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人间耳语和骚动
这里只有你我和星空

0%

【渺渺集】085 再探虚与实

人为什么要善良呢?有时只是为了感动自己——在那个时刻,我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出自知乎日历,2023年3月19日。

去年10月写过一篇周记《061虚与实》,探讨了工作角色从务实向务虚的转变,以及在务虚角色上需要通过务实的路径一步步向前。文章对于务虚的定义是“对某个行业的市场策略形成立体化认知”,对应的务实路径是数据敏感、正确归因、认知迭代。现在回头再看这篇文章,不免觉得当时思考的狭隘。

2023年第一个季度眨眼而过,工作上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基本盘,扭转去年的劣势局面,其中关键就是把握住了系统的核心环节,这才是务虚的真正含义。如果把市场的工作比喻为“一个支点,撬动整个地球”,那么系统的核心显然是找到和做好这个支点,剩下的就是以常规的市场模块作为扳手,实现规模化的效率提升。所以,当把握住了这个核心,自然就成为市场部的大脑,其余所有模块都要以此为支撑点展开工作,换言之即便没有直接带领团队,整个市场部也成为自己的抓手。当别人对你有所依赖时,地位和处境也大不一样了。

于是乎,从前给我使绊子的人纷纷都换了一副面孔,我差点就要以为是重新换过人。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两种选择,一种是让过去成为过去,另一种是有仇报仇,有冤报冤。按照以往我肯定毫不犹豫选择第一种,现在发现不能一视同仁。给我使绊子的也分情况,一种是在当时机制下的正常反应,可以翻篇按第一种选择来;另一种属于“不是蠢就是坏”的类型,端架子摆谱子不懂尊重人,应该直接给点教训。《第三选择》里谈到协同的关键在于“我看见你,你也看见我”,也就是我-他关系,大白话说就是把别人当人看,理解别人的想法和处境。而这个世界之所以糟糕,是因为大部分人都处于我-它关系中,也就是把别人当做满足自己欲望的工具,尊重和同理心缺失,协同失败。所以,如果用“我-他”关系去对待以“我-它”关系对待我的人,我必然是要白吃亏的,因为这些人恰恰也不是能通过感化唤醒的。

这也延伸出了另一个话题,那就是人要不要善良。从前我是“人性本善”的坚定支持者,现在看来大概是小时候三字经念多了。实际情况很可能是人性本恶,我们后天的种种教育只是在引导和规范我们向善,扼制住恶的一面。另一个侧面的映证是,年年都在学雷锋,年年都在弘扬无私付出为家为国的伟大平凡人,可不就是因为稀缺所以才要弘扬嘛。也有矛盾文学奖获得者金宇澄先生的一锤定音:上帝说,请好人上前,无人出列。所以应该思考的是,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表现出善的一面,我想是双方都处于“我-他”关系中时,借助善可以达成高质量的协同。而什么情况下一定要扼制住恶的一面,底线是不触碰法律。这样一来,在善与恶之间就留出了很大的余地,让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生存的目标。

之前一直没有想清楚对于善良的定义,现在依然不能完全辨明,但清晰了一点。看到老幼病残感动落泪的人,是不是善。可能只是为了感动自己,体会自己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又或者是自己经历的投射。比如我上周末看到一篇报道,有只大熊猫因为脊椎病无法上树下坡,常常待在角落里,因为在那里它可以靠着墙坐起来,安静地肚子玩树枝树叶,一玩就是很久。对于朋友的需求有求必应,是不是善。可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存在感,让自己觉得被需要。比如我前两天打球偶遇朋友,她告诉我几周前给到她的关于留学与家庭的选择建议很受启发,按照过往我肯定满足感爆棚,现在我会在心里反问一句,她对我是否又提供了对等价值。有一些看起来性格好又善解人意的人,是不是善。也许并不是,他们只是没有被无条件关爱过,习惯通过先付出来讨好别人,希望换取同样的关爱,不如说是一种无奈与懦弱。

回到虚与实的问题上,以前过度关注虚的部分,比如通过帮助别人来获得安全感、满足感、存在感,通过人与人之间联结的建立来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但这些都是看不见摸不着,可能是没有意义的,更可能是完全虚假的。什么才是实的部分,是可衡量的行动、金钱、权力,是稀缺资源的付出。正因为过度关注虚的部分,才让人趁虚而入,与其说利用了善良,不如说利用了人性的弱点。回过头发现自己什么都落不着的时候,当然会有浑身从上到下的愤懑。人性之贱还在于无视真善美的付出,非觉得玩弄自己的才更具有价值。我3岁半的小侄子有一句口头禅:“这是我的”。你看连小孩子都知道要利己,要为自己着想,要为自己抢占资源,要关心自己的感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法则注定了我们要自私,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因此,这个世界才会如此糟糕,人类这种动物才会如此令人恶心。

这就是我最近的一点想法,属于2023年春天的一点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