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最大的问题在于,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已经沟通了。——萧伯纳
第1章 何谓关键对话
- 关键对话有三个特征。首先,对话双方的观点有很大差距。其次,对话存在很高的风险。最后,对话双方的情绪非常激烈。
- 尽管关键对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们在面对它时却经常退缩,这是因为我们担心直接面对会让问题变得更糟,这种心理让我们变成了逃避关键对话的大师。
- 每当面对关键对话时我们便会下意识地采取人类面对危险时最原始的应对方式——暴力对抗或转身而逃,而不是采用机智的说服和友善的关注来解决问题。
- 这就是我们在面对关键对话时的真实状态——棘手的问题、不依不饶的对手、高度缺血的大脑和无法正常工作的思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平素表现得正常得体,可面对关键对话时却会变成十足的白痴。
- 在大脑缺血思维混乱的状态下,我们选择的应对关键对话的策略恰恰是最无法帮助我们实现目的的策略。我们成了自己最可怕的敌人,对这一点却又浑然未觉。
第2章 掌握关键对话
- 当两人或多人举行关键对话时,毫无疑问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观点库,这些观点库彼此之间并不一致。我们的看法往往大相径庭,我有一套观点,你也有一套观点;我有我的经历,你也有你的经历。在这种情况下,对话高手的做法是努力营建一种安全氛围,让双方都愿意向共享观点库中添加信息,哪怕这些观点乍一看多么富有争议、多么离谱、多么不符合对话者的想法。显然,此时此刻他们并不会同意所有的看法,他们只是努力做出一种保证,保证双方都能开诚布公地表达任何意见。
第3章 从“心”开始如何确定目标
- 对话的第一个原则:从“心”开始,即审视你的内心。如果你无法正确认识自我,那肯定无法展开正确的对话。当面对关键对话时,你会下意识地采用多年来形成的沟通习惯——争辩不休、沉默不语、自以为是……
- 要想解决问题,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是改变错误的观点,即认为我们的苦恼是由他人导致的。我们总是简单地认为:“只要能搞定‘麻烦制造者’,一切问题都会好起来。”实际上,正是这种错误的念头在阻止我们利用对话方式解决问题。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不会奇怪为什么对话高手总是能制造奇迹了。这是因为他们坚信,要想解决好“双方”的问题,只能从“自己”开始,在自我身上找原因。
- 他们对目标的关注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他们非常清楚自己希望通过对话获得什么。在对话过程中,无论出现多少可能转移注意力的情况,他们依然能坚守自己的目标。其次,对话高手从来不做“傻瓜式选择”(即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式的选择)。
- 在受到攻击时,我们的内心会出现相似的突然而无意识的急转弯。面对沉重压力和强大的反对意见,我们常常会思维短路,忘记鼓励大家向共享观点库添加信息的目标,转而希望战胜对方、惩罚对方或是寻求安全港湾。
第4章 注意观察 如何判断对话氛围是否安全
- 当情况变得棘手时,我既要观察对话内容(即讨论的主题),又要观察对话气氛(即参与者的反应)。
- 要想及时发现问题,你该留意哪些细节呢?我们认为,你必须关注以下三种因素:对话陷入危机的时刻,对方失去安全感的信号(即表现出沉默或暴力倾向)以及你应对压力的方式。
- 对对话机制来说,阻止观点交流的最大元凶莫过于恐惧感了。当你担心对方拒绝接受你的看法时,你便会表现得非常强势,迫使他们接受自己。当你担心说出真实看法会受到某种伤害时,你便会犹豫畏缩,隐瞒内心。显然,无论是对抗还是逃避,这些反应全都是由恐惧感催生的。
- 其实人们不会因为你表达的内容感到气愤,他们表现出抵触情绪是因为在对话中失去了安全感。因此,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对话内容本身,而在于对话的方式和气氛。
- 我们必须提出一个警告,当对方感到失去安全感时,他们会表现出令人气恼的举动。这时,你应当这样考虑问题:“哦,原来他们感到对话气氛不够安全,看来我要想办法提高他们的安全感才行。”这才是正确的思维方式。然而不幸的是,由于对方失去了安全感,他们往往会取笑你、羞辱你或是对你大喊大叫。这些进攻性的举动很难让你冷静面对,很难做出正确的思考。
- 当人们感到失去安全感时,他们往往朝向以下两种错误做法的方向走去。他们要么陷入沉默(拒绝进行观点交流)要么诉诸言语暴力(试图强迫对方接受其观点)。
- 沉默包括任何有意拒绝观点交流的行为,这种方式几乎从来都是逃避潜在问题的方式,总是会限制观点在对话中的交流。其表现方式有很多,从玩文字游戏到对对方不理不睬都在此列。最常见的三种沉默形式是掩饰、逃避和退缩。
- 暴力包括任何试图迫使、控制或强迫对方接受自己观点的言语行为。这种做法的特征是人们把自己的信息强行加入信息库中,因此也会破坏对话的安全气氛。表现形式从口出秽言、自顾自说到恫吓威胁,不一而足,其中控制、贴标签和攻击是最常见的三种形式。
- 怎样才能在对话出现问题时及时退出争论,学会关注对话过程,关注自我行为及其造成的影响呢?答案很简单,学会成为机警的自我监控器。也就是说,只有密切关注自己的做法以及这些做法造成的影响,你才能在必要的时候改变行动策略。具体一点说就是,你应当关注自己的做法对安全气氛产生的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
第5章 保证安全 如何让对方畅所欲言
- 对比说明和道歉并不是一回事。这种方式并不是用来收回我们说过的伤害对方的话,而是用于确保我们所说的话不会让对方产生误会。
- 当对方误解你的目的时,千万不要在这个问题上和他们争论。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利用对比法消除误解。说明你不希望如何,恢复对方的安全感,然后继续展开对话。记住,安全感永远是第一位的。
- 当和对方目的不一致时,利用四步法营造共同目的:积极寻找共同目的、识别策略背后的目的、开发共同目的、和对方共同构思新策略。
第6章 控制想法 如何在愤怒、恐惧或受伤的情况下展开对话
- 不管你多么振振有词地指责别人,实际上其他人是无法让你陷入某种情绪的,是你制造了自己的情绪,是你让自己感到害怕、烦恼或气愤。让你产生情绪的只能而且永远是你自己。
- 事实证明,在他人的行为和我们的感受之间的确存在着一个中介环节。这个环节的存在是因为,行为本身无法也不会造成情绪反应。
- 它是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在观察到对方行为之后,产生某种情绪之前,我们在大脑中构思的想法或情节。换句话说,我们会对观察到的事实赋予某种意义,猜测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的动机,即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同时,我们还会加入自己的判断——这种行为是好是坏?然后,在这些想法或情节的基础上,我们的身体开始对情绪做出响应。
- 要想控制自己的感受,第一步是破除这样一个错误观点,即我们产生的是唯一正确的感受。这是最难的一步,但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只有通过质疑感受,我们才能做到质疑想法。我们拒绝相信不假思索的想法是正确的想法,而是敢于质疑自己的情绪(情绪是真实的),以及情绪背后的想法(想法可能只是对事实诸多判断中的一种)是否是准确的。
第7章 陈述观点 如何循循善诱而非独断专行
- 可以利用下面五种技巧和对方讨论各种敏感问题了。我们把这五种技巧总称为“综合式陈述法”,具体包括:分享事实经过、说出你的想法、征询对方观点、做出试探表述、鼓励做出尝试。在这五种技巧中,前三种是关于“内容”方面的技巧,后两种是关于“方式”方面的技巧。
- 事实是最不会令人反感的内容。如果你必须和对方分享自己的想法,那也不要以主观判断为基础展开对话。这是因为,你的想法(特别是容易导致危险结论的想法)很容易让对方感到吃惊和反感,只要一个疏忽大意的表述就会扼杀对话中的安全感。
- 为什么我们要软化自己的措辞呢?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要推动观点的自由交流,而不是强迫对方屈从于我们的意志。如果我们表现得太过强硬,信息的交流就会中断,变成一场独角戏。对话的讽刺之处在于,在和观点不同的人交流时,你表现得越强硬正确,对方就越感觉充满敌意。其实,动不动就用绝对化字眼和夸张表达并不会增加你的影响力,反而会削弱你观点的分量。与此正相反,在对话中你表现得越是谨慎,对方就会越加开放地接受你的看法。
第8章 了解动机 如何帮助对方走出沉默或暴力状态
- 为鼓励对方道出行为动机,我们应当使用四种有效的倾听技巧营造安全感,让对方坦率说出心中想法。这四种技巧分别是:询问观点、确认感受、重新描述和主动引导,它们既可以解决沉默应对问题,也可以解决暴力应对问题。
- 如果仔细观察发生激烈争执的家人或同事,我们往往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尽管你观察的各方争得面红耳赤,但实际上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他们其实在重要问题上的看法并无区别,但还是会吵得天翻地覆。换句话说,他们总是把细枝末节的差异渲染成你死我活的争辩。
- 在和对方分享观点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赞同,在分享观点时对他人表示赞同;补充,如果对方的观点有遗漏之处,赞同你们共享的部分,然后做出补充;比较,当你们的观点相差甚远时,不要简单地认为对方是错误的,而应当把你们的看法进行比较。
第9章 开始行动 如何把关键对话转变成行动和结果
- 在关键对话中,两个最冒险的阶段是开始时和结束时。前者是因为你必须想办法营造安全感,否则问题就会偏离对话轨道;后者是因为如果不注意区分结论和决定的区别,后期执行过程中就会破坏期望,这种情况往往以两种方式出现。
- 我们有四种决策方式,即命令式、顾问式、投票式和共识式。从前到后,这四种方式逐级体现了决策者参与程度的提高。当然,参与程度的提高一方面会带来更大限度地实现承诺,但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决策效率的下降。
第10章 案例分析
- 通常,管理者会否认自己是造成对方产生恐惧感的原因,他们会说:“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又没有做什么让人感到不舒服的事情。”实际上,他们缺乏的是关注对方的能力,不了解自己应对压力的方式。除此之外,他们的表达方式、喜欢绝对化的习惯语气、无意识地以势压人,这些都是造成对方在对话中感到恐惧进而盲目顺从的原因。
- 人们往往认为信任感是一件绝对化的东西,人们要么有要么没有。换句话说,某个人要么值得你信任,要么不值得信任。这样无疑对信任感造成了很大压力。
- 信任感并不一定是针对每个人的,实际上,它不但有程度的高低之分,而且是因人因事而异的。此外,信任度的高低还和两个重要因素有关,即动机和能力。
- 在讨论是否应当继续相信对方时,不要把期望值定得太高。你只要眼下信任他们即可,不用事事都要求对方达到你的信任标准。
- 注意不要把失信当做惩罚对方的手段。如果他们在某个方面让你失去信任,不要把这种问题盲目扩大,影响你对他们其他方面品质的看法。如果在内心中把他们描述成完全不值得信任的坏蛋,你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让对方坚信这种错误看法。换句话说,抹黑对方只会让你弄巧成拙,离自己期望的目的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