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人间耳语和骚动
这里只有你我和星空

0%

【摘星集】196《爱美也是生产力》

这本书所收录的文章,大部分看起来似乎都和“美”无关,它们是这些年里我写的“掏心窝”——关于时间管理、理财经、职场经验等。因为我所理解的美,并不只是穿衣打扮,更不只是皮肤身材,而是审美的生活态度,是由内而外的自我发现、自我成长。

  • 穿得好的人赚更多,这并不是我说的,而是有科学数据做支撑的。芝加哥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在2016年做过一个调查,他们找了一万四千多个样本,来自不同工种,包括男性和女性,得出这个结论:会打扮、形象好、有魅力的人,平均薪水要比其他人高20%。
  • 你可能会说,明明都是基本款,为什么穿在别人身上跟穿在我们身上差很远呢?原因就是她们通常会在配饰、配色、款式细节上下功夫。有时候一根腰带和一顶帽子,就能让全身看起来不一样;一条小丝巾,就可以让基本款变成限定款;把两件基本款衬衣叠穿,用配色制造层次,这样就一点都不“基本”了……懂得如何改造基本款,也是时装精区别于我们普通人的一个特点。
  • 年轻时的凯特·摩丝是公认的简约时髦(easy chic)的代表,你永远不会看到她全身上下都是大牌、爆款,你总会觉得她的头发好像太乱了,鞋子好像和衣服不够搭……但就是这些“不够完美”​,让她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和魅力。现在备受推崇的法式风格也是一样。法国女人们的美并不完全来自穿衣打扮的功力,更多的是在于她们气质里的那种自然、舒展和自信。
  • 热情的红色可以让一身的沉闷瞬间无影无踪,尤其是在秋冬季节。记住,只要一点红画龙点睛就好,一大片红有可能适得其反。红色小物,诸如红色包包、鞋子、帽子等都有点亮全身的功效。
  • 如果对颜色的运用还没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全身最好不要超过三个亮色,否则很容易让人眼花缭乱。颜色多还想穿得好看,可以使用色调大致相同的亮色,并且以很小的面积来点缀。如果穿搭水平有限,还是先从最简单的两种亮色碰撞学起。
  • 同等预算下,颜色鲜亮的衣服更考验气质,也较难穿出质感。总被称赞“有气质”的人,大多偏爱中性色。如果觉得黑白灰有些无聊,莫兰迪色值得一试。莫兰迪色最大的特点是色彩带点灰调,看起来更低调温柔。在你还没学会游刃有余地驾驭亮色系,也没有足够的预算尝试各种颜色的前提下,不如选中性色,气场更强,还不容易过时。
  • “路人感”对应的往往是“低能量”​,姿态比较内敛害羞,感觉要把自己藏起来,看起来不够自信。而体态挺拔的人可以一下子就脱颖而出,能量场也是向外的,你的注意力不自觉就会被吸引过去。松弛则是更高阶的要求,这样,哪怕衣服很简单,整个人看起来也是“又美又舒服”的。
  • 姿势专家史蒂文·韦尼格(Steven Weiniger)博士解释过:​“当你跷二郎腿时,说明你正试图减轻各种形式的不适。​”大多数时候,我们无意识地跷二郎腿,都是为了调整自己的重心,让自己坐起来更稳。但是,为了健康,还是赶紧放下你的二郎腿!
  • 要怎样才能改掉跷二郎腿的坏习惯?最有用的是:在脚下垫东西。还可以试试在腿上放一个东西,像抱枕、书本之类的。亲测,抱枕舒服又轻巧,放在腿上就不会想跷了。
  • 坚持多年练眼神的小习惯很值得。做起来很简单,就是保持头部不动,眼睛望向远方,眼珠子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循环二十次(或更多)​。这个练习可以让眼睛黑白分明,灵动有神。据说以前梅兰芳也是用这个方法来练眼神的。
  • 我还有个非常老土的习惯:做眼保健操。一般在拍摄和化妆前做,经常被嘲笑,不过大家试过就知道,对缓解眼睛疲劳真的超有用。
  • 很多时候,我们有“老了”的感觉,也是因为自己不再敏感、不再天真、不再有所期待、不再兴致勃勃了。比起外貌上变老,精神上的老态更可怕。一个50岁的人,眼睛里可以有小星星,而一个20岁的人,眼睛也可能黯淡无光。
  • 惜物是一种态度。万物有灵。物品和人之间就像人和人之间一样,有时候也是讲究缘分的,买到手了,就应该像当初刚买到那样,尽可能地爱惜,在物尽其用的过程中,保持一种感恩的心态,珍惜和它们的缘分。坏了就买新的,固然轻松,但这不仅容易造成金钱和资源的浪费,在没有节制的予取予求间失去对万事万物的敬畏心,最终也会为自己带来损耗。
  • 所谓难的事情,做起来往往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因为恐惧自动加了滤镜。先做难事,因为本身知道它很难,做起来反而容易专注于事情本身。
  • 人一旦通过努力做成一件想做的事情,慢慢就会形成积极的做事态度和思维模式。
  • 定期回顾和整理,我们就会发现,是不是有些时间和精力安排不合理,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才不会像陀螺那样无意识地不断地转动。
  • 我并不是天生情绪稳定,而是因为比较关注情绪,才能保持稳定。
  • 之前看日本陶瓷艺术家安田裕康的采访,有个让我印象很深的细节。别人问他:“烧出好陶瓷的秘诀是什么?”他的回答是:“让时间过去,最好的东西自然而然就会出来了。”烧陶瓷是一个慢工的细活儿,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而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其实也一样。
  • “每天记下开心的三件小事”是偶然看到的,那篇文章说:“只要记下每天发生的三件开心的事,坚持一周,就会让人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明显开心起来。”
  • “三件开心的小事”(three good things)是正向心理学里的一个概念。这个技巧主要是为了让我们不要陷入对什么都无感的状态,而能够将注意力放在当下。
  • 我们对快乐的感知太弱太短暂,对不开心的感知太强太持久,不自觉地放大了负面状态,好像那一天都被笼罩在这片乌云之下了……这也是“三件开心的小事”相关的心理学研究里提到的,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我们往往会记得那些不开心的事,也更容易被负面情绪掌控。而当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开心的事时,整个人的情绪和状态都会积极正面很多。
  • 关于睡眠周期还有一点,就是建议睡够一个半小时的整倍数。
  • 身体对阳光的需求,是再发达的科技或人造光源都没法代替的。
  • 找个不被打扰的地方,坐下来,闭上眼睛,把全部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观察自己的想法,将脑子里的杂念逐渐收拢到某一个点,直至放空。经过这十分钟,躺上床时整个人心平气和,很快就入睡了。
  • 随着工作越来越忙,我经常在吃饭时看视频,或者约别人在吃饭的时候聊工作谈事情……这种情况下,吃东西是没什么味道的(后来我想,我之所以吃得很辣,可能也是因为那样才能刺激味觉),胃也很紧张。而且吃得太快,匆匆吃匆匆下咽,长此以往胃当然不舒服了。
  • 我前面在时间管理的分享里有提到“工作时要专注”,效率就会大大提升。其实不只工作,生活里的那些小事更应该专注地做。
  • 从刷牙喝水吃饭梳头发这些小事开始,试着对它们保持投入和专注,对安抚身心真的有奇效。
  • 无论什么时候,菜市场总是一副生机勃勃的样子,人们在气定神闲地挑拣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谈论着今天的鱼新不新鲜,不惶恐,不慌张,这真是最好看的人间烟火。
  • 我们很容易有不安和恐惧的时候,尤其是对某个状态不满意,或者是想做一件事时,想很多反而很容易形成一种心理内耗,还没做就已经很累。但当你去做时,反倒不觉得累,因为在行动中,你的注意力已经被转移了,而且你会在做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能量。我经常说,越折腾越爱折腾,但是越懒就会变得越懒。
  • 行动其实也是在跟外部交换能量,虽然看起来好像是在输出能量,但其实你也正在从外界吸收更多的能量。
  • 身心修复,说到底也是让自己和周边的环境、人,以及自己能相处得更好罢了。我们决定要做修复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我们的状态会有所改变的。
  • 比起原地踏步的舒适,我更喜欢新的可能性。神奇的是,当你一直在尝试新的事情时,反而会变得越来越有勇气和能量。越折腾就越爱折腾,越懒散就越来越懒。无论工作、健身还是生活里的其他事,莫不如此。
  • 只有真的喜欢,我们的潜能才会被激发出来,因为我们会想尽各种方法去做得更好;而不管哪个行业,一旦成为行业的“尖子生”,回报往往也不会让我们失望的。
  • 我自己的判断标准是:那件事你是不是足够想做,即使没有任何回报也想做,做的时候你是不是发自内心觉得快乐。
  • 身边很多在别人眼中忙得脚不沾地的职场“女高管”在我们群里聊的很多话题,经常是“最近发现了什么好玩的地方、什么值得一看的展/好吃的/好玩的事”。看起来很多都跟工作和自我提升没什么关系,但我一直都还蛮受感染的,她们在这么快的生活节奏下,依然对潮流和新事物充满好奇心。我能想象得到,工作中的她们,对行业的动态,对更优的工作方式也同样会很敏感和积极。
  • 喜欢就是生产力,喜欢一件事情就可以无限地激发自己的潜能,而当你变得越来越厉害的时候,其实你的收入是不会低的。
  • 不光是房子、创业,很多生活的选择也都如此。总想彻底算清楚得失和利弊,很多事最终都不会去做。太过关注结果和过程中的难点,就不会有踢出临门一脚的勇气
  • 体力真的很重要。所有的透支后面都是要还的,尤其是身体的透支。能力、努力、机会、灵气固然重要,但到了一定阶段,就要看谁的体力能支撑它们发挥到什么程度了。工作是这样,创业这场持久战就更是了。所以,省着点用!
  • 很长一段时间,我有个朋友的签名档都是“像男人一样努力,像男人一样坚强,像男人一样自私”。
  • 真正的温柔是可以接受原本的自己,同时也包容不同。
  • 时间管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把更多的时间花在重要的人和事上。
  • 不喜欢和时刻需要别人照顾情绪的人相处,也不需要别人照顾我的情绪。成年人应该照顾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