑只有被市场走势验证才有意义,如果我们总是坚持用走势验证逻辑的原则,就不会逆势交易,不会对抗市场,不会在持仓股一路下跌的时候,还不断地找理由说服自己继续死扛。
2.13 自我归因
- 1958年,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他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事件的原因时,往往有两种方法——外在归因和内在归因。当出现问题或错误时,人们倾向于将原因归结为外在因素;而当获得成功时,却倾向于将原因归结为自己的能力。
- 任何一笔交易、一个决策,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盈利还是亏损,都从两方面找原因。首先分析外部原因,寻找外部因素的影响;其次分析内部原因,也就是自己的决策。只有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同时分析,才能客观认识自己。
第3章 交易赢家的思维模式
- 卓越投资需要第二层次思维——一种不同于常人的更复杂、更具洞察力的思维模式。第一层次思维说:公司会出现增长低迷、通货膨胀加重的前景,让我们抛掉股票吧。第二层次思维说:公司前景糟糕透顶,但是由于所有人都在恐慌中抛售股票,因此我们应该买进。第一层次思维说:这家公司的利润会下跌,卖出。第二层次思维说:这家公司的利润下跌得会比人们预期的少,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而拉升股价,买进。第一层次思维说:这是一家好公司,让我们买进股票吧。第二层次思维说:这是一家好公司,但是人人都认为它是一家好公司,因此股票的估价和定价都可能过高,让我们卖出股票吧。第一层次思维单纯而肤浅,几乎人人都能做到。第二层次思维深邃、复杂而迂回。——霍华德·马克斯
3.1 空杯思维
- 在交易中,当我们用“空杯心态”面对市场时,我们的心就是一个空的杯子,可以接受任何东西。如果市场给我们倒水,心中就是水;市场给我们倒酒,心中就是酒,而不是我们心中装着水去看市场,然后看到的都是水。换句话说,当你有了“空杯心态”后,可以接受市场的各种可能性。你不再固执己见地认为,你持有的股票价格“一定”会涨,你也不会为个股预设上涨目标,你不再先入为主,你接受的,都是市场上的客观变化。
- 利好还是利空,统统都会反映在走势中,我们不必关注信息本身,而是让市场告诉自己答案,这样就能脱离主观偏见,转为以客观的市场反应(事实)为依据做交易。这就是交易世界里面非常经典的一个理论:K线融合一切信息。
- “空杯心态”也是一种清零和安于等待的心态。饮用完毕后的杯子,被清空了,重新进入虚杯以待的状态。一笔交易做完了,无论盈亏,这笔交易都结束了,要及时清零,开始一笔新的交易。上一笔交易的情绪(赢了兴奋,亏了沮丧)如果不能及时归零,会对下一笔交易产生影响。赢了的兴奋会导致鲁莽交易,亏了的沮丧会导致翻盘报复心理,这都会对新的交易产生影响。
- “空杯心态”还是一种“活在当下”的心态。我们做不好交易,往往是因为想法太多,比如,总是忧虑未来,总是担心股价明天下跌怎么办。无论是被过去影响,还是担心未来,都是恐惧心理的一种表现。带着恐惧做交易,看到的都是让人恐惧的信息,就会变得前怕狼后怕虎,有了机会也不敢把握,或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让自己丢掉筹码。这都是没有“尊重当下”的表现,你活在过去和未来中,活在自己虚构的幻想中。
- 如果你建立了“空杯心态”,就能轻松地接受并尊重当下,把交易建立在当下发生的事实上,对市场出现的信号快速反应,无论买卖,都能冷静处置,不会有任何心理抵抗。
- “空杯心态”的核心原理:市场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一定要用动态的思维接受变化,要客观看待市场最新的“事实”,及时应对。换句话说,在交易中,因为“市场没有确定性”这个事实,我们要避免使用“一定会”“必将”“绝对”等词汇去做判断,而改为用“如果怎样,就怎样应对”的思维模式,这才是空杯心态的体现。
3.2 辩证思维
- 做到能内心毫无抵抗地“及时止损”,是交易成功的第一步,然后进入第二步的“持盈”,即“止损持盈”。这样,就掌握了盈利法则,也就是盈利的核心原理——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
- 如果用辩证思维去思考,就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在强势市场中,让利润奔跑,是赚大钱的最佳法则;但在弱势市场中,再让利润奔跑,就成了伪命题,因为市场弱势,趋势很难有持续性。
- “加速无买点”这五个字,是我琢磨出来的。根据量价原理,加速上涨快速消耗了市场需求,处于场外有买入意愿的交易者就变少了。同时,获利盘的增加,让兑现意愿的交易者更多了。此时,供需格局的天平开始倾斜,下跌的概率变大了。换句话说,该买的都买了,潜在的卖盘大于买盘,这些买盘随时会变成卖盘,股价开始变得不稳定起来。
3.3 概率思维
- 就像《交易心理分析》一书中所讲,优秀的交易者根据概率方式,把交易定义为概率游戏。他们对任何交易结果的情感反应是一致的,即无论盈亏,都是一笔平常的交易。在这种心态下,会坦然接受“市场中存在所有可能性”的事实。
- 从概率角度来看,无论基本面投资、技术分析、量化投资等,还是其他任何投资派别,本质上都没有区别,都是在用自己的一套方法和规则,去追求大概率。
- 只有建立了概率思维,你才会内心毫无波澜地接受“市场中没有确定性”这个事实。只有你具备了“市场中没有确定性”这个认知,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或者走势不及预期时,才更容易从中脱身,截断亏损。那些动辄讲“确定会上涨”“股价确定会涨到多少元”的人,都是思维模式有缺陷的,也是没有理解市场本质的人,终有一天他会因为这个认知缺陷而吃大亏。
- 虽然无法知道这笔交易下单后是盈利还是亏损,但交易者可以控制亏损,即可以决定这笔交易愿意付出多少成本。换句话说,就是在做错时及时止损,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这可以看作是试错成本,也是在交易里面唯一可以控制的。而在对的时候,我们就搭上趋势的快车,或踏准一个波段的起点,让利润最大化,即“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这便是交易的本质。
- 这里用著名的交易心理大师马克·道格拉斯的一段话,作为本节的结尾:你必须相信每一手牌的结果都不确定并无法预判。你不需要知道下一步的变化,因此对每一手牌、每一次轮盘的转动或者每一次掷骰子,都不会赋予情感上或者其他方面的特殊意义。换句话说,你不能受不切实际的期望妨碍,不会期待下一步的变化,也没有投入自尊心,不必非对不可。
3.4 跟随思维
- “预测”是人们的固有思维,当我们带着“希望”或“恐惧”看市场时,总在不知不觉预设一个目标,下意识地就“预测”了未来。
- 当一只个股非正常下跌时,你首先应该问自己“当前的事实是什么”,而不是去假设。如果你假设“它被错杀了”,就为自己的大亏损埋下了伏笔。当然,很多人过不去这个心理关,原因是确实存在“错杀”的情况,比如有很多时候股价跌了又涨回来了,市场鼓励你想“它被错杀了”。这怎么破解呢?其实,利弗莫尔早就说过,当火车来的时候,我先跳下铁轨,等火车过去,我再回来即可。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复杂,交易者要做的是,让自己的交易依据“事实”而不是“假设”,这样就已经超越了市场中80%的交易者。依据“事实”交易,就是跟随思维的体现。
- 我们只需要跟随走势,在有概率优势的位置(比如供需格局逆转的关键点)下单即可,就是说,在你下单的那一瞬间,可以证明需求强劲,供应不足。“需求强劲,供应不足”就是上升趋势保持的要素。如果明天跌了,分析是合理的波动还是影响供需格局的波动,是不是触发了你的卖点(包括止损点)。如果走势和预期相反,则说明你的入场点错了,应及时认错止损。如果入场点对了,则跟随这一大波趋势即可,从而赚到趋势的钱。这就是交易的核心原理“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
- 对于交易者来说,别总想着去“预测”市场,而要跟随和及时应对,这样会让自己豁然开朗。交易的核心不是预测,而是应对。跟随思维,本质上就是应对思维,即交易者等信号出来后再操作,而不是“提前预测”。要想做好交易,一定要摈弃“预测”的冲动,而要建立“跟随思维”,让自己客观地跟随事实的变化而变化,这才是投资的核心。
3.5 右侧思维
- “左侧思维”是预测思维,“右侧思维”是跟随思维。那么“左侧思维”和“右侧思维”哪个更好呢?并没有标准答案。“左侧思维”的优势是,如果买对了,则成本会相对较低。注意,这里有个前提,是“如果买对”,那么,如果买不对呢?有可能就是继续下跌,要承担看错成本,或者需要进行漫长的等待,消耗巨大的时间成本。所以,“左侧思维”更像是抄底思维,内心总是想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到股票。然而,这是一个巨大的思维陷阱。因为很多股票价格之所以下跌,都是有原因的,有可能是基本面和逻辑变差导致的下跌,只是当时的自己不知道而已。等待“右侧”信号出现再进入交易,则不会有这种苦恼,因为“右侧”信号,是市场发生的事实,要么已经形成了反转的事实,要么上升趋势已经确立。但“右侧”交易也有成本,当“右侧”信号出现的时候,股价已经上涨一部分了,你付出的成本会相对高一些。所以,在“右侧”交易,是买不到最低价的。
- 最低价的时候,你没有证据证明是最低价,你说它是最低价,只是猜测,只有股价回升了,不再跌破,才能证明它是最低价。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明白,所谓的“最低价”,并不是最好的价格,也不是最好的买点。
- 最好的买点出现在什么时候?股价已经触底反弹,再次回踩但不跌破最低点,再辅以量价行为确认,那时就是最好的买点。比如上面的例子,股价跌到5元/股后开始回升,涨到6元/股后再次回踩,但回踩价格最低为5.5元/股,没有跌破5元/股这个前期的低点,这时买点才出现。交易者在这时买入后,可以将止损点设置在前面的最低点5元/股或4.9元/股,后期当股价跌到止损点时就止损退出。只要股价不跌破最低点,就可以一直持有,等待卖点出现,这就是一笔低风险的交易。
- 那么,“左侧思维”就没有用了吗?当然不是。什么人需要在“左侧”交易呢?通常是机构等资金规模较大的投资者。它们手中有几亿甚至几十亿元,想建仓一只个股,等到“右侧”信号出来后再买,不仅会导致无法买够所需的数量,也会在建仓过程中把股价拉至很高,使得建仓成本大增。对于机构来讲,“右侧”买入只是点缀或助力,“左侧”才是大仓位的建仓区域。
3.6 主线思维
- 市场总体成交量就是市场的温度计。所以说,为何有时候市场无法走出强劲趋势?为何很多股反弹不久就夭折了?为何只有结构性行情?本质上还是因为资金量不够,匮乏的资金量不足以支撑这么大的市场体量。
- 一旦一个板块成为主线,会有虹吸效应。即主线的赚钱效应会吸引其他资金进来,从而加强了主线地位,导致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比如2023年3月到4月初的AI板块。因此,主线的形成不是一天之功,也很难在一天内戛然而止。
- 机构资金持股周期变短。根据调查,有40%~50%的基金经理,重仓股持有不到一年;30%的主流基金经理,刚好是一年一换的,即70%~80%的基金经理,旗下基金的重仓股持有周期是在一年内的。那么结构性行情就不难理解了,机构会在这些板块中调仓切换,当芹菜贵了时,他们就去买价格较低的西红柿。
- 要想提高投资和交易的效率,跟随主线是必须要融入你的体系的。换句话说,要先选板块,再选股。只要方向对,即使选股差一点,收益率也不会很差,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我列举的那些主线行情,如果每年能把握两次,同时控制住回撤,那么想翻倍并不难。因为这些行情都是可以识别的中级趋势行情,这种行情每年都会有。
- 关于识别和跟随主线,我们要找到如下特征:(1)在弱势环境中,个股或板块能率先创出新高。(2)向上的趋势保持良好,创出新高且有持续性,一般会在短期内不断向上。如果有一个阶段不创新高了,就要确认趋势是不是还能保持,或有没有新的主线出来代替它。(3)在市场强势、很多板块都能创新高的时候,找出最强的那个板块,它才是这次行情的主线。
- 我一直强调,我们要“客观地反映市场的事实”,什么事实?K线走势。无论你多么看好的板块,只要它不涨,那它就是不好的,无论你认为多么不好的板块,只要它符合上面的特征,那它就是最好的。利弗莫尔曾经讲过:“在你的观点未经过市场证实之前,它一文不值。”
- 市场也有某些阶段主线缺失,或者处于“主线重置期”(老的主线进入鱼尾阶段,新的主线暂时没有走出来),这个时候,在识别主线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些摩擦成本。这个阶段的市场,是非常容易亏钱的市场,体现出的特征就是板块轮动快、波动巨大,经常大涨大跌,如果这个阶段做反或者频繁交易,是很容易亏钱的。
3.7 强势思维和弱势思维
- 强势思维,是跟随思维,是右侧思维,因为“强”是你能看到的事实,你尊重这个事实,利用价格发现机制,选择已经被市场证明了的个股(已经涨起来的);而弱势思维,是预测思维,是左侧思维,当前它走得比较弱,甚至落后于大盘,你之所以选择弱势股,是因为你主观“预测”它会上涨,会后来居上。
- 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采用强势思维,总是能选到被市场验证的强势股,也更容易抓到大牛股,尤其是面对当前市场生态变化的情况,强势思维更容易踏准方向;而弱势思维,总是去选择那些不被市场认可的个股,经常会因为一些个股所谓的“涨多了”,而错过一些牛股,也经常踏错方向,付出大量的时间成本。事实上,大部分时候,个股总是呈现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形态。上涨趋势不言顶,下跌趋势不言底,涨跌一般都会过头,强势思维就很容易把握住上涨的阶段,而弱势思维很容易抄底吃套。强势思维造就强者,弱势思维造就弱者。
- 很多人都是走了大量的弯路之后才能理解,在市场中要做好交易,并没有一个精准的标准答案,这也是很多人很难在交易中成功的原因。所以,我反复强调我们一定要采用辩证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市场中,不要试图去找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这里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交易是艺术,而非精准的科学。
- 我们再把强势思维和弱势思维做一个总结:(1)市场生态已经发生了变化,结构性行情会是常态,同涨同跌的传统牛市或熊市,出现得越来越少。(2)在市场生态变化下,踏准方向尤其重要,方向对了就是牛市,方向错了就是熊市。(3)踏准方向要采取正确的思维模式,而思维模式要和市场环境相匹配。(4)在强势市场中要用强势思维,才更容易选到市场最强的方向和个股,否则,很容易选到弱股,跑不赢市场平均获利水平。(5)而弱势市场,并不是要匹配弱势思维,最好减少交易,因为市场弱持续性不够,很容易导致短期快速回撤。(6)无论是强势市场还是弱势市场,都要摈弃弱势思维,采用弱势思维很容易选到基本面有问题的股,且无论是在强势市场和弱势市场中,弱势思维都是吃亏的。(7)最关键的时点,就是市场由强转弱或由弱转强时,很容易导致短期大幅回撤或踏空。这时的解决方法依然是跟随市场,对市场的最新变化及时应对,快速切换思维,不要让自己的想法凌驾于市场之上。要尊重趋势,看见信号(买点信号、止损止盈信号)立即行动,而不是自以为是。
3.8 试错思维
- 正是因为你能及时退出错误的交易,才有资格(资金)去参与新的交易,如果你在错误的交易中越陷越深,那么不仅仅是这笔交易产生了亏损,同时还有巨大的机会成本,因为你失去了新的交易机会。你没有办法让自己将交易变成一个又一个的循环,资金的周转率就会大大降低,而“周转率”又是复利的关键。
- 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总能及时退出未被证明正确的交易,那么剩下的仓位都是正确的仓位。通过不断清除不能给我们带来利润的仓位,我们手里保留的都是盈利的仓位。这说明我们和市场是同步的,这正是顺势而为的体现。
- 试错,是建立在对客观事实的跟随基础之上的。不是我们主观地认为对还是错,而是交给市场判定,这是“空杯心态”的体现。很多人做不到试错、止错、纠错,主要还是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未来发生什么,是涨还是跌,没有人知道,交易者也不必猜测,等待市场告诉我们即可。
- 任何交易体系,并非体系本身的好与坏,而是能不能被你接受。好的体系,在执行时“不会和你的内心产生巨大的冲突”是核心,你会感觉很舒适。如果你执行体系时,总感觉自己很难受,内心总有强大的对抗力量,那就说明这个体系你还驾驭不了。或者说,这个体系中有你没能理解的东西,你的认知水平和这个体系不匹配。
- 交易到最后,可以简单总结为一句话:买点来了买入,错了立即止损退出,对了等待止盈。
- 利弗莫尔曾说:“利润总能自己照顾自己,而亏损永远不会自动了结。”如果你控制住了回撤,你的投资回报就会超出你的想象。交易是失败者的游戏,交易者必须学会如何去“输”,那些每次都输很少钱的交易者,才有可能成为最终的赢家。
3.9 复利思维
- 从数学理论上讲,一年如果能做4次20%的波段,就能实现本金翻倍。退一步讲,一年哪怕只抓住一次20%,多年的复利也是非常可观的,世界知名投资大师巴菲特、彼得·林奇等,他们的年化收益率也仅比20%多一点而已。
- 不要被某一个阶段性的高收益所迷惑,而要明白两个基本的前提:(1)长期创造高收益的核心是复利;(2)长期实现复利增长的核心是控制回撤。当你建立了“复利效应”的基本认知,你的交易任务就很明确,不是追求短期的高收益,而是要控制回撤(当然,有高收益又能控制回撤更好)。
- 既然控制回撤才是复利增长的核心,那么,如何有效地控制回撤呢?(1)及时止损,就避免了大的回撤。(2)只在关键点交易(耐心等待正确的买点),就降低了止损率。止损可以保护本金,但频繁止损是交易者另外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如果出现频繁止损,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大盘可能非常弱势,不适合交易;二是买点不对。在大盘环境好的时候,只在正确的买点下单,是降低止损率的关键。(3)不贪多,不吃鱼尾,敢于在高潮时退出。很多回撤,都是在大幅上涨之后没有及时兑现导致的(趋势的末端加速后是最容易产生巨大回撤的地方)。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一只个股账面浮盈非常多,但没有及时卖出,导致利润全部回吐甚至亏了本金。想让复利发挥效果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敢于在股价高潮(加速)时逆势卖出,然后去寻找下一次机会。
- 应该树立一个理念:控制回撤远比抓大幅上涨重要。如果每一次机会来临,你总是先衡量有没有大幅下跌的风险,那么你就不会总是在拉升中情绪化地追涨,你就减少了大幅回撤,你就容易积累复利。
- 假设一年做10次操作,每次有10%的收益,则理论收益率为159%,即使你只用账户中25%的资金操作,一年下来也能达到约40%的收益率。这一切的前提是控制回撤,理论上,将回撤控制在0是不可能的,但同理,你也有远远超过10%的波段收益。
3.10 知止思维
- 为何一只个股在某个阶段赚20%很容易,但常年实现盈利却很难?归根结底,是大部分人不知道在恰当的位置卖出。一涨起来,贪婪作祟,就希望涨得更多,担心卖飞;一旦回落,又感觉自己没能在高点卖出,比较吃亏,想等股价再回到高点卖出,结果越等越跌,更卖不出去了,导致一笔好端端的盈利交易,变成了亏损,最后扛不住压力割肉出局。这是大部分交易者的宿命,也是大部分交易者每天都在重复做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讲,何时退出一笔交易,比何时开始一笔交易,更为关键。一个完整的交易闭环,必定以“卖出”作为结束。无论你是价值投资者,还是趋势投资者,或是量化交易者,买入都是为了卖出。不卖出的交易,不是一笔完整的交易。
- 卖出,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止损,一种是止盈。止损贵在及时,如果市场走势不及预期,要第一时间退出亏损的交易,这样,风险是可控的,你就难有因为心存侥幸不去止损导致的大亏损。止盈更是一种艺术,要结合市场环境。如果在强势市场中,个股的持续性好,则要懂得让利润奔跑;而在弱势市场中,因为难有大的趋势,要适度收紧止盈,及时退出盈利的交易,否则可能导致账户盈利坐过山车。这就是盈利的底层逻辑:止损持盈。尽可能让亏损的交易少亏一些,并让盈利的交易多赚一点。长期看,只要盈利大于亏损,你就是成功的。
- 从资金利用的角度讲,只有卖出了,才能解除资金占用,才能开始一笔新的交易,这是“周转率”概念在交易里面的体现。所以说,你不卖出,你就没有资格(资金)开始一笔新的交易。尤其是亏损的交易一直死扛,不仅仅是这一笔交易亏钱的问题,还会有非常多的机会成本,因为你同时错过了很多的机会。所以,“止”又可以看作是一个新的开始。
- 如果一只个股让你赚了钱,但是已经明显加速,那么从量价行为的角度讲,加速是快速透支需求的表现,调整的概率开始加大,这时,理性的操作应该是减仓或者清仓,因为概率已经对你不利,清仓后不是不交易了,而是重新开始一笔有概率优势的交易。这样,资金就完全循环起来了,利用率会大大提高。
- 一年以后,老哈利再去赌场时,发现小哈利俨然已经成了一个像模像样的老手,输赢都控制在10%以内。不管输10%,还是赢10%,他都会坚决离场,即使在最顺的时候他也不会纠缠!老哈利激动不已——因为他知道,能在赢时仍果断退场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
3.11 第一时间思维
- 交易就像行军打仗,最忌犹豫不决、拖拖拉拉。很多持仓股被深套,以及出现追涨行为,都是因为“犹豫”而错过最佳时机导致的。
- 现代决策心理学有一项研究,结论就是:当一个人内心充满矛盾和冲突时,最典型的行为特征是不采取任何行动。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是最容易妥协、拖拉和知行不一的。当一只你心仪的个股出现机会(买点)时,有时你会因为其他因素产生一些疑问,如宏观环境有一些变化,某个专家对市场持悲观态度,地缘政治又紧张了等。这时,你的想法就很多,内心会产生一些冲突,导致犹豫不决。结果,在你犹豫时,你看好的个股上涨了,越涨你越犹豫,越不敢买,但是内心也越是不甘。出现信号时,如果错过,从心理上就很难接受。最终,你内心终于绷不住了,开始追涨买入。结果没多久,你发现买在了高位,根本没有赚到钱,不少次甚至亏了钱。原因就是在你犹豫时,错过了第一时间的最佳买点。这种行为对信心的打击远比盈利或亏损本身更大、更深远。这样几次下去,你都没有交易的信心了,后面再看到机会,会更加犹豫。第一次的“犹豫”助长了以后的“犹豫”。所以,如果错过第一时间,再去买入需要克服的阻力会更大,承担的风险也更大。
- 切记,所有的买入或卖出,第一时间才是最容易的,第一个信号出现的时候,你的心理压力最小,心态最轻松。如果错过第一时间,后面越涨或越跌,你就会陷入两难,你的心理压力会越大,追涨杀跌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
- 但是,有人会反驳说,如果我在这里买入,后面跌了怎么办?如果这里卖出,后面再涨了怎么办?岂不是错了?这个问题正是你无法在第一时间执行交易的心理陷阱。第一时间买入,确实有时候会买错,没有100%成功的体系和信号,错了止损即可,你不会亏损多少。但如果患得患失、犹豫不决,错过了上涨,就会出现上面的情形,为你未来追涨埋下伏笔。
- 说白了,策略非常简单,即“按信号交易”,为何执行不了?就是内心的问题,而不是策略和方法的问题。很多时候的犹豫不决,是因为自己内心太复杂。交易中的很多想法,如果违背了信号,就会导致内心有巨大的抵抗力,这是“犹豫不决”的根源。“犹豫不决”是兵家大忌,是错过最佳买入时机和最佳离场时机的罪魁祸首。而解决“犹豫不决”的唯一方法,就是按信号交易,让自己内心纯粹地只按信号交易。
3.12 周期思维
- 市场(或个股)调整久了,就会开始回升,涨得久了,就会开始调整。现代经济学里有个概念“均值回归”,就说明了市场运行的普遍规律,上涨或下跌的趋势不管其延续的时间有多长,都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最终一定会反向运动,即向均值回归。
- “少则得,多则惑”在交易里面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式。比如,交易者关注非常多的信息,如美股走势、地缘政治影响、突发消息等,如果对每一个消息都做出反应,就很难做好交易,因为每天发生的事件太多了。反而,不如回归到个股的内在价值(价值派)或走势(技术派)中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让自己变得简单。再如,有些人把交易系统弄得非常复杂,多周期信号叠加,甚至多种技术指标同时观察,导致很多信号相互矛盾,无法给出正确的决策依据,反而不如只看一两个核心指标简单高效。交易里,悟得深了,就会发现,越简单的体系和思维越容易赚钱。我认为“少则得,多则惑”,是非常伟大的交易哲学和人生哲学。
3.13 全局思维
- 为何很多人会受股价短期波动的影响呢?就是因为当下所处的位置,没有从全局思维考虑。一只个股出现一根放量阴线,很多人惴惴不安,甚至出现情绪化地操作。这根阴线出现在什么位置,是需要了解的。如果这根阴线出现在明显的高位(尤其是加速后的),可能就是一种风险,很可能导致上涨势头的终结,引发较大调整;如果这根阴线出现在相对低位,或者趋势的早期,可能就是一次正常波动。反之亦然,一根放量阳线,在低位意味着突破或者反转,在高位反而代表了需求的透支,可能是见顶前兆。
- 当具备了全局思维,再看你的交易体系,结果应该是这样的:单纯地从任何一笔交易来看,其结果都是随机的,因为你买入后是赚钱还是亏钱,是不确定的,但从交易体系的全局去看,长期又是有概率优势的,比如51%的胜率下,做100笔交易,有51笔是赚钱的。
3.14 鱼漂思维
- 一套完整的渔具,其实就是一个系统,等同于我们的交易体系。鱼漂是这个体系的信号系统,用来观察是不是有鱼咬钩,只有它动了,我们才知道需要提竿。鱼漂不动,你乱提竿,不仅钓不到鱼,还会消耗很多体力,并浪费很多时间成本。在鱼漂不动之前,你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耐心等待。
- 在你钓鱼时,会发现水里有很多鱼游来游去,但它们和你没有任何关系,你应该做的是紧紧盯着你的鱼漂,而不是水中的其他鱼,否则只会让你分心。只有那些咬了你的鱼钩的鱼,才和你建立了联系。
- 想做到这一点,有一个前提是:学会放弃。放弃什么?放弃不属于自己的机会。不属于你体系内的股票,无论涨得多好,本质上都是杂音,水里的鱼再多,只要鱼漂不动,都只是扰乱你的心魔。说完鱼漂,再说鱼饵。鱼饵是我们的成本,是耗材。我们每下一次钩,都要投入一次鱼饵。鱼漂已经动了,我们提竿钓到鱼的概率就很大,但仍有可能会有鱼脱钩,你就会损失鱼饵。鱼饵相当于我们交易中的止损成本。我们要在交易前就明确自己的退出位置,即万一错了,在哪里退出。只要你坚持这样做,在没有突发黑天鹅的情况下,你的亏损就是一个定额的幅度。
- 如果你把止损成本看成是钓鱼的鱼饵,内心就容易接受鱼饵的损失,毕竟为了钓到鱼,这些试错成本是交易中必不可少的投入。哪怕损失数次鱼饵,只要能钓到一条大鱼,这些鱼饵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 简单来说,交易就是在资本市场中选择一个鱼多的地方(主线或趋势股),把鱼饵放在鱼钩上(买入前确定这笔交易的止损点),扔钩入水,然后盯着自己的鱼漂(不要管水里其他的鱼),耐心等待鱼漂的动作(耐心等待交易信号)。鱼漂动了,你拉竿出水,如果钓到了鱼,就把鱼取下来放到水桶里(止盈);如果没有钓到鱼损失了鱼饵(止损),就重新准备装上鱼饵再来一次。让自己的内心简单纯粹,不要想太多,然后不断地重复这些动作。
- 当有体系不执行时,相当于没有体系,市场又变成了随机的。心中有体系的人看到的波动,是有符合自己标准规律的;没有体系的人看到的波动,是无序的。
3.15 击球区思维
- 优秀的投资家、交易者,无一不是善于等待、善于放弃的。耐心等待股价进入“击球区”,需要克服人性中的“贪婪”弱点。其实大部分人之所以收益率平庸,甚至很差,就是总认为时刻都有机会,每天被市场的各种诱惑吸引,以至于深陷其中,频繁交易,导致收益平庸。
- 交易者的工作就像是渔民出海捕鱼。但渔民出海,也需要等到天气晴朗、海面平静、季节适宜(鱼群活跃)等条件具备的时候。否则,如果不论条件如何每天都出海捕鱼,不是捕鱼的效率很低,就是早晚会死在风浪中。
- 对于交易来讲,这些关键点,才是产生最佳交易时机的位置。因为在这些位置上,你具有概率优势。所以,我们仅仅需要在这些位置,也就是“供需格局逆转或延续的关键点”下单,成功的概率会大大提升。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抓住这种“供需格局逆转或延续的关键点”谈何容易,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就是耐心等待。
- 常见的等待分为两种情况:(1)在入场前,耐心等待机会出现,耐心等待“供需格局逆转或延续的关键点”,只在这种关键点下单。(2)买入后,耐心持有,等待止损或止盈这两个退出条件出现。最终,我们又回到了那个关键的因素:只需要按信号交易,无论是买入还是卖出,都要等信号出现后再操作。
- 市场上的机会很多,如果我们总是“等待”到关键点下单,则意味着要放弃一些机会,抵挡住一些诱惑,因为除“关键点”外,市场自身也会向上或向下波动。比如你在看好一只个股时,它正在拉升,拉升说明在消耗需求,已经错过供需格局逆转的点了,这种拉升可能到了中途,也可能到了尾声,如果你抵挡不住诱惑,就可能会追高。这是一种诱惑,因为虽然它不处于供需格局逆转的关键位置,但是它正在上涨,你看着上涨会在心理上感到遗憾。于是,就做不到“等待”。
- 无法等到“买点”再行动,本质上是一种情绪化的表现,被贪婪左右,即不想错过每一次机会。那么,如果错过了买点怎么办?答案是,继续等下一个机会,等下一个买点出现,而不逼迫自己强行交易。机会就像是公交车,错过这一班,下一班马上就到来,而不是去追着公交车跑到下一站。如果我们总能这么做,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
- 最后,再讲一个鳄鱼的故事。鳄鱼行动看似比较迟钝,却能捕捉到各种行动迅速甚至堪称灵敏的动物。在冰川世纪食物极度短缺时,鳄鱼凭借其运动量小、食量小、捕猎时用最少的体力消耗获得猎物等特点,得以摆脱灭绝的命运。而那些凶猛的霸王龙,虽然竭力奔跑追逐猎物,却因为获取的食物远不能满足其消耗,最终彻底灭绝。鳄鱼的理性,表现在它不去追逐很难得到的目标。
3.16 “错过”思维
- 在交易中,只要我们出手,就有成本,甚至即使不出手,也有成本。因为股价不是停顿不动的,而是在不断变化的,无论是买入还是卖出,甚至是空仓等待,都会面临两个基本的结果——对或错,就会存在所谓的踏空和卖飞。这是不可避免的。有很多交易者在踏空或卖飞的心态中纠结,活在后悔和懊恼之中。其实,这种纠结会对自己的心态产生巨大的影响。
- 我们要换一个角度去理解。如果你专注执行自己的体系,买入、卖出都按照体系去做,就不存在什么“踏空或卖飞”了。即交易里面没有所谓的踏空或卖飞,只有是不是按体系操作,如果都按体系的信号操作,谈何踏空或卖飞呢?到了买点,就买入,否则,上涨多少都和你没关系,不存在踏空;反之亦然,到了卖点,就卖出,卖出后无论涨跌,都和你无关,谈何卖飞?所以,内心有踏空或卖飞的想法,本质上是没有体系使然,或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内心有强大的抵抗。
-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无法也不需要把握住所有的机会,并非没买到的都是“踏空”,也不要强迫自己将持有的每一只股都卖在最高点,那是不现实的,“卖飞”是常态,我们只需要做好当下的交易,按纪律买和卖,一笔一笔地积累复利。
- 从交易的角度讲,不要一开始,就给自己预设是做长线还是短线,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你刚开始预设做长线,当个股走势与预期不一致时,则容易陷入“锚定思维”,导致有大的回落也死扛,说服自己如果卖出可能就“卖飞”了,从而导致大亏。也许有一些个股是会涨回来,但很多就无法涨回来。另外,短期的巨大回撤会导致个人失去信心,对自己产生怀疑,很容易在低位卖出手中的股票。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在买入一只股时,不需要预设自己做长线还是做短线,走势好,趋势持续向上拓展,没有出现卖点,就是长线。如个股走势不及预期,次日就止损卖出,就是短线。长或短,都让市场、让信号来引导,只要按信号做就可以了。
第4章 交易体系底层逻辑
4.1 思维模式的具象化
- 思维模式和交易体系是相辅相成的,思维模式是思想层面的东西,交易体系是思维模式的具象化,是思维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我们的“知”和“行”,中间就是通过交易体系去维系和连接。一个完善的交易体系,至少要解决四个具体问题,这四个问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1)买什么;(2)何时买;(3)买多少;(4)何时卖。
- “买什么”是选择交易方向和具体标的的过程,涉及的思维有空杯思维、跟随思维、主线思维和强势思维。这四个思维模式在“买什么”阶段,可以使你保持客观,并处在“当下”的心理状态。
- “何时买”是在确定了交易方向和标的后,选择具体交易时机的过程,涉及的思维模式有右侧思维、周期思维和击球区思维。这三个思维模式在“何时买”阶段,可以让你保持冷静、客观和耐心,识别正确的交易时机。
- “买多少”事实上是一种机会和风险的平衡,买的数量太少无法实现很多的盈利,而买的数量太多则意味着更大的风险敞口,涉及的思维模式有试错思维和复利思维。在试错思维和复利思维下,你不会有“赚快钱”的想法去孤注一掷,更想追求稳健的复利回报,从而将交易规模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你也不会有“害怕交易”的心理障碍,能从容地面对每一笔交易。
- “何时卖”是一笔交易最终要面临的问题,所有的买入,最终都是为了卖出,涉及的思维模式有鱼漂思维、知止思维和第一时间思维等。在鱼漂思维下,你不会因为怕错过别的机会而卖出当前的持仓,这样就避免了“为了卖而卖”,从而让我们慎始善终地完成一笔交易。在知止思维下,你不会因为贪多而频繁坐过山车,让自己陷入两难境地。在第一时间思维下,你会及时退出不利的交易,从而避免了大亏。
- 除了在交易体系的四个阶段涉及的思维模式,贯穿始终的思维模式是辩证思维和概率思维,它们渗透在交易的方方面面。当我们能够带着辩证思维和概率思维看问题的时候,就可以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交易里的很多问题,唯有在辩证思维和概率思维下,才能理解和坦然接受。
4.2 交易体系构建的系统性思维
- 在构建交易体系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思维模式非常重要,它可以让我们的交易体系实现底层逻辑的自洽,这就是——系统性思维。
- 这里以股价运行周期为例,讲解系统性思维的重要性。一只股票的价格运行周期,大致有这么几个阶段,(1)第一阶段:长期横盘调整,构筑底部;(2)第二阶段:脱离底部,进入上行周期;(3)第三阶段:筑顶阶段;(4)第四阶段:进入下行周期。
- 交易者赚其中的一部分钱就可以了,哪种策略都给了你赚钱的机会,但关键的是,策略的底层逻辑要自洽、要前后一致,策略的“入口”和“出口”要匹配。简单来说,基本面策略更加看重估值,在“低估”时买入,那么,卖出的理由就是“高估”,这样才能前后一致,趋势不应该是你考虑的问题。而如果交易者进行趋势投资,那就要等趋势确立时才能入场,在趋势终结时就要退出,千万不能在趋势终结时去考虑估值,然后认为估值便宜又觉得可以继续持有,这样就前后矛盾,导致策略最终无法执行。
- 如果你做趋势交易,那么交易体系会帮你识别出适合的趋势,要顺势而为,自然不可能买在最低点,因为股价在最低点附近时显然是没有形成上升趋势的(因为在最低点的时点,无法自证是最低点,只有后面股价涨起来了,有了参照和比较,才能证明前面的位置是最低点)。只有趋势走出来了,才能确认趋势,因此趋势投资必须舍弃掉“鱼头”,否则就不是趋势投资。舍弃“鱼头”,是交易体系的一部分。如果想做趋势,还想买在最低点,就是缺乏系统性思维的表现,这里存在巨大的逻辑漏洞和前后矛盾的地方。
- 从本质上来讲,交易思维和投资思维有很大的差异,只看其中的一部分,甚至混淆条件,你心中就会充满了矛盾,无法形成一个有效的体系。
- 从交易思维来讲,只需要具备概率优势,不需要所谓的牛市环境。也就是说,不管市场怎么走,只要在你操作的时间周期内,上涨概率大于下跌概率,都是适宜的环境,理解不了这一点,脱离了概率,就很难做好交易。而只要具备这种思维,机会时刻都有。做交易并不需要稳定的牛市环境,当然,在牛市环境中,概率优势会大大提升。只要把握住短期概率高的位置,都可以实现盈利。而投资的思维,更多的是聚焦在个股本身,更多考虑的是公司本身的基本面情况,等待公司成长,这就决定了投资思维一定是偏中长期的,因为时间太短,公司基本面很难有大的变化,这就和交易思维有一定的偏差。如果把交易思维和投资思维混淆,没有做系统性的思考,心中就很容易产生矛盾。
- 如果做基本面投资,要考虑估值和位置的高低,因为你的策略里面没有止损保护,买在相对低估或低位就是你的安全措施。而如果你选择交易策略,还需要考虑估值吗?还需要买在最低吗?不需要。你只需要买在正确的位置(有概率优势的位置)就行了,也就是抓住每一个关键点。因为你有止损保护,所以所谓的高位和低位,就是伪命题,无论你在哪个位置买入,你都知道可能亏损多少,因为买入前,你就界定了损失(制定了止损位置)。
- 那么,到底该不该设置止损点呢?止损这个操作对吗?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结合前面讲的“辩证思维”理解),要看具体的策略。对于基本面投资策略来说,不设置止损也没什么,但对交易策略来讲,没有止损就无法成功。这就是系统性思维,而不是单纯地、孤立地拿出一个点来看,脱离了体系和环境,去讨论一个点的对错,是毫无意义的。
- 上面通过对比基本面策略和趋势投资(交易)的差异,来说明构建体系的时候,要具备系统性思维:(1)一个充满矛盾和互斥条件的体系是没有办法执行的,系统性思维是构建交易策略的核心思维,让你站在更高一层思考体系中各个条件的自洽关系;(2)无论选择什么体系或策略,入口和出口要一致,不能存在逻辑漏洞(比如做趋势投资还想买在最低点,跌破了趋势又去考虑估值等);(3)在没有找到一个稳定的赚钱方法前,不要多策略并行,因为不同的方法中,有些条件是矛盾的,最好是先坚持一个方法,熟练运用后再尝试其他方法,而不是在多种方法之间左右摇摆。对大多数的交易者来说,一条路“走到黑”是最好的选择;(4)任何方法或体系,都是赚特定区间的钱,也都有其存活的空间和不应期,系统性思维决定了我们不仅要看到策略的优势,也要坦然接受策略的成本,否则在困难时期,会导致你自我怀疑,从而没办法坚持下去。(5)既然体系帮助交易者对交易信号进行了分类和过滤,选择一种体系,就意味着要放弃另外的体系,即放弃一些体系外的赚钱机会,这时要坦然接受,因为你不可能赚到所有的钱。
4.3 股票定价原理
- 不管经济周期是处于繁荣期还是萧条期,宏观环境如何变化,股价都要从人们的买卖行为上体现出来,这也是推动股价变化的唯一因素。即使经济再繁荣,货币政策再宽松,如果没有人愿意交易,股价依然会持续低迷。只有人的买卖行为,才会导致股价变化。可以这样理解,宏观环境及公司基本面仅仅是投资者是否愿意购买股票的一个原因,而并非本质因素。宏观环境好,或基本面好的个股,人们更愿意交易,央行“放水”(即货币政策宽松),人们就有更多的钱买入股票。所以,推动股价的并非宏观环境和基本面,而是人的交易行为。
- 无论买入的理由是什么,股价的上涨,都要通过买入的数量(意愿)大于卖出的数量(意愿)来体现。
- 股票的真实价值,需要人承载(承认)才有意义,否则,就是一个虚无的东西。而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对真实价值的判断并不相同,大家都在用自己的行为给这个“真实价值”投票,即卖出的人认为当前股票不值这么多钱,买入的人都认为未来股票会更值钱。
- 股价经过一段时间的上涨,自然就消耗了乐观看多的这部分人的现金,当该买入的都买了,需求就被透支。反之,股价经过一段时间的下跌,自然就消耗了悲观看空的这部分人的筹码,当该卖的都卖了,供应就被透支,在这些时刻,供求关系就出现了变化,从而影响股价发生变化。
- 至于是经济周期处于繁荣期、个股基本面良好,还是政策变化等原因导致的供需格局变化,根本就不重要,这些原因可能是交易者买入的理由,但股价最终要上涨,就会体现在需求的强劲上,需求(买入行为)压倒了供应(卖出行为),即想要买入的人多,要出高价才能买到,就会推动股价上涨。反之亦然。
- 我们要建立一个基本的认知,供求关系,是股价运行的最基本原理。
4.4 交易的第一性原理
- 第一性原理是事物的源头,即打破一切束缚,回归到事物本源去思考基础性的问题,在不参照经验或其他参数的情况下,从物质世界的最本源出发解决问题。
- 股价变化的第一性原理:供求关系。所有的走势变化,都是供求关系变化的结果。价格变化的本质,是供需不平衡。
- 我们要理解,无论发生了什么变化,最终都要反映到供需格局的变化上。出现了利好导致上涨,会反映在需求强劲上,买的人多,股价就会上涨;反之亦然,出现利空导致下跌,会反映在供应强劲上,大家都想卖出,没人愿意买入,股价自然下跌。另外,供需关系还会识别市场是不是真的对利好利空做出了反应。如果出现一个利好,市场不涨反跌,说明什么?说明资金并不买账,反而利用利好出货,这些都会体现在供需格局的变化上,这是你分析基本面无法达到的效果。另外一点,持续的供需不平衡,会产生趋势。上升趋势的形成,是因为当前价位的股票供不应求。
- 当你理解了第一性原理,就会发现,股价涨跌的原因根本不重要,只关注结果就好了。
- 我们只要衡量清楚,在某一时点上,需求和供应哪一方力量更强,然后跟随即可。当需求压倒供应时,就会推动股价上涨,在这里做多就有概率优势;反之,当供应压倒需求时,在这里做多就容易亏损,选择回避等待即可。这也是交易体系获取概率优势的底层逻辑。
4.5 价格发现机制
- 真正好的个股,一般情况来说,都会通过走势区分出来,既便宜又好的个股,其实很少见,除非是市场极端下行情况下的普跌,导致泥沙俱下,好股被错杀,而市场一旦回暖,又会通过走势(资金)把好股区分出来。
这就是“价格发现机制”。 - 在价格发现机制下,相同的条件,聪明的资金一定会选择在比价效应下更有“价值”的目标,填平所谓的价值洼地,促使价值回归,这些都会体现在“价格”的变化上。当你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在“价格发现机制”的逻辑下,走势就是最好的选股工具,价格(走势)会自动把股票分出来“好坏”。
- 很明显,在“价格发现机制”下,在走势更强的个股中选中好股的概率更大,而所谓位置更低的个股并非更“安全”,反而隐含各种问题的概率更大。
- 根据欧奈尔的调查,98%的人不喜欢买入新高附近的强势股。而实际情况往往是,那些创新高的股票会不断创出新高,即强者恒强,没有最高,只有更高;而那些看起来位置“安全”还没涨的落后股票,却弱者恒弱,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落后股票都没有机会。
如果整体市场很强,在前排的“好股”涨了一段时间后,位于后排的个股就有了机会,所谓“补涨”。这里面的逻辑依然是“价格发现机制”在起作用,因为前排的个股涨得太多,价格太高,使得溢价也太高,位于后排的个股体现出“价值洼地”效应,资金开始流入洼地,把其填平。 - 市场一般的上涨顺序如下,“好股”先涨(被价格发现),后排个股补涨要等“好股”拉出空间,等后排个股都涨了一遍,行情就接近尾声了,这时调整(普跌)开始,然后再一次轮回。
4.6 交易的第一目标
- 交易者一定要树立一个重要的思维,即交易的第一目标是生存。当你有了这个思维后,就会谨慎对待每一笔交易,在事前、事中和事后,都把风险放在首要位置,在不确定性事件中,如出现意外时,首先想的是“活下去”,从而会下意识地保护自己,这也是“风险优先”原则。即在出现风险时,第一个想到的是控制风险,而不是心存侥幸地寄希望于事件好转。
- 控制风险有以下几种方法,(1)事前控制风险:包括制定交易计划、应急预案、适度分散,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等;(2)事中控制风险:包括避免逆势交易和重仓押注,当出现意外或走势不及预期时,要坚决止损,保留实力,等待下一次机会等;(3)事后控制风险:对自己每一笔交易进行回溯和分析,尤其是对一些做得不好的交易,制定整改措施,防止下一次再犯。
- 延伸到仓位管理的角度去看。假如你的总资金量为100万元,准备以10元/股的价格买入这只个股,止损价格设置在9.5元/股,这一笔交易你愿意承担总资金1%的风险,即最多亏损1万元,那么,你应该买多少股?计算方法如下:1万元/(10元/股-9.5元/股)=2万股。如此,你持有这只个股最多就是2万股,即20%的仓位(20万元),当这只个股下跌5%到9.5元/股的时候,会触发你设置的止损价,你按纪律要退出交易,即这笔交易最多亏1万元,也就是总资金量的1%。这就是以损定仓的原则,即用亏损幅度反推,来确定你的仓位。
- 在“风险优先”的原则下,首要考虑的是控制风险,而不是“卖错了怎么办”。“风险优先”的原则让你把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主动控制风险,而不是任由市场波动。
- 《海龟交易法则》里面有一句话,讲的就是“生存”在交易中的重要性:“一个期望值为正的系统或方法,早晚会给你带来财富,有时候是你做梦也想不到的巨大财富,但这一切有一个前提条件,你必须留在游戏中。”
4.7 交易的一致性原则
- 什么是交易的一致性原则?简单来说,包括下面两点:(1)方法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化,不能风格漂移。(2)买入是什么理由,卖出也必须是什么理由,即入口和出口保持一致。
- 制定一个规则(规则的目的是从无序的市场中过滤出有序的信号,只专注于自己可以理解的机会),然后执行它。让识别市场的机会具有一致性,让自己的行为具有一致性,这是“交易的一致性原则”的核心。
- 很多人左右摇摆,做不到一致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无法理解策略的成本,任何策略都有相应的成本。趋势投资的优势是,不必猜测哪种是主流,哪种走出来就做哪种,但在判断趋势时有摩擦成本。价值投资没有太多摩擦成本,但要承担股价波动的成本,以及看错的成本。
- 另外一个角度讲,很多人之所以无法遵守“交易的一致性原则”,本质是对自己体系的不信任。
- 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交易体系,都要完全信任它,不让自己的主观想法干扰,不要自以为比体系聪明。你永远无法用自己不信任的体系赚钱,交易里面的痛苦和抵抗,都是由于自己想法太多,导致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冲突。信任自己的体系,完全按照体系产生的信号交易,是解决一切内心冲突和矛盾的核心。
- 坚持“交易的一致性原则”,是在交易中成功的前提,要让自己的原则可复制,让自己的行为可复制,保持内心纯粹,然后不断地重复规则和行为。
第5章 构建交易赢家心理
5.1 成功交易者的人格特质
- 几乎所有的交易者,都是从失败开始交易生涯的。入市之初,一个人的理论知识再丰富,实践也会不断地颠覆他的认知。这是因为,市场上根本没有标准答案,市面上的所有策略,都能找到相应的证据印证,也能找到相反的证据去证伪。
- 能不能把握住正确的交易时机,直接决定了这一笔交易的成功与否。而正确的交易时机往往很短暂,转瞬即逝。想在交易中把握好这些时机,就需要交易者果断出击,不拖泥带水。
- 《孙子兵法》里曾讲过:“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意思就是,进攻和撤退的时候要迅速行动,动作要快,不能拖泥带水;在行军的时候,要缓缓移动,像树林一样齐整;而在潜伏和等待的时候,要稳如泰山(即耐心等待)。
- 真正成功的交易者,都能理解,哪怕自己能力再强,也只能把握其中的一小部分机会,赚市场中的一部分钱,也就是自己理解并适应体系的机会。
- 把自信的高度再上升一点,就是信仰。几乎所有的交易大师,都会讲到要对自己的投资体系保持足够的信仰,因为没有信仰,你就会犹豫和摇摆,不断地变换方法,尤其在遇到困难时,就会导致你违背自己的原则和体系,甚至经常修改体系去拟合行情。当你不按照自己的体系和原则交易时,将和情绪化的初级交易者没有任何区别。另外,自信的人往往都乐观积极。他们能坦然面对失败,因为他们相信终究会赚回来,而不是自暴自弃。
- 自信和自省并不矛盾。自省不是否定自己,而是坦然地接受和面对错误、总结错误,这反而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一个成功的交易者,一定是勇于认错,善于总结的。
- 包容意味着接纳,在做错时,不和自己死磕,让自己陷入无休止的精神内耗中;包容还意味着可以内心毫无抵抗地接受一切可能性,在自己的判断被市场走势证伪时,可以轻松放弃自己的观点。
- 超强的执行力,是整个体系运行的核心,如果不能得到执行,你的体系设计得再好,也是毫无用处的。而执行力的核心,就是自律。
5.2 交易者的三个层次
- 几乎所有的交易者,在进入市场后,都有三个层次等着你跨越,只有极少数交易者能进阶到第二或者第三个层次,大部分交易者一生都在第一、二个层次徘徊。这三个层次是:(1)情绪化交易;(2)机械化交易;(3)直觉化交易。
- 进入第二个层次的人群中,会有少数人成功,就是能做到坚持自己规则、知行合一的人。有了规则只代表“知道”,而能不能“做到”才是核心。无法“做到”的认知,本质上都是“伪认知”,那部分有规则但不执行的人,其实还处在第一个层次——情绪化交易中。
- 所谓直觉化交易,就是所有的规则都已融入你的内心,你的内心就是体系,买卖都顺其自然,不需要刻意地照搬规则。到了买点就买入,错了就止损,不需要过多的思考,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也是著名的交易大师杰克·斯瓦格说的:“你在奋斗,挣扎,强迫自己做一项交易时,你是错误的,是不协调的。最好的交易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也就是我们武侠小说里面讲的“人剑合一”的境界。
- 交易能不能成功,表面上来看是一个交易代码、一个买点的选择,深层次来看,是思维模式和内心综合作用的结果。那么,答案在哪里?在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在市场中。交易是向内求的过程。
5.3 顺应外部变量,控制内部变量
- 市场是由无数的变量组成的,这些变量大致可以归为两类——外部变量和内部变量。外部变量包括市场走势、信息、宏观环境、基本面、资金面等,是交易者自身之外的东西;内部变量来自交易者自身,由我们的内心情感变化组成,包括贪婪、恐惧、期望、侥幸等心理。这两类变量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相互作用的。
- 从内部变量和外部变量的角度审视市场,你是无法判断下一步会“确定”怎么走的,因为所有东西都是动态的。外部变量是不断变化的,你的内心也随着外部变化而产生波动,从而影响着个人每一时刻的行为。变量又衍生新的变量,周而复始。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有一段经典的论述:“投资者与市场之间是一个互动影响的过程,交易者根据掌握的资讯和对市场的了解,来预期市场走势并据此行动,这个行动事实上也反过来影响、改变了市场原来可能出现的走势。”理解了这一层,就会发现在市场追求“确定性”,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而已。
- 交易体系是建立在追求“确定性”上,还是建立在“市场没有确定性”上,两者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思维模式的不同,会直接影响交易者看市场的视角。追求“确定性”的人,以自我想法为主,一般会陷入“我执”,很难在市场发生变化的时候转变观点。而认为“市场没有确定性”的人,则很容易随着市场变化去顺应市场,从而很难被市场伤害。
- 是不是所有的投资和交易,都是在碰运气?当然不是。因为在变化的背后,仍有概率在起作用。任何投资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体系,都是建立在“概率优势”之上的。比如基本面投资,是通过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管理水平、竞争优势等,在一个较长时间的框架下追求高概率。技术分析及趋势投资等,同样也是在特定的时间框架下,通过走势和技术行为,追求高概率。比如趋势投资,在上升趋势中做多,获胜的概率就会提高。
- 投资和交易的本质,就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外部变量和内部变量),通过自己的一套方法(体系),追求高概率。短期的成败或有运气因素,但只要具备了概率优势,长期看终究会成功。
- 外部变量怎么发展,是我们无法控制和消除的,这一点要从内心接受。对付外部变量的唯一方法,就是“跟随”。而要做到并做好跟随,就要在自己的思维框架中,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思维模式。
- 大部分交易者初入市时,接受的教育是“市场先生会犯错”,即建立在以“我”为导向的思维框架上,潜意识里是“我”不会错,“市场先生”会犯错。最后在市场上验证一番后发现,当然不是“我”真的不会错,而是有时候“我”对,有时候“市场先生”对,这就是概率。但这里的问题是,如果“我”错了,在“以我为主”的思维框架下,就很难纠错,从而容易导致对抗市场,产生大亏。因此,我认为这不是一种有利于交易的思维模式。
- 而以“市场为导向”的思维模式,则恰恰相反。在这种模式下,最高的境界是“无我”,就是完全遵循市场的变化,“市场先生”不会错,只有“我”会错。
- 《亚当理论》一书中有个经典的观点:为了在市场上成功,我们必须投降。向市场投降,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放弃。这表示我们要放弃对市场怀有的一切意见、判断和结论。这件事情之所以这么难以做到,是因为我们经年累月花费无数心血研究市场,才积累下来这些自以为与众不同的意见。换句话说,我们在这些自认为知道的事情上付出了很多,要放弃有点困难,特别是考虑到两者结合似乎很吸引人。要想成功,我们要一无所知地接触市场。
- 在所有的变量中,我们能控制的,也只有我们自己。通过控制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变得有纪律,按章操作,从而降低内部变量的影响。当内部变量的负面影响被消除后,剩下的就只有外部变量。
5.4 立不败之地,胜可胜之敌
- 交易,就像行军打仗,而交易者就是指挥打仗的将军,资金就是兵力。我们要积极主动地选择战略战术,有时候要把部队分成几个部分(分仓)。根据环境,有时候要埋伏(低吸),有时候要迎头阻击(突破),有时候打了败仗,要及时撤退(止损)。如果总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很难打胜仗。
- 交易中按计划止损是策略的一部分,但等到大亏不得不退出交易时就不叫止损了,叫割肉。如果总是出现大亏不得不退出交易的被动操作,首先交易者信心受到影响,其次反攻难度越来越大(本金越来越少)。这就是主动和被动的区别,同样是一笔亏损的交易,主动选择承担小亏,和被逼无奈不得不被动割肉(大亏),是完全不同的,不仅仅是资金上的差异(主动止损是承担小亏,而被动割肉往往已经到了大亏时),更是心理上的差异。主动止损的人,虽然也亏钱了,但心理上是有优势的,因为止损本身就是你计划的一部分;被动割肉的人,心理上是崩溃的。这两种情况,哪一种更容易反击,一目了然。所以,一定要记住,我们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要有绝对控制权,随波逐流处处被动是无法赢得战斗的。
- (1)学会聚焦和放弃,专注自己擅长的和符合自己认知的机会,主动放弃一些没有把握的、可做可不做的机会;(2)积极主动地掌握主导权,让每一笔交易行为都是自己主动做出的(包括仓位控制、买卖、风险管理),绝不随波逐流,因为总是疲于应付无法成功;(3)以上两条实现的关键是四个字:自我控制。
5.5 “无我”心理
- 交易者的最大心理障碍在于,我们经常将一些不存在的内在问题,比如自己想法、感受(恐惧和贪婪),当成实际问题去对待和处理。“万一跌了”“早该买入”“早知道就卖出了”等这些想法,它们都是不存在的东西,是你自己根据环境或者经验教训(有过成功或失败的经历)臆想出来的,并不是真实发生的事实,而你自己在行为层面却兴师动众,宁肯违背自己的计划,去迎合这些并不存在的感觉。
- 想要取得成功,要持续地专注于交易本身,并采取行动,而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想法和感觉上,并努力去纠正这些想法和感觉,与之抗争,这只能让你分心,从而失去对交易本身的把握。而这种忽略自己的感觉,聚焦在事件(交易)本身的能力,就是“无我”。
- 所谓“无我”,就是做自己想法和感觉的观察者。当你不再努力寻找对抗自己的想法,而只是作为旁观者观察自己的想法时,就可以变得更加客观。比如前面老张的例子,在买入后股价向下波动了一下,老张内心恐惧在没有触发止损点的时候着急止损,导致交易失败。你作为旁观者,其实看得很清晰,只需要执行自己的计划,这笔交易就会非常成功。当类似的事情发生在你身上的时候,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分析和观察一下,有助于自己冷静下来,从而避免被情绪劫持。
5.6 事上练
- 陆澄问:“安静时我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好,一旦碰到事情,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这是什么缘故?”王阳明先生说:“这是因为你只知在静中涵养,却没有下克己功夫。如此,碰到事情,脚跟势必站不稳。人应该在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静亦定,动亦定’的境界。”这就是“事上练”的来历。世间所有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如果仅仅停留在想法的层面,而不是去实践中磨炼,很难让自己进步,也很难得到正确的解决方法。
- 《海龟交易法则》里面曾经讲过,即便是将交易方法毫无保留地刊登在报纸上,大部分人依然无法用它赚钱,就是这个原因。仅仅靠复制别人的体系,没有经过“事上练”,就没有自己的理解,是做不好交易的,因为只有经过实践的反复锤炼,你才能真正领悟。道听途说,没有自己的认知作为保障,一切都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没有根基,自然容易倾倒。
- 无论做交易,还是放眼整个人生,要向内寻找答案,所有的答案都存在我们心中。而所有一切物质的东西,你有或者没有,你能不能得到,都只不过是我们向自己内心寻找答案的外在表现而已。
- 坐中静,破焦虑之贼;舍中得,破欲望之贼;事上练,破犹豫之贼,三贼皆破,万事可成。
5.7 从心所欲不逾矩
- 你为何不喜欢调整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调整的时候你在场,且仓位过重,更严重的是,你在高位追涨的个股在这次调整中大跌,这让你感觉很痛苦。但对于一个空仓的或持币等待的人来讲,市场的调整不仅不会让其感到痛苦,反而会让其认为机会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