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人间耳语和骚动
这里只有你我和星空

0%

【摘星集】057《为什么爱会伤人:亲密关系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将自恋型人格障碍定义为“一种自大自负、渴求万人瞩目同时缺乏同理心的普遍行为模式”。人格障碍的特点是“行为多变,内心脆弱,极度渴望他人的关注和认可,要么目空一切,要么自负自大”。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典型症状主要有:幻想无限成功、青春貌美、爱情理想,坚信自己与众不同,自命不凡,善于利用他人,嫉妒心强,傲慢无礼,缺少洞察力,只求建立肤浅的“亲密”关系。

第2章 自恋成为新风尚

  • 病态自恋的症状更为丰富,远不止DSM标准中所提及的内容。自恋归根结底是一种自我意识障碍。自恋者自大自负、爱慕虚荣并且缺乏自知之明,但是大多数人却将这一切误读为他们自信、聪明和成功(表面上看可能的确是这样)。然而,当你用指甲刮去包裹在他们身上的那一层外膜时,在闪亮的外衣下,你将看到一个根本无法调控自己情绪、得不到他人认可就难以生存的人。如果得到赞美,世界对他们来说就是美好的;如果受到指责,一切对他们来说就变得暗淡无光。和他们相处就有点像坐过山车。
  • 形成自恋的根本原因就是自我意识存在缺陷,表现为自负自大、自命不凡、缺乏同理心和渴求他人认可。
  • 自恋者的爱情(他们很容易坠入爱河)往往是一种肤浅的体验,注重的只是兴奋、认可、外貌和成功。
  • 他们的爱是“有形无质”——只是表面的爱,热恋时轰轰烈烈充满诱惑力,一旦开始日常生活便陷入不适和空虚。在爱情方面,自恋者往往是短跑运动员而非马拉松运动员,一开始轰轰烈烈但却难以持久,基本都是肤浅的“一见钟情式”和“轰轰烈烈式”的爱情故事。
  • 黑暗三人格包括三个相互重合但又特征各异的性格: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和自恋。马基雅维利主义表现为利用和操纵他人、玩世不恭(尤其是在伦理道德问题上)和欺骗行为(主要在人际关系方面)。简单地说,具有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的人深谙如何利用他人以达到个人目的,而且利用得顺理成章。精神病态是一种病态的自私。这类人格的人违反法律、规则和规范已成为常态,而且从不悔过自新。他们态度和行为冷酷无情。由于缺乏悔过之心和愧疚感,不愿或无力承担责任,因此精神病态患者一般都特别危险。基本不存在“纯粹”的自恋人格,自恋总是与黑暗三人格中的其他两种特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一种极具破坏性的人格。
  • 自恋者坚持自己不切实际的想法,不停地在世界上寻找一面镜子,因此他们仍然需要依赖世界的认可和赞同来增强自尊。
  • 自恋的形成常常与童年时感受的羞愧感和屈辱感相关连——这些感受往往来自于控制欲极强的父母。在孩子的童年时期,父母通过权力控制孩子的一个典型行为就是但凡出错,必严厉斥责。那些长期受到批评或嘲笑的孩子,或者那些来自感情淡漠的家庭(“别哭了,有那么糟糕吗”)的孩子,他们学到的是人际关系中权力最有效、感情最无用(换句话说,他们学会了权力胜于感情的道理)。
  • 一个人坚持自己的立场,但是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做法会对他人造成影响,这就是健康的自我宣扬,有时也被称为健康的自恋。
  • 病态自恋的一个关键考量因素是,病态自恋者几乎不会考虑他个人的行为或言论是否会对他人产生影响(除了那些可以被自恋者加以利用的人)。
  • 人格主要是指我们每个个体独一无二的“反应模式”。作为个体,我们的人格特征就是我们对环境、压力源和日常生活如何反应设定了航向。人格体现了我们内心世界的框架,且因人而异。因此,人格就如同我们的指纹一样——每一个人的人格都是独一无二的。
  • 病态自恋者通常在追求地位、权力和财富的路上都是单枪匹马的。因为他们自命不凡,不具同理心的特质,他们在资本主义社会狗咬狗的风气中,行事相对更加容易。不过,大量的文献表明,合作和同理心有助于形成一种出色且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可惜的是,自恋者手里没有这份备忘录)。

    第3章 你的伴侣是自恋者吗?

  • 自负之人总是过度认同名人、富人或其他知名人士的影响力。他们认为“重要的”关系比真实的关系更牢靠(仅仅是在酒吧有过一面之缘的名人或“有名”之人,在他们眼里就成了熟人,成为与人炫耀的谈资)。
  • 自大自负之人不仅善于高估自己的价值,同时还会低估他人的价值,常常贬低大多数普通人(尤其是他们的伴侣)所做的贡献或取得的成就。对于新交的“有地位的”朋友,他们会紧随其后,阿谀奉承,却对多年来一直支持他的朋友和家人们视而不见。
  • 自恋者善于扭曲事实,制定规则,志在必得。令人沮丧的是,他们往往最终都能扭转局面,让你妥协,把你折磨得筋疲力竭。
  • 几乎无一例外,愤怒是他们必然的行为。在我所听过的所有与自恋者有关的故事中,身体暴力、大喊大叫、扔东西、摔门、恐吓威胁以及离家出走等情况层出不穷。
  • 生气是人类的一种正常情绪,是对特定情形或个人、对某种情况的内在感受,或是回忆已发生之事时的正常反应。生气是一种适应性反应,旨在保护我们,使我们能够在受到攻击或察觉到自己受到攻击时进行反击。生气是持续的,是对威胁环境的可控反应,而生气的另一个极端则是失控的愤怒。生气,如果表达得当,也是有益的——有助于我们发泄心中沮丧的情绪,促进相互之间的理解。
  • 愤怒则不同,愤怒是魔鬼。愤怒会让人失控,怒火急速上升,咄咄逼人,恶语相加,甚至暴力相对,让旁观者或受害者惶恐不安。虽然生气是对特定情况的正常反应,但愤怒是失控的生气,是对刺激夸大的反应。对于自恋的人来说,愤怒往往是内心沮丧的一种表现。当他们脆弱的自尊心受到威胁时,就会表现出愤怒。自尊受到威胁,让他们更加没有安全感,于是通过攻击他人维护自尊。
  • 病态自恋者会因为愤怒得到两个好处:一是能够快速发泄心中极端的愤怒;二是控制自己生活的世界,因为大多数人对他们往往都会“敬而远之”。
  • 自恋者始终怀疑每个人都心术不正,每个人都想利用他们,每个人都嫉妒他们,也正因为这种疑神疑鬼,致使自恋者与人交往时动不动便言语不和甚至拳脚相向。他们总是在寻找可疑之处,讽刺的是,他们经常被“骗”,因为那些比他们更自大自负的骗子们总喜欢盯着他们(结果更强化了自恋者疑神疑鬼的心理)。
  • 自恋者虽然对待他人粗心大意,从不反省自己,但是对于别人的态度,却心细如发,异常敏感。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事,比如你对他们喜欢的餐馆说了一些稍带贬低的话,就会被他们视为一种人身攻击,是对他们的侮辱。
  • 由于缺乏洞察力,他们意识不到自己扭曲的自尊是内心脆弱的根本原因。事实上,他们不仅内心脆弱,同时一味渴求他人的认可。因此,他们容易与他人发生不正当关系,如婚外情和一夜情,从这样的关系中获得他人短暂的认可和仰慕;他们善于外向投射(稍后探讨),把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端行为投射到他人身上。嫉妒之心往往是用来检验你的伴侣是否出轨的试金石;如果有一天他突然指责你出轨,那么你可以肯定的是:即使他还没有真正出轨,一定已经开始了一些不正当关系,离出轨也不会太远了。他那满含嫉妒的指责犹如一剂“能使人吐露实情的灵药”,能助你洞察他的不良行为。
  • 善妒善嫉,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对伴侣的不忠,但也有其他多种形式,如嫉妒同事晋升或搬入更好的办公室,嫉妒喜获新车或新房的朋友,嫉妒购买避暑别墅的兄弟姐妹。妒忌之心会消耗他们的内心,让他们变得对自己越来越不自信,这些不良的感觉往往会让他们陷入麻烦,伤害他们的伴侣(例如透支消费或出轨不忠),所以他们会渴求他人的认可来抵消这种不良感觉。自恋者往往嫉妒心强,同时又贪心不足,就像一个觊觎他人玩具的孩子,以是否拥有这些玩具来衡量自己和他人。
  • 自恋者对自己的言行给他人造成的心理影响和创伤不屑一顾,认为那是人际交往中必须付出的机会成本;他们只在乎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根本不会关注他人的需求,也不在乎他人是否受到伤害。
  • 他人的赞美是自恋者的核心动力所在。没有外界的赞美,自恋者难以生存。他们害怕独处,即使独处也是深陷社交媒体的泥潭,他在社交媒体上既能够获得他人的赞美和认可,又无须做出任何回报。
  • 有关社交媒体的研究表明:社交媒体与自恋行为有着高度的关联。在自恋者的世界中,社交媒体异常热闹,并将他从本应深入的“面对面”关系中拉出来,沉浸于肤浅的网络世界中,通过点击鼠标获取他人的认可。在社交媒体中,自恋者能够将自己伪装成梦寐以求的样子。多数人都会在社交媒体上塑造一个“虚假的自我”、一个“更优秀”的自我。
  • 他们会想方设法获得他人认可,并积累大量肤浅的人际关系。一般情况下,建立深层关系需要彼此付出很多,而这是自恋者难以承受的(如果不付出,对方最终会因不满而离去),因此,对于自恋者而言,肤浅的关系更适合他们。
  • 恋情开始之初,自恋者往往会疯狂记录并分享你们在一起的各种经历,所以很容易蒙蔽你的双眼,使你也沦为追求赞美的一方。他去大峡谷,真的是被大峡谷壮丽的美景所陶醉,还是仅仅为了自拍?两者区别很大,你需要注意。
  • 在与自恋者的恋情中,完美的自拍照片以及在他人面前的炫耀就是他向人们展示你们完美爱情的方式(起码表面看起来是完美的)。
  • 明明自己正在做的事,却指责别人不应该做;明明是自己的缺点和恐惧,却说是别人的问题:这在心理学上称为“投射”现象。明明是自己出轨了,却指责自己的伴侣出轨。明明是自己情绪失控却指责伴侣不会控制情绪。投射是人的一种“防御”机制,一般是当一个人心理上受到威胁时表现出的一种无意识行为模式。
  • 自恋者的投射行为倒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当别人向你抛出莫须有的指控,而这些指控并非你所为也并非你本性时,你可以反向思考,把这些名不副实的指责推到你的伴侣身上。他指责你所做的事,很有可能正是他正在做的事,或者当时的感受。
  • 认知否定可以说是一种情感虐待,表现在否认一个人的经历,郑重其事地称“从未发生过”“你太敏感了”或“没什么大不了的”。
  • 认知否定会给你带来难以想象的伤害,你会因此感到困惑、受到孤立,最终质疑自己的现实生活。你开始对自己生活中的一切产生怀疑,久而久之,似乎你生命中唯一真实的就剩你那自恋型伴侣了。认知否定最终致使你不断自我怀疑、疑神疑鬼、绝望至极。
  • 在推卸责任方面,他们是大师级人物,无论是撒谎、欺骗还是偷窃,他们都能将自己的责任推得干干净净。他们能编造出复杂的借口,还能自圆其说。当真面目被揭穿时,他们又会大呼自己是受害者,假心假意地向你道歉。
  • 由于自尊心脆弱,他们总担心你会愚弄他(例如背叛),或者担心如果不控制你,就会失去你(这也反映了他们自大自负、力图控制一切的心理)。
  • 自恋者性格缺乏可预测性,情绪通常变化无常,有时几个小时之中甚至几分钟之内,就能从扬扬得意突然变得冷酷狂躁。
  • “频繁利用他人”有一个专业术语:“人际剥削”。简言之,由于自恋者只顾满足自己的需求,特别是外在需求,因此他们会把他人当作满足个人需求的工具。
  • 作为病态自恋者的伴侣,人际剥削也会发生在你身上。作为他的伴侣,你就是一个终极道具,你存在的意义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他的需要而服务。
  • 他们不会从别人的成功中得到快乐,尤其是当自己的生活不如意时(也是源于他们脆弱的自尊),更忍受不了别人的成功。对自己的伴侣,他们的这种行为更是变本加厉;他们基本不会为伴侣的成功产生任何热情,一定要表现出热情时,要么是勉为其难,要么是缺乏真情。
  • 对大多数人来说,独处意味着独立思考问题,这是健康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如果你的自我意识浅薄,需要依靠别人获得自尊,那么独处就意味着空虚。这不同于常规外向性格——有些人就喜欢热闹的生活,但是无法忍受独处就有问题了。
  • 自恋者通常都不懂设定界限。由于他们是通过他人来调节自己的自尊,所以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会设法维系所有的关系,而且时常越界,只因越界的那一刻能给他们带来美好的感觉。此外由于他们缺乏同理心,既不会反思自己的越界行为给作为伴侣的你带来的伤害,更不懂得善待作为感情中另一方的你。
  • 他们对他人的赞美渴求和寻求新鲜感的欲望之强烈,使他们难以做到对感情的忠诚——婚外情能够满足自恋之人对刺激、恭维和自大心理的需求。
  • 这个比喻常用来形容与自恋者的感情:只有在需要你时,你才有存在的意义(就像工具箱里的工具,用得着时才有用)。
  • 粗心大意主要体现在忽视他人的感受。不回复你的信息,不解决你的问题,或者只是对你视而不见,这些虽然都是小问题,但是积累多了就是大问题。一次次的粗心大意如一个个沉重的砝码般累积起来,有时这种粗心大意带来的伤害比故意伤害更深刻。他的粗心大意是对你的存在或经历的否定。
  • 自恋者的粗心大意可能是最令人困惑和最具破坏性的行为模式,因为粗心反映了一个人极度缺乏对他人的关心。粗心大意是一种习惯、一种欺凌他人的行为模式,而且很难改正。他们留下的烂摊子,总是由他人(包括你)来清理。感情的维系需要相互关心关爱,粗心大意只会慢慢侵蚀感情的灵魂。无休无止的粗心大意加道歉,这样的恶性循环早晚让人厌烦。
  • 著名心理学家希欧多尔·米隆将自恋型人格障碍分为多个亚型,其中一种称为“多情”亚型,特征表现为性感魅惑,有强烈的表现欲。许多自恋者(不分男女)把自己的性感魅惑当作工具一样进行利用——以达目的和引人注目。由于他们在交友过程中界限不清,又热衷成为他人关注的焦点,因此经常会施展自己的魅惑力,与他人过度调情。他们对外貌、虚荣和肤浅事物的追求都是形成这种行为模式的根源。
  • 黑暗三人格型自恋者:这类自恋者普遍刻薄寡情。他们不仅不遵守道德和伦理规范,甚至有可能违反法律规范。这类人既危险又可怕。不幸的是,“黑暗三人格型自恋者”往往非常成功,他们违反法律或道德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渎职(例如,伯尼·麦道夫)、性丑闻以及残忍无情。他们表面呈现的成功、权力和财富往往一开始很容易吸引异性,然而,当他们的感情结束时,早已将伴侣的内心伤得千疮百孔。
  • 控制型自恋者:自恋者通常受天性所控,但也有许多自恋者是自由的。控制型自恋者是指始终力图控制他人的自恋者,只扫自家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缺乏同理心和关爱之心。他们会把这种高度控制的角色带入工作中,期望所有的一切和每个人都“平安无事”。他们一旦得权,就是暴君或典型的“工作狂”。他们这种病态控制欲也会给孩子带来伤害,要求孩子们在各方面都要做到完美极致,既要心怀大志还要出类拔萃,却从不会给予家长应有的支持、热情、关注或同理心。有意思的是,控制型自恋者一般不太可能出轨,因为他们太执念于“事情应有的样子”。如果对婚姻忠诚是他们道德理念的一部分,他们可能就不会出轨。
  • 脆弱型自恋者:这是一个有趣的群体,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最具挑战性的群体,因为乍一看,这类人不像典型的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一个自恋亚群,称为“羞怯型自恋者”,其是指在人际交往和职业发展中存在障碍的自恋者。通常情况下,他们看起来有点害怯,不喜社交,与他们所从事的职业特征不相符。他们通常更加敏感、更加脆弱,不善社交,害怕出丑。这类自恋者常处于自我批评之中,害怕失败。同时,他们又对来自他人的批评异常敏感。由于他们生性害羞,怯于与他人主动沟通,因而时常感到孤单——渴望与其他人建立联系。他们往往认识肤浅、冷淡漠然,嫉妒心强、不善交际、不懂照顾他人。他们虽然没有给人留下“尖酸刻薄”或不友善的印象,但是他们依然缺乏同理心,不懂识别他人的需要,也不知如何回应他人。羞怯型自恋者的行为模式很难辨识。他可能经常表现得灰心丧气,偶尔会对积极的反馈做出回应,但总的来说,经常自我批评、心神不宁或垂头丧气。他们就像一堆厚厚的乌云,笼罩着你的生活。时而缺乏同理性、极度敏感、外向投射、冷漠无情,时而妒忌心强、脆弱不堪、粗心大意。
  • 疏忽型自恋者:自恋的所有亚型都具有这种特征(除了控制型自恋者,但是控制型自恋者可能也会疏忽你的愿望和抱负)。疏忽型自恋者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本加厉。他们喜欢结交新朋友,感受新体验,但是很快就会厌烦。他们不忠不诚,粗心大意,独享其乐(甚至做出一些越界行为或其他不当行为),被你发现后假意道歉,暂且顾及你的感受,有选择性地告诉你一些你不在时他们所做的事。

    第4章 缘何深陷其中?

  • 感情中,无论女人还是男人都需要克制自己:克制自己不要只盯着那个表面光鲜、魅力四射、高傲“性感”的家伙,那个坐在角落安安静静、有点不修边幅的人可能更适合你;克制自己不要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个万人瞩目的女人身上,那个面带恬静的微笑、心地善良的女士更能给你带来幸福。
  • 如果你正处于与自恋者的感情关系中,很可能是因为你曾有一个自恋的父母,或者你小时候曾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尊重或关爱,必须想方设法打动他们。你从小就知道如何取悦他们,如何满足他人的需要,因为父母或其他重要监护人的缘由而否定自己的需要。你对自恋行为,甚至是扭曲自恋,越来越熟悉,甚至能够欣然接受。
  • 多数情况下,那些选择自恋伴侣的人往往不太了解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内在价值(这可能与他们的家族历史或生活经历有关),不过其他因素,如文化、宗教、社会压力和期望,也是让他们选择自恋者的原因。
  • 如果你曾经生活的家庭中,每天都需要你努力争取才能获得父母的些许关爱,那么今后你很有可能也找一个以同样方式对待你的伴侣。这就是熟悉感。你可能也努力想跳出这个怪圈,只可惜你已然囿于其中,难以脱身。
  • 与自恋者建立感情关系的人都能意识到他们的感情并不健康,总是充满争吵与失望,甚至当他们下定决心准备离开时,通常又都会经不住诱惑再次回头。之所以会再次回到自恋者身边,他们引用最多的理由就是因为身体中的“化学反应”。他们总是这样为自己辩护“没有人能让我有这种感觉”(对此,我是这样反驳的:“天啊,你就不考虑自己生活得有多糟糕吗?”)。有的人找的理由是所谓的化学“吸引力”。在感情中接受持续不断的虐待是找不到真正理性的原因的,那些不断回到自恋者身边的人只能找到一些形而上学的理由,如化学反应。这种所谓的化学反应很可能就是熟悉感,不仅是对相处模式的熟悉感,同时也是对感情中受虐行为的熟悉感——这是一种古老的熟悉感,源于幼年时的生活模式。
  • 我时常发现,许多人在遇到一个善良、专注、有同理心、不渴求他人认可、尊重他人、富有同情心的潜在伴侣时,总是抱怨“我们之间没有产生任何化学反应”,因而擦肩而过。很明显,那些错过友好善良对象的人,其实并不是因为“缺乏化学反应”,而仅仅是因为缺乏熟悉感。他们不熟悉爱情中的温柔、同理心、友善所带来的美好感受,不熟悉跳出怪圈的感觉,不熟悉不去改变他人或拯救他人的感觉——只是因为不熟悉,所以找了一个“缺乏化学反应”的借口。
  • 与自恋者的感情关系中,最让人们欲罢不能的感觉就是那种长期遭受拒绝的感觉,那种总是把你赶到门边又把你拉回来的感觉。
  • 许多人都以化学反应为名恋爱,在感情中犯了许多大错误,最常见的就是持续忍受感情中的虐待。回忆一下,你最有“化学反应”的那些感情,无非有两种情况:要么是非常熟悉的感觉——自恋者带给你的被拒感与儿时从父母那里体验到的相似感;要么是从小受禁的方面,作为对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回击——一种叛逆之举——不管出于哪种原因,都是对旧行为模式的回应。因此,你所产生的并不是化学反应,而是熟悉感或叛逆心理。或许你需要跟着自恋者同行几趟,才能放下所谓的“化学反应”神话,转而接受那些懂得尊重、懂得关爱、富有同理心和善良友善的人。
  • 有时候,一个人只有经历了与自恋者的痛苦相处后,才有可能找到善良且可托付的伴侣。
  • 与自恋者的感情最终就像玩老虎机一样。他们之所以能让你坠入爱河(他们有能力),就是因为你期许着和他们在一起能给你带来巨大回报。尤其是在恋爱初期,赢得了大大小小一堆奖励(那个家伙很专心,带你去度假,把你介绍给他的朋友,给你买礼物,和你畅想未来),你内心就开始期待着3倍奖励的出现。于是你不断把钱投入机器中,但却忽略了一个事实:他每做一件让你喜悦的事情,你就要忍受几十次的失望和拒绝(换句话说,也就是投了钱却没有赢钱的时候)。但是恰恰就是那些偶然获得的奖励让你始终在这台机器前不忍离去。
  • 就像对一台老虎机,如果每次投钱都有所回报,很快你就会感到乏味一样,一个善良、有同情心的人总是在你身边支持你,也会让你感到乏味。爱情中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头奖,相互尊重才是爱情中的最大头奖。
  • 自恋者还有另一个特点:就像希腊神话中的雅努斯一样——有两张面孔。他们对外展现的一面是——冷静、时髦、快乐、成功,但是下班回到家就换了一副面孔——满腹牢骚、脾气暴躁、事事不满、喜怒无常。而你只得想方设法取悦他们,赞美他们,满足他们,抚慰他们,竭力让他们在家里过得轻松快乐。更让人难受的是,在外人眼里你的伴侣是一个伟大、有活力、有趣的人,因为他们看到的就是自恋者的这一面。因而你很难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同情,甚至产生自我怀疑,因为你不相信看到伴侣“尖酸刻薄”那一面的人只有你一个人。
  • 在我们现在的世界里,成功与否取决于房子的大小、银行存款的多少或职位的高低。这种社会文化强化了人们自恋人格的形成,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而忽视内在修养。
  • 一段健康的感情不需要“付出”那么多。“该付出的”都是自然而然的。合作、尊重、互敬互爱、共同的价值观、友好善良这些都不是什么活动或任务——这些本就是爱情中应该有的。
  • 心理健康的人往往是从内部滋养自己。他们“不需要”别人的供给,他们世界中的其他人也不应该以这种方式为他们服务。通过从自恋供给的角度反思你的困境,你会了解到为什么这段感情让你如此精疲力尽,以及你的伴侣为什么有了你还会在外面寻找供给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因为他们永远都不会满足。

    第5章 自恋者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 自恋者的内心是空虚的,永远填不满。在他们眼里不是你不够好——而是什么都不够好。如我们在自恋供给部分中所述,自恋者如同一个底部破了一个大洞的桶,无论你往里倒入多少东西,最终都会白白流走。
  • 自恋者只重外在而轻内在,这就是与他们相处久了后,你的自信会逐渐消散,多疑之心悄然而至的原因。如果你正和一个不懂倾听、情感淡漠或不会关心(倾听、爱慕和关心是感情的基本特征)的人谈恋爱,而这个人又时常质疑你,久而久之,你自己也会对自己产生怀疑。
  • 在与自恋者建立的感情中,你所产生的羞愧感往往源于日积月累的感受。你自己、你的朋友和你的家人都能看出你伴侣的言行有问题。这可能是因为你与他们分享了你对感情的感受或故事,也可能是因为你忍受了那些让你感到痛苦的事,或者是因为他们也发现了这些让你感到痛苦的事。让别人看到自己遭受感情虐待,也会让你产生羞愧感。羞愧感也会引发担忧,害怕选择继续留下会受人指戳,害怕解决不了问题。就像与自恋者建立感情的所有人一样,你对自恋的伴侣总有一种保护欲。当他因为一些不端行为而遭到严厉批评时,你可能也会感到“羞愧”(这种情况下,在你努力试图克服羞愧感时,就遭受到了两次精神虐待:一次来自你的伴侣,一次来自你自己)。于是,不同角度的羞愧感开始轮番轰炸你:忍受恶劣待遇的羞愧感,没有足够的“骨气”离开的羞愧感,被人视为软弱的羞愧感,其他人用异样眼光看待你伴侣的羞愧感,错误选择的羞愧感。如此之多,谁能承受?
  • 这种羞愧感可能会导致更危险的行为模式——退出与他人的社交。如果你对你的感情或你的伴侣怀有羞愧感,那么你根本不想与朋友和家人闲聊,生怕他们会问到你一些基本问题,比如“你和你的男朋友怎么样了?”撒谎就“证明”你感到羞愧;如果没有羞愧感,你就会实话实说。但对于大多数有良知和自主神经系统正常的人来说,撒谎的感觉并不好。因此,当对自己或自己的感情难以启齿时,避免交谈是相对容易的解决方法。但这又增加了问题的难度。因为对于许多与自恋者建立感情的人来说,除了自恋者以外,与他人进行社会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可能是他们获得友善、镜映和同理心的唯一来源。羞愧感会导致你社交退缩,孤立自己,更容易感受到自恋者带给你的空虚。
  • 理解是一条双向道路——一条由你们双方共同妥协铸就的道路。找借口是因为伴侣缺乏同理心时采取的一种生存策略,是一条漫长的单行道。
  • 有时我们之所以会为别人的行为找借口,是因为这样比直接沟通或者面对他们的愤怒和咆哮要容易得多。
  • 你在与自恋者的生活过程中会不断怀疑自己。造成自我怀疑的因素有:受到伴侣的猜疑,受到伴侣的忽视,受到伴侣的嘲笑(有时三种情况兼而有之)。自我怀疑会削弱你的决策能力。产生自我怀疑时,直觉的本能也相应削弱。
  • 和自恋者生活的人,是出了名的喜欢自我孤立的人。如前所述,这往往是由羞愧感和做事优柔寡断造就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危险的行为模式。本来在你的感情中,你的情感需求就很难得到满足,这时如果你再把自己与其他人隔离开来——他们是唯一可以给你关爱和关注的人——也就隔断了人类的基本需求。与自恋者生活过程中形成的自我怀疑,也会让你对所有人际关系产生不自信和自卑感。
  • 对于你那自恋的伴侣来说,你这种自我孤立的行为正中他的下怀:他可是求之不得呢。他可能会诋毁或侮辱你的朋友和家人,他或许能感知到你的亲人对他的蔑视。

    第7章 我应该留下来吗?

  • 亲密关系的原始性和情感性表明,自恋伴侣缺乏同理心、易怒易躁、冷淡漠然、控制欲强和变幻莫测,会对感情中的另一方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产生巨大影响。亲密关系能够激发出我们最好一面,也能释放出我们最坏的一面。但对于一个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来说,根本不具备亲密关系的深层情感需求。
  • 婚姻疗法中,重点是挖掘夫妻双方的包容心和忠诚性,这是婚姻和固定伴侣关系中最强大、最重要的方面。
  • 你对自恋伴侣付出的“代价”会让你变得脆弱:不正当的关系、交友界限不清的问题、对你无端的指责、冷漠无视。

    第8章 我应该离开吗?

  • 问题是:“如果选择离开,你究竟害怕什么?”也许最难的事情就是走出幻觉。幻觉往往比现实更具诱惑力,多年来,你一直就像一名广告达人,精心打造你的感情品牌,以至于你自己都开始相信了。你必须这么做,否则你就难以支撑下去。但请记住,你打算离开的这段感情中有一部分其实是你的幻觉,是海市蜃楼——从未实际存在过,也不真实。
  • 自恋者善于将生活中的一切分门别类,分别装入干净整齐的盒子里,但却意识不到生活其实是混乱的,凡事也不可能整理得那么干净整齐。因此,他们能够将工作、感情和家庭完全分开,根本不考虑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这也是自恋者容易对婚姻不忠的原因。他们只是简单地把婚外情或出轨行为放入与婚姻不同的“盒子”里,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
  • 他们自大自负,以为自己无所不能,能够处理好妻子和女朋友之间的关系(甚至可能同时拥有多段恋情)。有趣的是,许多自恋者非常珍视自己作为父母和配偶的角色,如果失去了对他们来说也是沉重的打击。
  • 有外遇的自恋者也可能是一个有爱的丈夫——他的需求在外得到了满足,开开心心回到家,就能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配偶和父亲的区域中。自恋者得到了满足,整个世界都快乐了。然而当你意识到你婚姻中最快乐的那几个月或几年竟然是伴侣婚外情的副产品时,对你的打击可能就是毁灭性的。
  • 对感情的投资不同于存钱——你投入的是时间、精力、希望和家庭——这些东西很难量化,即使被你的伴侣全部挥霍一空,你也很难转身就走。这些年来,你投资后的回报并不高,因此,支撑着你继续投资的可能就是所谓的“感觉”或“希望”了。此外,熟悉的旧脚本(我们错误地称之为“化学反应”的熟悉感)被激活也是原因之一,这也是投资模式无法诠释的。投资模式比较直观、简单,也能够吸引人,但如果你的感情中幻觉部分大于现实,这种模式就难以起作用。
  • 自恋性伤害是指对自恋者的自大自负(和脆弱)的自我意识的一种威胁。你的离去,或你离去的威胁,都让他感到自己的脆弱。记住,自恋者表面对他人展现的强烈狂暴的咆哮怒吼,实际上是在掩盖极度脆弱和依赖他人的内心。你的离开激怒了他脆弱的内心,让他深深感受到了自恋性伤害。面对自恋性伤害,他们通常表现出的是自恋性愤怒。由于他们的反应太过于夸张,总让人感到害怕。
  • 自恋者都善记仇,为自己“辩护”时,随时会把猴年马月的积怨全部扯出来。这样的过程让人筋疲力尽,忍受如此这般的指责也是对你耐心的挑战。
  • 毫无悬念的是,只要你们的感情中出现大问题,你的伴侣就会表现出良好的一面,但是持续几周或几个月后,又现真面目。在与自恋者的感情中,希望是最危险的。
  • 多年来第一次有一种轻松的感觉。无须再去等待永远不会发生的事情,也不用时时处处小心翼翼。当意识到自己竟然在伤痛中禁锢了如此之久时,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为自己感到悲哀,为自己浪费的时间、浪费的精力和在绝望中度过的生活感到悲哀。除了悲哀,人们常见的另一种反应是愤怒。是对自己的容忍感到愤怒;是对伴侣的恶劣行为感到愤怒;是对伴侣不用承担任何后果就可以与下一个伴侣开始新生活感到愤怒;是对他们付出了所有却从未得到注意感到愤怒;是对他们的伴侣堂而皇之另寻新欢,却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感到愤怒。
  • 很多时候,自恋者的离开的确是因为有了更好的人选——通常是找到了新伴侣——因此,虽然摆脱了他你会生活得更健康、更幸福,但他的离去仍然会刺痛你。这是被抛弃的刺痛,自己还不够好的刺痛,无论你付出多少都满足不了他的刺痛。
  • 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弱点,选择终身伴侣时,注重他身上的良好品质——富有同情心、心地善良、懂得尊重、有同理心——而不是昙花一现的魅力和自我。与这样的人生活久了,所谓的“爱情魔力”才会更强大。
  • 当你决心离开自恋者或还未离开时,通常有三个治愈阶段:意识阶段、情感愈合阶段和自主阶段。意识阶段主要是指意识到当前状况永远无法改变。鉴于这种意识,你需要做出一些决定——虽然都是艰难的决定,但至少能够对现状有所改变。
  • 情绪愈合阶段需要时间、自我照顾、他人支持和心理治疗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这个阶段因人而异,有的人需要的时间长,有的人则可能无须太长时间。
  • 自我照顾本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但与自恋者生活在一起,你很少能够照顾到自己。由于你总是忙于取悦伴侣,所以忽略了对自己的照顾。多年来你一直马不停蹄地为自恋者输送供给,早已身心俱疲。只有当你开始爱自己的时候,才能治愈自己,而爱自己的第一步就是照顾自己。这听起来可能有点老套,但事实的确如此。
  • 与自恋者生活多年,你的能量几乎耗尽,因而自主阶段对你来说犹如翻越一座陡峭的山峰。与自恋者生活时的空虚以及随之而来的自我怀疑和自尊心受挫等,早就把“自主”二字从你的词汇表中去除了。意识阶段是进入自主阶段的第一步:学会自我宣传,感受他人的尊重,不许任何人再让你产生自我怀疑。有趣的是,从与自恋者的感情困境中走出来的许多人都深受启发,最后通过培训成了心理治疗师、生活导师;有的人在此过程中阅读大量书籍,学到了许多知识。自主阶段就是如何满足自己需要的阶段——可能也是最难的一个阶段。一开始你为了维系与自恋者之间的感情,没法做到这一点;但是治愈的主要体现就是你能够给予自己你的伴侣从未给予或永远也不可能给予的同理心。自恋者从未有过同理心。

    第9章 人生新篇章

  • 毕竟,感情不是建立在你能为一个人做什么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相互付出的基础上。与自恋者的感情久而久之就会走向肤浅,关注点只是停留在诸如工作的优劣、学校的好坏、头衔的高低、资源的多少、住所的贵贱,以及精修过的照片、身份地位、安静的孩子、设施齐全的房子和拥有的财产。但这些只是生活和人际关系中的一小部分。
  • 恐惧往往导致人们只关注美好的时光、叙述美好的故事、怀念过去或翻阅照片,这样才能忍受空虚,勉强度日。这些都是选择留下来合理且有力的理由,大多数人都会因此选择留下来,除非忍无可忍。
  • 如果你的伴侣是自恋者,你就没有机会表达情感,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感情的能力都有所下降。此外,多年来你的感受得不到回应,于是你不得不开启生存模式(这可能十分自私,因为生存需要自私),你会发现这种“模式”也会渗透到你的其他社会关系中。与自恋伴侣生活多年,从未体验过伴侣的同理心,意味着你可能也会拔去自己的同理心,像伴侣对待你那样对待他人。这就是你的新常态。
  • 坠入爱河是最美好的感觉,而自恋者在这方面的表演比任何人都精彩。
  • 对孤独的恐惧是驱使一个人迅速陷入感情的主要动因。由于盲目而匆忙,或者沉浸于一个真正关注你的新伴侣的甜蜜中时,很容易忽略那些危险信号。
  • 过去的你更注重那些肤浅特质,如外表、职业或年龄等,而忽视了那些能够建立深层、忠诚和健康感情的特质。从这种意义上说,经历了与自恋者的痛苦感情,或许能够让你更加成熟,能够在与新伴侣的生活之旅中建立更深层的感情。如果你能从与自恋者的艰难感情中有所感悟,吸取教训,那么你再次面对感情时就不会那么冲动,应对问题的能力更强,也更成熟。
  • 自恋者的结局通常都是孤独终老,绝望无助。家人可能会在自恋者生命结束时再次出现,要么是来继承遗产和其他肤浅的物质财产,要么完全出于内疚,因为内疚是自恋者的家人与自恋者之间仅存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