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只干三件事:寻找价值,寻找价格,耐心等待。投资的艺术很大一部分就是等和守的艺术。
- 投资是生活的一部分,二者从来都是一种紧密相连而不可分割的关系。彼得·林奇甚至认为普通投资者相比专业投资者的优势之一就是更容易感受到生活的启发从而产生超越专业的力量。当投资渐渐成为一种习惯,我自觉不自觉地,开始用投资的眼光和思维来观察和思考生活。这时我突然明白投资与生活的辩证关系:投资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具有生活所具有的一切特质。这段话的另一层含意解读是:在普通的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可以寻找到投资的规律、体悟到投资的真谛。
-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寻找到一个合理的价格介入市场,然后耐心地等待市场的回馈——投资者最大的悲剧就是:市场需要资本的时候,你来了;而市场捧来利润的时候,你走了。西方股市有句谚语:“当闪电来临的时候,你要确保自己在场。只有在场,你才能享受到甘霖的滋润。”
- 投资的过程、模式,决定了投资的三大基本属性:确定性、平衡性、耐力性。
- 追求一个模糊的正确即可。所以我把确定性简化成了四个字:“低买高卖”。这四个字是借用了波段操作手的行话——但在这儿,已经与原意有了本质上的差别。我们只要记得“在低位处投资,获利的确定性大;在高位处投资,获利的确定性小”就可以了。
- 平衡性从小到大,有这么几个层次:一是同类投资品种间的平衡;二是不同类品种间的平衡;三是不同市场间的平衡。以前在网络上也常常撰文论道:寻找最舒服的姿态面对市场。这话的意思其实也是在讲平衡性。平衡性就是寻找低估,没有平衡性就没有成功的投资——这两句话是对平衡性的最高概括。
- 种子从播种,到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再到最终的收获,这样的一个周期叫一季。股票投资的周期性也完全体现于买和卖及其中间的持有上来。买,需要时间准备;卖,需要时间端详;持有,更需要时间的酝酿,甚至有时候可以说是煎熬。很多人的耐心只体现在卖上。这是多么可笑。
- 确定性是对方向的选择,平衡性是对路径的选择,耐力性则是对信仰的选择。
- 承认自己只是一个普通投资者,没有超越常人的力量,这即意味着我们要想获得超过市场的投资收益是一件很难的事。事实上,世上很少有连续20年增长速度能维持在20%的企业,世上也很少有财富年复合增长率维持在20%的投资者——不是完全没有,很少,有就是奇迹。作为一名投资者,你能达到这个水准,你就是巴菲特。
- 我们可以看到,每一轮牛市行情,都能吸引大批股民入市,而每一轮牛市行情过后,都有大批股民在股市中沉淀下来,成为下一轮行情的中坚力量。从趋势上看,这一股中坚力量是逐步发展壮大的。这也就是二十多年来每次牛熊转换后股市的底部区域总是逐阶抬升的根本原因——哪怕是市场热度再回到从前,大盘点位也很难再回到从前,因为股灾中总有一部分新股民留存下来,和以往经历多届牛熊转换的老股民一起,组成新底部的奠基者。如果考虑到上市企业的利润增长、资产增厚,这种逐阶抬升的股市格局更具有了基本面的支持。
- 中国股民总户数现在已超1亿,与美国股民总户数大体相当,也就是说,单纯从股民数量上看,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相当的。但是别忘了,中国有近14亿人口,而美国只有区区3亿。现在大约是每13个中国人中有1户股民,而美国大约是每3人中有1户股民。从股民在总人口的密度上看,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以美国为标尺的话,中国股民在现有基础上至少还得翻3倍才算基本达标。也就是说,未来至少还得增加3亿户股民。如果每轮牛市能集中带来5千万户股民的话,那么中国至少还需要6轮这样的大牛市才能完成任务。如果此前二十多年中国股市每三至五年才能发动一场集中攻势的规律在未来继续有效的话,那么要完成3亿户新股民入市的任务,就意味着至少需要二十年,至多30年的时间。
- 关于美国股民的数量,腾腾爸提供的还是最保守的一组数据:1亿股民只是计算直接交易和持股的,而美国的实际情况是,401K计划等鼓励和培育机构力量的制度已将大约三分之二的美国人推到了间接持股人的地位。如果算上这部分人,美国股民至少还要再翻一倍。如果中国股民密度将来也发展到这个水平——画面太美,不敢想象。
- 随着研究的深入,你会发现,从财商到财知再到财技,理财是一门完全系统化的科学,它包含着经济、货币、投资、政治、历史,甚至心理等各个宏观与微观的层面,是一门涉及面极广的综合性立体化科学。认识它、学习它、掌握它——我们不必人人都成为专业理财师,但至少应该让我们可怜的财商得到些许启发。理财的目的不必人人豪富,但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避免财务困境却是完全可能的。
- 存款是攒出来的,财富是挣出来的。开源和节流虽然是理财的两个驱动轮,但很明显二者的性质和地位是有本质性的区别的。节流的目的是对现有资金的管理,开源的目的是为未来创造更多的资金来源。把你手中的钱积攒下来只是理财的一个方面,恰当地处置和利用好这笔钱,用钱生钱,创造出新的财富,则是理财工作升级换代的必然产物。
- 风险和收益虽然是相伴相生的,但从中外信奉价值投资理念的长线投资者的投资历史及业绩看,时间会有效熨平风险带来的资产波动,长期跑平或跑盈市场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 当年有人问巴菲特投资最重要的是什么,股神答:“第一是不要亏本,第二是记住第一条。”所以安全是投资的前提,没有安全做保障,哪怕成功的投资也是投机,成功只能归功于运气成分。而若想确保投资的安全,则投资之前一定得有一番冷静的测算和预判。这就是我常说的:投资的前提是安全,安全的前提是冷静。
- 一般的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要是国家真发生了超级通货膨胀,只有两类人最赚便宜:一是在银行里有高额贷款的人——因为贷款贬值了,也就是能用较少价值的钱还以前较大价值的账了;二是拥有实物资产的人——因为贬值的是纸币,实物的价值不会变化,而价格则会随着纸币的不值钱而在纸币的数量上不停地飞涨,最终抵消通胀,从而达到抵御通胀的效果。
- 即便真的发生了所谓的超级通货膨胀,关于经济、关于股市的常识也告诉我们:股票是企业的证券化,其实质就是一种实物资产——急剧恶化的通胀系数会短期冲击股价,但将时间稍微拉长一点,通货膨胀的系数就会慢慢地折算传导到股价上。因为按贬值后的货币计算,企业的资产净值增加,股价同样会上涨!这时候持有股票和持有实物资产是可以画等号的。甚至因为股票的兑现性、流动性,比个人拥有傻大笨粗的实物资产更具有比较优势!
- 股市是不是赌场,完全在于投资者个人的态度。你若把它当成赌场,它很快就会成为你的赌场。而从赌场出来的,有几个不是在输钱之后?那些最疯狂的赌徒,基本上赌场就成了最终的坟场。
- 市场给大家提供的所有的信息都是中性的,之所以有人认为这是好的、那是坏的,这是有用的、那是没用的,原因不在市场,而在我们自身。是我们根据自身的需要解读了市场。我们常看到我们爱看到的,而看不到我们不爱看到的。
- 心理分析大师道格拉斯一再提醒我们:市场就是一个动态的机会流程,它本身无所谓好坏,它向任何人敞开,能不能抓住那些稍纵即逝而又奔腾不息的交易机会,不在于市场,而在于交易者个人。
- 安全是投资的前提,风险是安全的前提,而正确地看待市场又是我们认识和甄别风险的前提,最后,良好的心理素质,则是我们保持客观冷静的前提。这四者不是平分秋色,是有先后顺序的。如果是一道选择题,每次只能选一个答案,我会先选安全意识;如果能再加一个,我会加选风险意识;如果还可选一个,那么我就会再选正确看待市场这一选项。当然,最好能够是一道多选题,那么,我最后会把心理素质这项也加进去。
- 诚然,集中投资一家发展良好的优势企业,的确可以获得良好的收益,投资界也不乏成功的先例。但是请注意,我们现在讨论的不是如何获得投资收益最大化,而是如何才能让我们的投资更为安全。争论集中好,还是分散好,两派使用的衡量标尺本身就不是统一的。集中派关注的是收益,分散派关注的是安全。我的观点是:假若投资者承认自己只是一名普通投资者的身份定位,那么就应该把关注的焦点首先放在投资的安全性上来——在确保本金不失的情况下,再来谈收益。所以,分散的首要目的不是超额利润,而是资产的安全。
- 对一般人而言,常常在行情好的时候,忘掉风控,只有在行情不好,亏损以至肉疼的时候,才会想起风控。提示风控是对的,但在行情不好的时候再提示风控,是不是晚了点呢?牛市中,很多朋友笑我保守。
- 风控之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什么?就是仓位管理。我们的仓位,必须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状态。也就是说,必须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情况。具体地说,就是上或下的可能。如果股市上升,必须保证我们有钱赚,而且赚得还得可观。如果股市下跌,必须保证我们承担得起亏损,亏损的大小必须在我们能承受的范围。这就是我常说的,用一种最舒服的姿态来迎接市场的挑战。
- 我们的仓位管理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说得浅白点,就是要根据行情、人气的好坏来进行仓位管理。熊了好多年,人气涣散,人们已经谈股色变,这个时候,要大胆提高仓位,比如牛了好长时间,而且人声越来越鼎沸了,市场估值也越来越高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尽快降低仓位。仓位管理最困难的因素是我们总是试图赚尽市场所有的钱。行情高涨时不舍得降低仓位,行情不好的时候不敢保持仓位。进而追涨杀跌,反复挨市场的耳光。
- 事实一再证明,市场是不可预测的,但可以站在现有条件下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断。这种分析和判断不是臆测,而是有着投资者科学的投资交易体系做支撑,包含着科学性。计划就是在这种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对未来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权衡后进行的资产配置方案。格外强调一点:好的操作计划一定是尽量考虑到各种因素,尤其是可能超预料的、坏的那一方面因素。
- 针对不同的沪市大盘点位,对投资者股票与现金的仓位比例做了界定和标准。具体方法是:大盘3000点时,以三乘九,得二十七,即账户内应留存27%的现金、73%的股票;大盘4000点时,以四乘九,得三十六,即账户内应留存36%的现金、64%的股票,以此类推,在大盘9000点时,以九乘九,得八十一,即账户内应留存81%的现金、19%的股票;待到大盘到达10000点后,就应清空全部股票,账户内只留现金。
- 心安原则,则更多的是对投资老手的要求。实际上是对前两套方案条条杠杠的完全释放:如果你有足够的经验,有正确的投资方法,有足够厚实的抗击打能力,有自己独特而坚定的投资判断,你完全可以忽视仓位对你的限制——只要你心安理得并能在这种心安理得中长久地生存下去并获得足够的盈利即可。
- 对于杠杆使用的环境,我认为要求至少也有两个:一是在市场底部。二是在市场开始向好的时候。
- 对于使用杠杆的人来说,要求也应该严格一些:一是必须有至少十年以上的股市投资经历。二是必须有一套适合自己的成熟的投资交易体系。三是必须在过去的投资经历中实证自己可以稳定地盈利。
- 目前这个市场上能有资格使用的人、能符合条件使用的市场环境、能让人放心使用的杠杆资金,实际上都是非常少的。这就意味着,市场上绝大多数的普通投资者,是没有资格、不配也不能使用杠杆的。
- 格雷厄姆说:“只要有足够的安全边际,一个看似不好的标的也可能成就一项很好的投资。”这话听起来有些拗口,所以我说了一段更为直白的话:哪怕是狗屎,只要价格足够便宜,也是有投资价值的。
- 好的企业,得有品牌、有技术、有垄断,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深而宽的价值护城河。那么,什么是护城河呢?我的理解很简单:你能做的,我也能做;我能做的,你却不能做。这样的企业才是好企业。这样的对象才值得投资。
- 经营模式简单的企业,往往财报也简练、干净,数据逻辑清晰、易懂,甚至投资小白也能看得懂。投资这样的企业,我们不用花费过多精力去分析和排除财务造假的问题。
- 企业最大的未来,绝对不是那种显性的利润增长,而是更为重要的隐性增长:稳定的经营模式、稳定的盈利模式、宽广的护城河,以及永续发展的不死鸟身份,这才是最大的未来,真正的未来!
- 好的企业,只要有稳定的盈利模式,并且能够长期复制并永续发展就好,不必非得有所谓的高速的成长性。这一点,就像阿甘的奔跑,只要方向正确,一天一天地跑下去,不疾而速,最终能达到常人所不能达到的成就。有些企业,哪怕是不再高速成长,甚至是不再成长,只要能保持目前的高收益,永续发展,也是完全值得投资的。
- 杨天南先生在他的著作《一个投资家的20年》中,反复强调,投资的重要目的不是让你成为巨富,而是首先实现财务的健康。财务自由是一个比较高的目标,一旦实现,意味着你不用主动工作,只被动的资产性收入就足以让你与家人快快乐乐地生活。而财务健康,则是一个相对低得多的指标,它意味着你只要生活得不是那么艰苦就可以了。
- 理财投资到底是简单还是复杂?答案是:只要你能准确地把握住投资的本质,投资就不复杂。否则,它就会非常复杂。
- 第一个层次,成功的投资需要遵守的基本规则:1.低买高卖;2.不贪不惧;3.坚持不懈。第二个层次,对投资活动本身,我们还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简单的投资方法是可以赚到钱的;2.基于普通投资者的身份定位,我们应该努力寻找到这种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3.找到它,坚持它,即持之以恒。
- 华尔街有一句名言:“有老的交易员,有猛的交易员,没有又老又猛的交易员。”所以沉浮于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能长久地生存,浮上来,别沉下去。要想做到这一点,经过风雨的投资者都会自然而然地做到思想和操作上适当的保守。也就是说,保守是基础和前提,进攻才是后续和结局。这就要求投资者在制定自己的投资策略时,首先确保自己不要发生过大的本金损失。
- 适合普通投资者的投资方法应当是相对简单的,而且应当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性。否则,它就可能是不合时宜的。记住它的三个基本特点——兼顾安全、兼顾成长、动态平衡——找到它,然后长期坚持。
- 一个常见的现象:行情好时,尤其是趋势性的上涨行情到来,你买什么股票好像都能挣钱。这就给投资者一个假象,认为是自己眼光独到、分析正确,也就能力超人。在这种时候,投资者很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从而在想象中夸大了自己的能力圈。
- 研究表明,在社交方面,一个人至多能稳定地与150人保持关系。在投资方面,大师们给出的答案是关注的标的,不应超过10个。所以我在讨论组合的问题时,建议组合中的标的应是3到5个行业、6到10只股票。道理即源于此。
- 成熟的投资者,有两件事情必不可少,首先得有一套完整的交易体系,其次在严格执行这套交易体系时,必须形成自己的交易纪律。这二者相辅相成,必不可少。二者的完全结合,就是投资者的执行力。
- 一个完整的交易体系,大致应该包含着四个方面:理念、策略、技巧、心态。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交易体系,但再不同的交易体系,都应该包含着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缺少任何一项,交易体系都将是残缺而不完整的,就会给自己未来的投资带来重大的隐患。
- 以我的观察,市场上众多投资者皆以追求策略和技巧为己任,把更为重要的理念和心态问题抛之脑后。其实,理念是交易的源头,它直接决定着你未来的投资走向。而心态则是交易的保障。没有正确的心态,就没有正确的交易。杨天南先生曾说过:阐释专业知识或许并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我认为第一是理念,第二是心态,第三是专业知识。他这段话很深刻,但很可惜,市场中大多数人,并不是这样做的。
- 不能不承认,因为性格的原因,有些人天生适合于股市投资,有些人则天生不适合在股市中淘金。在实践中判断自己适合不适合股市投资,这本身也应该是投资者修行的必然。若认为自己的确不适合进行股市投资,果断退出这场游戏,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 很多基本面热衷者认为,选出好股票,选出好的投资价值,这是投资者最应该干的事情。这种认识,当然是对的,但还远远不够。另一个基本事实是:当你认为现实估值已经非常低的时候,未来可能还会出现更低的估值,“地板之下有地下室,地下室之下还有十八层地狱”;当你认为现实估值已经非常高的时候,未来可能还会出现更高的估值,这也是市场上流行的“不卖强势股”的由来。所谓“顶上有顶,底下有底”。
- 时人常报怨中国股市是政策市,把暴涨暴跌的原因归咎于政府。首先,这种观点是错的。仔细想想,哪个国家的股市不是政策市呢?只是程度不同罢了。成熟市场,政府调控手法更柔和高明,中国政府对股市的基本看法、立场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调控股市的经验还不丰富,应对暴涨暴跌时的手法有时有些拙劣,应该是能谅解的。其次,这种观点即便是对的,作为投资者来说,也应正视市场中存在的一切现实。
- 分红和股息的意义来了——公司什么都可以造假,就是分红和股息无法造假,因为这需要拿出真金白银兑现。一年的分红和股息好造假,年年分红、拿出股息造假,这是不可能的。造假的最终目的是圈钱,而不是散财。
- 值得我们关注的分红和股息,应有三个前提,也即我常在网上念叨的“长期、稳定、可持续”。长期,是指分红和股息是持续多年的,不是偶然心血来潮的。我认为至少得持续五年以上才有参考意义。稳定,是指分红率和股息不能忽高忽低。稳定即意味着管理层做事有规则,企业经营稳健。可持续,是指对未来的预期。这要剔除那些基本面明显恶化、行业也处衰落期的夕阳企业。这是对未来的保证。
- 在确定这三个条件的同时,再强调高股息率——利率是资本的价格,股息是股票的价格。你在大盘上看到的那个价格,只是股票的第一层次的价格,仅是一种表层的物理上的价格。股息才是股票的第二层次价格,这是一种内涵性的能体现资本回报率的价格,是真正的价格。所以,股息率,在分红率相同的前提下,当然是越高越有价值,越高越有吸引力。
- 牛熊是一种趋势性的失衡,表现为一种整体性的高估或低估。但并不能因此而将牛熊与失衡画上等号。失衡作为市场的一部分,几乎总是与市场同在。也就是说,失衡可以跨越牛熊周期。再直白一点,我们可以说,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抑或是既不是牛市也不是熊市的震荡市(俗称“猴市”),都有可能存在着失衡状态。只不过这种失衡状态与牛熊市的失衡状态,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而已。
- 牛熊是一种失衡的形态,而失衡却不仅仅存在于牛熊。当市场容量足够大,当辨别失衡的眼光越来越老辣,我们就会发现,市场几乎总是在某个方面存在着失衡状态。这是有效市场假说不愿承认的,但却是事实。而且根据我们的分析,可以看出,周期理论也好,钟摆理论也好,其实都是失衡理论的规律性表述。周期理论告诉我们,市场总是不停地在牛熊间转换。钟摆理论告诉我们,市场总是在高低点间轮动。但失衡理论归纳性地告诉大家:市场总是在失衡与平衡间轮动,从而造成了市场的周期性和钟摆性变化。
- AH间的失衡经常发生,AH股的溢价比率在历史上从来没有稳定在1上,经常在低于1与大于1间轮番上演。根据常识推测,由于未来两地股市融合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加大,连通器效应会更准确、更灵敏地在市场间得到反映,未来两地股市的估值比率会越来越相近与稳定,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总是此消彼长、差距巨大。但一定要记住,只要二者间发生失衡,就是投资机会。
- 投资是一门关于平衡的艺术。为了追求到这种平衡的艺术,认真探讨如何寻找失衡才有意义。我曾经总结出股市平衡策略的十六字口诀是:“欲想平衡,先寻失衡;找到失衡,再求平衡。”平衡的核心策略是:往低估处打子弹。
- 投资的核心是什么?就是计算你自己在这一行为中是否有“便宜”可赚,而不要过于计较别人是否赚了你的“便宜”——从做生意的角度看,这叫“双赢模式”。
- 学习,学习,历练,历练!在股市里赚小钱是很容易的,但有大成者,这是必不可少的过程。说来说去,股市生存,还是不容易的,初入股市即便第一次赚了钱,也不代表永远赚钱。
- 随着养老金等大型资金的逐步入市,以公私募基金、保险资金为代表的各式机构的逐步发展壮大,以及中国股市的逐步开放、制度建设的逐步规范和完善,可以明确预见的是,未来的中国股市一定会越来越规范和成熟,并最终与发达成熟市场接轨。也就是说,未来的市场极有可能走出“牛短熊长”的怪圈,降低、缩小波动率。那么,在此背景下,“熊市买股、牛市卖股”的策略,是否会依然有效呢?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同时又是一个无须过于担心的问题。我们在探讨失衡的问题时曾说过,人性偏见造成的刻板印象将永远存在,尤其是万千机构、股民构成的乌合之众更能群体性地放大这种人性偏见,所以市场先生表现给我们的状态,总是要么过于乐观、要么过于悲观。
- 作为普通投资者,应该放弃暴富思想,长期年化收益率能达到10%即已可跑赢大市,投资水准和大多数基金经理相当,若达到15%,五年翻倍,即已可超过国内外大多数优秀的基金经理。
- 年薪÷利率=工作价值。对某一个具体的人来说,年薪是固定的,只是在利率的选择上会略有不同。风险喜好小的,可以选择一年期法定存款利率;风险喜好大的,可以选择三年期、五年期法定存款利率,甚至更高一点的十年期国债利率。举个例子,某个时期,国家法定的一年期银行定存利息率为1.5%,两年期定存利率为2.0%,三年期定存利率为2.5%,五年期定存利率为3.0%,十年期国债利率为5.0%。如果此时一个人月薪5000元,则年薪为6万元,那么他这份工作的价值怎么计算呢?根据上述公式,取一年期定存利率为折现率,则工作价值为6万÷1.5%=400万。取两年期定存利率为折现率,则工作价值为6万÷2.0%=300万。以此类推:三年期为240万,五年期为200万,当取十年期国债利率为折现率时,则工作的价值只有120万。因为在处置资产时,资产的价值越高,人们对待它的态度就会越谨慎、保守;资产的价值越低,人们的态度就会越偏向风险和开放,所以我们说在估算工作价值时,选取的折现率越低意味着风险偏好越小,折现率越高则意味着风险偏好越大。
- 如果一个月薪5000元的人,选择当前法定一年定存利率1.5%为折现率计算,则其工作价值相当于400万元。另一个拥有400万元现金的人,通过投资生活,从长期而言,他能实现大约10%的复合收益率,去掉GDP和CPI增速的影响之后,则还有大约1.5%的收益用来生活。这样,这两个人的生活水平,将能长期保持大体相当的水准。
- 一个工作着的普通投资者,资产结构包含着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工作,另一部分是积蓄下的资金,如果一个人的工作按我们的方法计算价值1000万的话,而他手中又拥有300万的积蓄,则他的资产总值就是:资产=1000万+300万=1300万从总资产结构上看,工作占了他总资产的77%,而积蓄仅占总资产的23%。辞掉工作就意味着主动放弃了77%的总资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从理财的角度看,抛掉自己资产的大部分的行为,是理性的吗?很显然这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如果我们拥有的积蓄不是300万,而是更少的200万或者150万,则意味着我们辞职抛掉的资产部分比例更大。愚蠢性会更大比例地显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