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人间耳语和骚动
这里只有你我和星空

0%

【渺渺集】022 几则“意外”

余华曾说:“事实上我们一直生活在意外之中,只是太多的意外因为微小而被我们忽略。为什么有人总是赞美生活的丰富多彩?我想这是因为他们善于品尝生活中随时出现的意外。”新年伊始,用心体会生活中的“意外”,因为里头蕴藏着微小而确定的幸福。

(一)

新年的第一个喜讯,来自一位老朋友。从去年10月开始,他与当时的女朋友进入了谈婚论嫁的阶段,因此过去7年感情里种种的问题也都暴露了出来,在去年的几篇渺渺集里,我多少都提到过。临近新年,终于与过去7年的感情做了了断,这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个难以接受的“意外”。但也因此迎来了新的人,一个在我看来更加般配、合适他的人。不得不再次感慨一句,缘分真的很奇妙,无论历经多少蹉跎,时间一到,该来的自然来,该走的自然走。比找到对的人更重要的是,在这三个月里,他终于走出了“寻求某个人的认可,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的循环,走出自卑的阴影,告别“被爱无能”,明白自己与自己的付出都是宝贵的。祝福他,能够迎来自己的新生。也感到非常喜悦,可以在他蜕变的这一步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能帮助朋友成长,也是我的幸福。

(二)

新年的第一周工作日,出乎意料地风平浪静。经过一个小假期,大家多少都冷静了一些,大概是明白了有些事情时机未到,也急不来。既然急不来,大家还需要合作一段时间,自然对彼此的态度也就和缓了不少。当然,也许也有到了年底,大家都希望相安无事过个和平年的心态,天大的事也过了年再说嘛。而我的表现,也出乎自己的意料。面对第一次接触的项目,第一次上线的压力,以及和产品/技术第一次磨合带来的困难,依然可以保持耐心,细致推进各项工作,比起之前的急躁要稳不少。这一关的克服,真的非常重要,希望可以再接再厉,继续保持和精进。

(三)

这几天因为庸人自扰,加上胃不舒服,竟然失眠了几天。一开始还特别担心,按照往常的经验,头痛和鼻炎也都会跟着发作。这回却惊讶地发现,不仅头痛和鼻炎的问题一个都没有,甚至连胃部问题都恢复得很快。尽管失眠,也丝毫不影响第二天上午工作的精神和效率,意外发现自己的精力和健康水平又有新的提升,真是又惊又喜。

前两天看的一则研究指出,人类的大脑一直处于发育阶段,直到37岁才发育成熟。30岁之后,体力和精力继续上升,思索能力一直在成长,开始有意识的放大格局,人格魅力开始发挥作用,气场慢慢打开,对善良和忠诚有更深刻的认识。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一些30岁出头的人,依然口无遮拦随心所欲不计后果地做事,而最有魅力的男人女人,通常都已经过了40岁。在30岁的阶段里,保持向上的心态,善于自我管理,才能顺利越过这道分水岭,培养出成熟与知性的气质,希望自己可以做到。

(四)

电影《爱情神话》意外地火了起来,这周也忙里偷闲进电影院观赏了一番。影片在烟火气中勾勒出上海的文化底蕴,对不同角色的心态和举手投足的刻画,确实把上海拍了出来,灵啊灵啊。来上海一年多,也接触了很多形形色色的上海人,如果按照上海人细致的划分方法,应该包括了乡下人、上海人、新上海人(笑)。

在有限的样本里,最不“上海”的应该是郊区人,虽然他们能讲一口上海话,但是生活方式、思维、眼界,跟十八线城市的小市民没有太大区别。在上海中心城区长大,尤其是在上只角(法新租界和公共租界的西区)长大的本地人,大多与城市气质浑然相成,他们的日常生活往往也是上海文化的缩影。

至于新上海人,通常而言大家指的是从外地来沪学习、工作,并且拿到户口定居在此的人。但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新上海人”,应该是从外地移居到上海,在耳濡目染中真正融入了城市文化,改变过去的思维观念与生活方式的人,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这远远不是通过户口和房产来区别,也跟会不会讲沪语、嫁不嫁/娶不娶上海人没有丝毫关系,更不是在外滩边上看看夜景,在法租界的梧桐树下喝几杯咖啡就能被构建的。

说到底,上海文化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需要时间的浸润,也需要与个人的文化和修养融合衔接。所以,为什么会有很多上海人看不起郊区人、新上海人,而为什么这些人在上海生活工作多年,依然不像是个“上海人”,也就不意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