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认为,爱情的发生需要具备三个要素:第一个是肉体要素;第二个是灵魂要素;第三个是运气或幸运(俗称缘分)。
- 你可以这样来判断:随着你与他交往的深入,你觉得他这个人确有可爱之处,而且他在你心里变得越来越可爱,心里不觉得别扭,不觉得勉强,你可以接受他的爱了,甚至你也爱他了,这时就可以做出肯定的回应了。如果经过深度接触之后,你一直不能爱他,看不出他身上有什么可爱之处,那你就不要答应,不要回应了,免得造成悲剧。
- 在选择一位终身伴侣时,首先要判断你们这段关系的性质到底是不是爱情,其次判断两个人的生活习惯、脾气秉性适不适合在一起长期生活,最后还要判断两个人的生活方式是否比较接近,至少是对生活方式的期望是否合拍。通过这三个方面,你才能够判断一段爱情究竟有没有未来。
- 什么样的人不能选呢?我提出两个要点:第一,动机不纯的人不能选。因为他和你交往的动机不单纯,如果你物质条件不错,他只是冲着你的钱来的,根本不是冲着你这个人来的,这种人你就不能选。第二,没有感觉的人不能选。什么叫没感觉?就是不来电,你看到这个人以后,没有特别的感觉,你觉得他就是个一般人,像所有平常你见到的人一样。如果你对他根本没什么感觉,最好不要选。
- 社会学有一个调查发现,在温饱线下,夫妻的幸福程度和物质条件是正相关的,就是说,富裕一点的夫妻会更加快乐一些。贫贱夫妻百事哀,不能太穷困,如果两个人吃了上顿没下顿,就会活得很悲惨,不快乐。但是,一旦达到温饱线后,有了基本的维生条件,有钱没钱和快乐幸福就没有关系了。有些很富有的人,你跟他过得可能不快乐;有些不是那么富裕的人,你跟他过得可能很快乐。
- 对于女性来说,目前中国的婚姻市场是买方市场。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适于结婚的年龄段里,男性比女性要多得多,供大于求。所以,那些没钱又没爱的人,你完全可以不嫁。他们基本上娶不上老婆,这个事情也挺残酷的,但是没有办法。
- 最脍炙人口的暗恋故事是茨威格写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故事很简单:一个小女孩很仰慕自己的邻居——一个文人。但这个文人只当她是一个陌生的小女孩。小女孩一直暗恋这个文人,长大后仍旧痴心不改,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与他发生了关系,有了一个孩子。但是,男人自始至终没有认出那个女人就是当年的邻居女孩。在他的心目中,对方只是一个路人。最后,那个孩子死了,女人给他写了一封信,描述了整个过程。好惨是吧?这就是暗恋,这样的爱情是有摧毁人的力量的。
- 单恋则是你爱上了他,也让他知道了你的爱,但对方并不爱你。大家都知道一个女孩爱上明星的事件,女孩为了他去跳河,但人家并不爱她,搞得很尴尬。美国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沉默的羔羊》的主演朱迪·福斯特被一个粉丝爱上了,可是她根本不爱那个粉丝,无法做出回应。那个粉丝为了引起朱迪·福斯特的注意,居然去刺杀总统。这种单恋完全是非理性的,人家没有理由跟你好,没有理由回应你。这都是爱情摧毁人的例子。
- 如果一个人从小在一个缺爱的环境里长大,的确会造成他的低自尊。有些家庭有父母随意打骂、羞辱孩子的现象,给孩子造成低自我评价和低自尊的问题,这个问题通常会伴随终身。他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自己没有被别人爱,也不可能被别人爱,进而觉得自己一定是很不可爱、很平庸、很丑陋,从而变得缺乏自信。
- 在恋爱关系里,一个低自尊的人也容易没有自信,自我评价过低。而由于过于没有自信,自我评价过低,也就不能够吸引到高质量的伴侣。
- 如果你很容易得到对方,爱情就不太容易发生。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说法,可以说明浪漫爱情的起源。据说爱情的源头是欧洲中世纪的骑士爱。当时,欧洲人实行长子继承制,次子、幼子不能继承领地,也没有贵族头衔,他们便骑着马出去浪迹天涯。突然间,有个骑士在一座城堡前看到一位贵妇,一个已婚的女人,她在窗帘后面若隐若现。骑士激情迸发,爱上了对方,在她的窗下弹琴唱歌,想得到这个女人的青睐。据说,这就是浪漫之爱的起源。但它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对方是有夫之妇,他根本不可能得到她,只能够仰望她,在那儿大唱情歌。想得到她,可又得不到,这种状况才能激发出浪漫的情愫。
- 关于爱情的发生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尼采的爱情观。他认为,在古代和未来都没有爱情这么一回事。基督教反性禁欲,强行压抑了人们的性欲,使得他们的性欲不能得到满足,于是性欲就升华成了爱情,一位丑妇就变成了美女。在古代,人的性欲不受压抑,所以也就没有爱情这回事;到了未来,对性欲的压抑解除了,也就没有爱情这回事了。
- 爱情的发生率不是很高。根据我的社会学调查,在所有进入婚姻关系的人当中,爱情的发生率大约能够占到一半。选择夫妻双方感情很好、他非常爱我、我非常爱他这一选项的,大约占到半数。当然,爱情的发生率虽然不是太高,但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低。
- 在亲密关系建立之后,大多数的激情会变成柔情,爱情会变成亲情。当然也有将激情保持终身的,那些灵魂契合度特别高的人之间,就始终保持了激情的关系。但在多数夫妻之间,曾经的爱情会变成亲情。变成亲情也不能说它就不是爱情了,将柔情与激情相比,也不能说它就不是爱情了。
- 作为生产主体,她的产出也不会随着年龄增加就减少。因为脑科学研究发现,人的生产力(创造力)最旺盛的年龄段是60~69岁;生产力次高年龄段是70~79岁;第三高年龄段是50~59岁。
- 消除年龄焦虑有两个境界:较低的境界是能平静地接纳,有一颗平常心,老了就是老了,敢于正视这个残酷事实;更高的境界是能够喜悦,如果你能够随着年龄的增长,不但不沮丧,反而能感到喜悦,那才彻底摆脱了年龄焦虑。当然,这个喜悦来自充实圆满的自我实现,而不一定来自身体和容貌。
- 几千年来,女人只是男人的审美对象,女人只是一个客体,男人才是主体。我为了取悦他,让他喜欢我,把自己打扮漂亮,供他观赏。所以才有这样的古话流传于世。古话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恰恰因为它是人们千百年的实践和观念的总结。可是,现在出现了女为己悦者容,我喜欢你,我才为你打扮;我要不喜欢你,我都不愿意打扮,随便地素面朝天。因为我不喜欢你,也不打算让你欣赏我。这种情况下,女人变成主体了。
- 对于很多发生了爱情和激情的人来说,他们要想把激情、爱情一直保持下去,进入婚姻后,就得将激情变成柔情,将熊熊烈火变成涓涓细流。多数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夫妻关系,甚至终身相守、白头偕老的情况,往往都是经历了激情变柔情的过程。一开始的爱情,在长相厮守以后,慢慢地变成了亲情。两个人的关系,完全是亲人了。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不能因为这个变化就把婚姻完全定义为爱情的坟墓。
- 有一句颇为流行的话:“势均力敌才是最好的婚姻。”我觉得,“势均力敌”这个词用得挺好,把它翻译成比较标准的话,就是男女平等、人格平等、经济平等、收入平等,精神上和物质上全都平等。这样的婚姻比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婚姻要强很多。
- 归属感的确能给人相当大的满足,让人认定,自己是属于某一群体的。在中国,最能给人归属感的是家庭,人们能在家庭中获得那种生生不息、香火延续的感觉。中国人从家庭中获得的归属感具有一种与宗教归属感类似的意义。中国人都会崇拜祖先,各地乡村都有宗祠,把祖先的牌位放进去,让子孙后代祭拜。中国人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因此中国家庭的归属感就有一种世俗宗族的感觉。
- 在爱情和婚姻里,几乎每一个人都会有一点点不愿意让伴侣知道的秘密。其中危险程度最高的秘密就是情人,自己的不忠行为。还有一些小秘密,例如,有一段不想让对方知道的往事,或者是一件有损自己在对方心目中形象的事情。可是秘密就像一个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爆炸,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总之,你有了秘密,就不轻松、不舒适。
- 无论在广义还是狭义上,女人都比男人更缺乏安全感,而这种状况的形成既有生理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从社会习俗和社会观念上看,女性都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 我认为在婚姻中要求完全关注是错误的。从心理学理论讲,你要求对方赋予的是一种母爱,母爱就是完全的关注,完全的照料,除你之外,目不斜视,不能关注其他人,不能关注其他事。你要求他把所有的关爱、所有的关注全都给你,如果他不能做到,你就认为对方不够爱你。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 性生活的满意度与婚姻质量成正比,即性生活满意度越高,婚姻质量越高,婚姻也会比较持久。性生活满意度越低,婚姻质量越低,婚姻关系也更不易持久。二者之间有这样一个相关关系。
- 在伴侣的关系中要区分依恋和依赖。你可以对男人有依恋,但是即使你在爱情中依恋他,你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绝对不可以依赖他,靠他来挣钱养你,那你就成了一个寄生的人。如果他不要你,移情别恋了,你就完全没有活路,生活就被彻底毁掉了。
- 我希望现代的女性都能做独立的女性。我反对这样一种说法:女性要是保持独立,就会不利于亲密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如果你不独立,你示弱,你顺从,你最大概率会找到一个传统的大男子主义的男人。你只有保持独立,才能找到一个尊重女性并与你人格平等的男人。
- 现代家庭制度是现代化和都市化的产物,与传统农村的婚姻制度有本质上的不同。所以,现在彩礼习俗普遍存在于农村和小城镇地区。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人都已经习惯了不要彩礼。如果一位女性进入了城市,成了一个都市人,实行婚后新居制,婚后小夫妻建立了一个新的家庭,两个人是平等的,他们俩都有收入,就摆脱了彩礼习俗。这些不要彩礼的女性才是现代女性,她们已经跟男人平等了。只有按照这种现代家庭的规则和逻辑,她才能做到不要彩礼。
- 很多人把女权主义污名化是源于以偏概全。他们用这些特别极端的女权主义流派概括整个女权主义,以为所有的女权主义都主张与男人分离,在一切方面都摆脱男人,其实这样的一概而论是不对的。各种不同的女权主义流派在许多具体的事情上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主张,但是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底线,那就是要争取男女平等。
- 我们用这些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妇女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文化地位。例如,美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女性的平均工资是男性的60%。相比之下,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女性的平均工资曾经达到过男性的85%。在改革开放以后略有下降,据《北京青年报》的调查,截至2023年中国女性的平均工资逐渐恢复到了男性的85%左右。
- 女权主义有各种各样的流派和主张,同样是女权主义,有时会有不同的要求。一个最典型的区别就是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区别。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要求起点公平,就像考大学一样,大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公平竞争。大家都用一个标准决胜负,谁分数高谁就上。这是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主张。
-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要求的是终点公平,在一些事情上,要对女性加以特别的保护和照顾。妇女长期以来都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女人进入社会生产领域比较晚,进入学校和科研领域也比较晚,跟男人起点不同,处于竞争弱势,因此要给以特别的保障,要有特殊的照顾措施。中国实行的就是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各级代表的选举都会专门规定女性的名额。由于历史的原因,女性有时需要特别的保障,如果不加以特别的保障和照顾,就会出现起点公平、终点不公平的状况。
- 目前中国的离婚事件中,有七成是女性提出来的,往往是女性对男性的表现不满意,男性出轨、家暴、吃喝嫖赌,女性更强烈地要求结束这段婚姻,而男性更想保留这段婚姻,所以,离婚的时候女性就受到了更多的指责。
- 谈到性别刻板印象这个问题,我想引用马克思说过的一句话:“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这句话在我年轻的时候流传得非常广,意思是说,人所具有的那些性质,我都应该有。对男人来说是这样,对女人来说也是这样。
- 女性在参政上为什么比男性差很多?应当有社会对女性存在刻板印象这一原因。全国妇联做过一个调查,其中对女性有这样一问:你觉得自己适不适合当领导?有八成女性回答,女性不适合当领导,自己也没有去当领导的愿望。人们在潜意识中就认定,女性去领导男性,似乎不符合女性气质。这种刻板印象显然是对女性的一种束缚。
- 人要有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自我,有了完整的自我,你才可能去爱另一个人,或是被另一个人爱。如果你没有完整的自我,就不太容易被一个人爱上。
- 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的人会比较成功,有的人会比较失败。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你越早认清自我是什么,成功的概率就越大。因为你早早认清了你喜欢去做、能够胜任的事,持续专注于此,就会获得成功。
- 你一旦认清了自我,就应当去爱自己。自己可能有很多问题,比如长得不好看或者性格内向。你知道自己内向,你很不喜欢这个性格,这样不好。当你认清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的本性是什么样后,要接纳自己,要爱自己。应该按照自己本真的样子爱自己。心理学专门强调,你不要去爱希望中的自己或者幻想中的自己,要爱真实的自己。
- 一个人如果想爱自己,一定要找到自己真正的爱好,知道自己的兴趣特长到底在哪里,自己的渴望期待和内心冲动是什么,并尽量满足它。如果你做一件事,在做事的过程中你一点也感觉不到快乐,只感觉到痛苦,那么你就应当放弃它,去找能够让自己享受过程的事去做。
- 我们爱自己的最终结果,是获得一种人生圆满的感觉。人生虽然有痛苦,但是只要让快乐多于痛苦,就会得到一个圆满的人生。
- 如果你处于单身的状态,那所谓爱自己,就是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灵。自我由身体和心灵组成,你要把自我呵护好、照顾好。所谓呵护和照顾,就是要按照自己的本来面目接纳自己。这是你的本色,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灵,都要接纳。然后,应当不断地修行,不断地修炼,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圆满。你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样子来训练自己,把自己训练得让自己更喜欢。
- 如果你处于恋爱状态,那在自己心里又增加了一个人,你爱上了另外一个人。这时,你要用爱自己的态度来爱他。即使你已经结婚了,也要记住自己仍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不能变成我就是他,他就是我。一个独立的个人所拥有的一切权利,你仍旧拥有。你作为一个个体,人身自由不能被侵犯,不能因为结了婚,对方就可以随便限制你的人身自由,或者违背你的意志强行侵害你的身体,实施暴力。
- 修行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具体的、日常的修行,在所有具体的事情上,比如柴米油盐、喜怒哀乐等琐碎的日常生活中修炼自己。应该将所有的事情都想得通透,比如遇到烦恼,想想原因在哪里,如果自己错了,就承认错误;如果自己是对的,就坚持让对方承认错误。这是在日常事物中对自我的呵护。另一个是在抽象事物上的修行,经常想一想整个世界、宇宙,想一想自己为什么不快乐,想一想人生的意义。一个是微观视角的思考,另一个是宏观视角的思考,真正的爱自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 现在有好多人宁愿看爱情故事,也不愿意谈恋爱。很多年轻人不仅不想要性,连爱都不想要,宁愿看小说、电影里别人的恋爱故事,也不想自己去谈一场恋爱。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现象呢?一个表面的原因是,人都是懒惰的,易嫌麻烦。这是符合人性的,是写进人性编码的,人性里的确有趋乐避苦的因子。你谈一场恋爱,要费心,要费钱。然后,你要是结了婚、生了孩子,还要承担很多责任、义务。你不能对孩子只管生不管养吧,想养育孩子,就要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要付出很多辛苦,在婴儿阶段你连一个囫囵觉都睡不了。所以,好多人不想谈恋爱,不愿结婚。还有一个社会变迁导致的深层原因,那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为人们添加了一重选择——他可以选择单身了。
- 为什么现代人只爱看别人恋爱自己却不愿陷入恋爱呢?原因在于独居的浪潮过于强大。独居浪潮是从北欧国家开始的,传到了西欧、北美,最后传到了像日本这样的东方国家,许多国家独居的人口都已经占到总人口的半数以上了。
- 与个人本位相比,中国文化是家庭本位的文化,按照家庭本位的思路才会如此评价一个人的人生选择。所谓家庭本位文化,就是在所有的人生价值里,把家庭价值放在第一位。你结了婚,生了孩子,你的人生才是完满的。至于你个人的快乐,个人喜爱的生活模式,这些价值都是第二位的。按照这个思维逻辑做出的价值判断,舞蹈家的晚年当然只能是不幸福的。个人本位的逻辑则完全不同,它是把个人的快乐放在第一位,把传宗接代这类家庭价值放在第二位。
- 人不应当害怕孤独。好多人太害怕孤独了,觉得如果没有亲情、友情、爱情的话,自己会特别地孤独难忍。其实,无论你在现实中有没有这些关系,都要学会独立和独处,要有独立支撑的能力,要跟他人保持一定的心理疆界。所谓心理疆界,就是在内心承认你是你,别人是别人。即使你和别人之间发生了爱情,感觉两个人已经合二为一了,你还是要清醒地认识到,你们各自还是独立的个体。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你才能有精神的独立。
- 归属感和孤独感这两个东西是不重不漏的反义词。它们基本上可以把所有的情况都概括进来,所以,它是不漏的。或者你拥有归属感,或者你陷入孤独感,人不会同时拥有这两个东西。在这个问题上,除了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归属和孤独是对立的之外,还有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孤独。比如说在爱情的关系里,即使两人关系非常好,但在精神上依旧会有孤独的感觉。这个孤独感来自哪里呢?就是虽然你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好的亲情、友情、爱情,但是你作为一个灵魂,还是在孤零零地面对整个世界。或者说,在具体的情境中,你是有归属的,你是不孤独的,但是在精神的层面,你还是孤独的。
- 这种感觉有一个最贴切的比喻:当你牙疼的时候,再能给你归属感的那个亲人,也不能与你感同身受,你只能一个人去承受。所以,当你认真地、切实地回忆你所有的经历时,你会发现你的整个一生归根结底还是孤独的。
- 你如果能够宏观地俯瞰你的生命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切就会变得渺小、遥远,不再显得那么可怕了。就连那些特别重大的失败、打击和挫折都能跨越,何况是身边的琐事呢。一旦你拥有了宏观的视角,你的内心就会变得无比强大,所向无敌。
【摘星集】180《我的爱情观》
相关文章
- 本文链接: https://hanniezheng.com/zx/zx-180/2024/11/09/
-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BY-NC-SA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