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人间耳语和骚动
这里只有你我和星空

0%

【摘星集】088《猫和狗的生活哲学》

要相信每个人都是自我探索的专家,只是当时被消极的东西捂住了眼睛。

  • 本来挺乐意去做的事,一被催就不想干了,这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被动废”。
  • 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在遭遇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你有一个选项是“后退一步”:允许自己暂时停止向前的脚步,成为一个短暂的“废物”。
  • 责怪自己往往无法为自己带来真正的改善,反而会增加无力感和焦虑感,带来更多负面的情绪。
  • 情绪是用来帮助我们适应环境的,当一个人出现“情绪耗竭”时,说明 由于过度使用心理和情绪资源已经产生了疲惫状态,沮丧、紧张和易怒是内心在向我们提出抗议。
  • 当外界的标准跟内心的标准发生冲突时,努力按照个人价值观行事,是非常勇敢的事!
  • 处于“习得性无助”中的人,他们不相信自己能成功。听到“我相信你”这样的鼓励话语后,可能会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而继续尝试,但重复的经验又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恐惧和排斥,从而加重了这种“习得性无助”。接纳他们的无助和失败吧。用“失败了我也爱你”来取代“我相信你能成功”,这是对他们而言更有意义的陪伴。
  • 情感勒索者会释放出厚厚的迷雾来掩盖他们的行为,最常见的迷雾就是“愧疚”。
  • 他们将自己的痛苦与你的行为相关联,让你产生要为其负责的愧疚感,从而把他们对你的要求,转换成你应尽的义务。
  • 活在当下”,可以用心理咨询的接纳承诺疗法(ACT)来加以理解,它指的是接纳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与当下的生活进行联结,并做出真实有效的行动。与其一直盯着过去的伤口,不如更多关注当下的生活,时间会让伤口愈合,也会逐渐显现你需要的答案。
  • 要允许悲伤的浪反反复复冲击海岸,一次又一次勇敢地经过它们,直到有一股新生的力量从无到有,从心底最黑暗的角落滋生出来。完成了哀悼,才能重新启程。
  • 面对一个哭泣的朋友,我们常常急迫地想知道 为什么哭,好想办法让 立刻停止哭泣和悲伤。但实际上,包容 的情绪,给 一个安全的环境,允许 肆意地释放自己,才是对 最好的回应。没关系,让我陪你再难过一会儿,在我面前你永远不必假装坚强。
  • 我们希望帮助一个人改变坏习惯,可能真正想改变的是自己;我们希望帮助一个人决定 的对错,可能是缺失对自己人生的掌控。“为你好”这样一个善良而又绝对正义的代号,并不意味着真实的帮助,它更像是一种方式—通过“使用别人”处理自己的情绪。
  • 处理哀伤需要时间,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Elisabeth Kübler-Ross)提出了“哀伤的五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消沉和最终的接受。
  • 焦虑是人在面临威胁时的正常情绪反应,它更多起到了一种保护作用。
  • 陪伴抑郁者的前提,是尝试去懂。你不需要“修复”对方,只需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鼓励他们谈论自己的感受,这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巨大的帮助。
  • 要相信每个人都是自我探索的专家,只是当时被消极的东西捂住了眼睛。
  • 正向和自由的孤独本质上是“积极独处”,一个人在拥有良好人际交往的同时,为自己保留一些独处时间,去观察、感知真实的生活,摒除外界信息,专注于思考和自我的精神世界。
  • 高敏感体质(Highly Sensitive Person)不是一种疾病或状态,而是一种比较稳定和持久的人格特征。拥有这种“体质”的人对他人的同理心更强,对事物的思考也更深入。研究还发现,相比他人,这一人群可以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感觉和反应。
  • 即兴戏剧(Improvisational Theater)是一种没有剧本的表演形式,它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不质疑”的思维方式:Yes!生活就是每天都可能发生糟糕的事;And!我们还可以做什么?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方式。当我们灵活地运用“Yes,and”去思考生活中的难题,就会发现,我们可以把困境、无聊、挫折都变得具有意义,你可以决定以何种视角看待这个世界。
  • 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正处于层层束缚当中,仍然能够按照心之所想自主地做出选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就是自由的。
  • 童年时经历过忽视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不敢,也不会向别人表达自己的亲密需要,而且,会时常苛责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形成低自尊。因为渴望,所以压抑自己、委屈自己以讨好别人,由此而来的消极情绪以及害怕被再次抛弃的感受,又让他们退缩,长此以往,在“渴望”与“退缩”之间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